● 常建文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本文所述“现有智能”是指中重度智障儿童现有的语言理解及运用、感知能力、数、空间、认知、记忆、感知觉、粗大与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绪与行为等能力。中重度智障学生现有智能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与同龄普通学生相比有着很大差距,亟须得到发展和提高。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1]它以具体任务为学习主线,任务中包含知识要点,可以使学生在执行任务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2]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掌握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现有智能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构建适宜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学情境,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智能发展,有效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质量。
1.口令性任务
口令性任务是指任务发布者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下发任务指令,任务接受者按照口头命令的内容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这种情况下任务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相对距离较短。这类任务比较简单,一到两个动作即可完成,往往要求接受者在短时间内立即完成。例如:“某某,请把地上的纸拾起来!”“立正!稍息!”
2.书面性任务
书面性任务是指任务发布者通过书面语的形式发布任务。任务不一定要当场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用于布置家庭作业等。此类任务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来共同完成。很多时候,书面性任务往往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任务。例如:“回家和妈妈一起读课文。抄写生字。背诵古诗。”
3.情境性任务
情境性任务是指在一定情境下完成的任务。任务布置者往往设置一定的情境,接受者在情境中完成相应的任务。此类任务比较复杂,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分清各个角色的任务,往往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
1.单一性任务
该类任务往往只有一个指令或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容量较小而且并不复杂。该类任务在培智学校较为常见。
2.综合性任务
该类任务往往有多个指令或指向于多个领域,容量大而且较为复杂。考虑到接受者要面对相对复杂的局面和多个同时发生的指令,该类任务在中重度智障学生教育教学中很少布置。
1.学习类任务
学习类任务分为言语类任务、书写类任务、计算类任务等。它专门指中重度智障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的任务。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2.休闲类任务
休闲类任务分为绘画类任务、音乐类任务、体育类任务等。相对于学习类任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娱乐和休闲性质,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3.融合类任务
融合类任务分为经济类任务、医疗类任务、社交类任务。该类任务主要指向于中重度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方面的能力。例如,“到银行领取补助金”“到医院去看病”等等。
4.康复类任务
康复类任务分为协调类任务、运动类任务、精细类任务。该类任务主要是指中重度智障学生需要完成的康复训练方面的任务。主要指向于肌体的平衡、协调以及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
任务布置切记语言要精练、短促,不能冗长,直接指向于任务目标,操作性强,使学生能掌握任务的要求、途径和方法,以及可能达到的目的。
任务的布置和检查要立足学生智能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每一个任务都要指向中重度智障学生现有智能的提高和发展。
学生智能的提高具有阶段性。要按照学段和学生年龄来进行分段,即使是同一个内容或主题,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估标准,在完成质量和时间上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中重度智障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着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残障类型和表现。因此,在设计和布置相关任务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个体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在布置有关任务时,要设计完成该任务的相关步骤,指导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任务。这样长期坚持才能逐渐形成一定能力。如我们常在洗手间看到的“五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台湾地区特教工作者为让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会抹桌子,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抹桌子八步法”。可见,制作或注明各步骤的图标或说明,中重度智障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相关任务和命令的要领,从而形成一定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步骤不宜过多,一般不能超过十个。否则中重度智障学生难以记住。此时可将任务再次细化,分项后再实施相关步骤。
要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现有智能,必须先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现有智能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只有全面把握中重度学生现有智能的真实状况,才能科学地制定发展、提高的目标。智力障碍儿童评估项目主要有生理评估、智力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估、教育评估以及家长访谈及行为观察。[3]这里所做的各种评估,务必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是任务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前提,提供的评估结果务必真实、有效。
实施过程一般分为布置任务(领取任务)、监督实施(实施任务)、考核验收(任务完成)三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好巡视、检查、辅导工作,有时还要对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并提供一定的辅助器具或方法,及时记录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形式的帮助。
此项评估是指在学生完成一定任务之后,对学生现有智能发展提高情况的鉴定和评估。主要评估任务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现有智能的发展,以及学生完成该项任务的次数和效果。如为提高学生“精细动作能力”安排了“串珠子”任务,设立的标准项有三项:一是通过,即能独立串珠5个;二是部分通过,即独立串珠3~4个,在家长、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完成5个串珠;三是无法通过,即独立串珠3个以下(不含3个),在家长、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完成5个串珠。
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到中重度智障学生本身存在的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障碍。例如,由于智力障碍,中重度智障学生在计算100以内甚至20以内的数学题时,往往无法完成。这时,教师就要考虑提供替代性物品或方法来加以解决。如有的学生肌张力过高或因脑损伤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无法握笔,这时就需要给这个学生戴上握笔器,帮助学生握笔。再如,学生无法进行计算时,教师要求他们每人自带一个计算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相应的计算;高年级阶段,可让学生学会使用手机上的计算器功能;职业教育阶段,还可让学生学会使用商场超市的结账机来代替人脑计算。从某种角度来看,特教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掌握能够掌握的器材或方法,以克服智力障碍带来的种种困难,从而提高与生活相关的各种能力。
此策略要求教师不以负面的语言否定而用正向的语言提示学生如何表现适当的行为。在某些情境下,教师可以适时提供线索协助学生表现适当的行为,例如“小嘴巴,闭起来”“把手放好”等,而不是“不许讲话”“不要乱动”等负面语言。正向语言能够增加学生内在的动机,较易于激励学生去接受。[4]
此策略要求教师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来表扬、激励学生完成任务,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意志品质。中重度智障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较难长时间关注于某件事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实物、代币或玩具等作为奖励,帮助学生维持继续完成任务的兴趣。此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中重度智障学生有时不能遵守相关任务要求和指示,自行降低难度或变通任务,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任务驱动法过程中,应该理智地看到不是所有学生的所有智能都有可能提高。有些学生因生理缺陷导致部分功能永久缺失,相关智能就很难得到提高和发展。还有部分学生的某些智能只能得到改善,而不能实现完全康复。因此,我们所希望提升的智能往往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某一种智能的提高和发展,有时仅靠一两个部门或一两位教师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多个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另外,要重视家长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家庭参与的积极性。
[1]张伟.论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西安社会科学,2008(2):87.
[2]王婧.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8):51.
[3]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评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
[4]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