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 李英华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课标》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无疑疏通了学生从口头语言表达到书面作文之路,而且鲜明地倡导了写话要以兴趣为前提条件,表达孩子的童真童趣,为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提供自由的空间。
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美术绘画与写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配画写话”的形式,对低年级孩子进行习作的训练。把较大难度的抽象写话练习与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不但有效激发了孩子的写话热情,同时给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贴近生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绘画介于游戏与心理表象之间,能使孩子提高兴趣,促进情绪高涨,从而有话可说,有感可表。文学与绘画相互结合,自古代就有,如典型的“诗画结合”已成为民族文学的特色和优良传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多种有意义的校内外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为儿歌配画、为课文配插图、为日记配画、续画绘本等形式,锻炼孩子们手、眼、脑协调统一的能力,审美情趣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妈妈,不要送伞来》和《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平时用的雨伞和自己最爱的玩具。孩子们兴致高涨,画出来的伞有的很小但很精致,有的画得大且宽,而有的则是各种卡通造型,尽管多数歪歪扭扭,但不失幼稚可爱。而玩具画就更别提有多美了——画面整洁、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简直可以开一个以“玩具”为主题的绘画展览了!看来那果然是孩子们眼中的最爱、心中的图画啊!而在做画过程中,有的孩子边想边改,还一边自言自语:“哎,不对,我的小伞边上还有小花呢,我得补上。”“我的小熊眼珠子掉了一颗,现在不能画上来了,不漂亮了,唉。”瞧,这就在无形中很好地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口语交际”中明确提出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因此,写作前,我重视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绘画或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自由表达。
“我手绘我图,我心说我画”,那么如何让孩子们把图画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呢?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同桌互动等,让同学之间先说再自己说等方法,给孩子提供自我表现和锻炼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会想、敢说,保持强烈的说话欲望,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我会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在“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议一议”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二年级举办的“我和小树有个约会”上,我发现孩子们围绕自己画的小树侃侃而谈,其中一个小组发出了哄笑声,我赶忙凑近了看,发现有一幅画,画着一棵小树,树干上搭着竹竿,还打了吊瓶,我很疑惑,特意问他:“小树为什么要打吊瓶啊?”他说:“小树是刚栽下去的,不会自己吸收营养,所以要用吊瓶给他输液,不然小树会死的。”“这是你亲眼看到的吗?”“对啊,我在小区门口看到的。”孩子的表达虽稚拙但真实可爱,流露出孩子对树木的怜爱,闪耀着人性本善的爱的火花。这之后,孩子们都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一定要等到别人把图画内容介绍完了之后才开始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发问。这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可见,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不同,观察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对同一幅图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悟。因此,通过图画来激发孩子们表达,不仅能让他们说出自己所画图的内容,更能让他们表达出对自己作品的情感。能有机会在所有同学面前描述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因此,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孩子们说画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在此精神指引下,在指导学生写话时我尤其注意循序渐进。
有了前面“作画”和“说画”的基础,学生配画写话就显得水到渠成。“教学是一门艺术,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开始,我只要求学生先观察一幅图或画一幅图,在旁边写一句完整的话。然后逐步提高,过渡到写几句通顺的话。最后加大难度,完成一段话,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在写话时,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用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力求消除每个学生写话时的畏难心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咏鹅》后,我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的鹅,并在旁边写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图画,有个学生画的是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并且涂上颜色,介绍说:“鹅啊,你太美了!你的脖子这么长,脚掌这么红,羽毛这么白,我好喜欢你!”写得多妙啊,小组内的评价都给了“五星”,这就充分体现了我手写我心。
再如:学习完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画》后,我让学生结合这单元的两篇主题课文,用彩笔即兴创作,画一幅自己想画的画,并且写3~5句话。学生们跃跃欲试,大部分同学在短短20分钟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的画出了结满果实的面包树,并且在旁边写上:“面包树啊,面包树,快快结满果实,快快成熟,让世界上饥饿的人都有面包吃。”多么善良的孩子啊!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小小的作品折射出了心灵的光辉。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提出这样的要求:“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综合性学习也明确提出要能“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因此,写话完成后,我总会挑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小组内展开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连贯”“用词是否准确、恰当”等方面着手点评,并请写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所做图画的原因和写话心得体会,充分肯定他们的胆量和独特的见解,并挑选同学公认比较好的作文张贴在学习园地,或向各级各类刊物投稿,或者让有开通博客的同学发表成博文。
因此,每次到点评环节孩子们都显得特别兴奋,因为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别人的作品,还能从中了解别人的习作哪里写得好,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便使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写话的无限乐趣。而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师生评画或对写话的面批,及时反馈到个人,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写话水平。
经过实践证明,“以画写话”“配画写话”的习作训练模式,让孩子们用童心画作文,架起了从写话到习作过渡的桥梁,变枯燥乏味的写话练习为兴趣盎然的“说、画、写”演练课,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写话空间和心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点亮了孩子们明亮的双眸,点燃了他们热爱语言文字的心灯,最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