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 蔡靖君
蟳埔文化是泉州千年“海丝”文化的见证,蟳埔女的服饰文化更是被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包括:“大裾衣”“宽脚裤”“簪花围”和“丁香勾”。最引人注目的是戴在圆髻上的“簪花围”。早期蟳埔女头上佩戴的“簪花围”是用麻线将模,茉莉花、玉兰花、菊花、含笑花、粗糠花等小鲜花的花苞或花蕾连缀成五颜六色的花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发髻周边还插上玉簪、银梳等定型发器。鲜艳夺目的“簪花围”成为流动的“头上花园”,迎风招展,芬芳四溢,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蟳埔女的耳饰是区分蟳埔女老、中、青、少的重要标志,如蟳埔女未婚前所佩戴的是圆形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婚后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当了祖母则戴“老妈丁香坠”耳环。
正是有了这些富有底蕴的蟳埔女文化,这个普通的小渔村更显得独特而芬芳。
新课标提出: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主力军,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小学美术课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民间伟大艺术并且传承民间艺术。蟳埔女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泉州市东海片区传统文化的标志。我校有很多蟳埔当地学生,也有一些新东海人,虽然蟳埔文化离我们如此之近,但是学生对蟳埔文化的认知如此之少。如何通过美术课程来发扬蟳埔文化、传承蟳埔文化呢?我设计了两堂关于蟳埔女文化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我心中的蟳埔女》和《巧设“簪花围”》。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以在《我心中的蟳埔女》一课,我以快问快答导入,在问题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泉州文化,并引入蟳埔女,我出示了蟳埔女、惠安女、及湄洲女这福建三种渔女的图片,问学生:图中三女哪位生活于我们身边?从而拉近蟳埔女与学生的距离。随后,我问学生:相较于其他两位,蟳埔女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引导他们对福建三种渔女进行比较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蟳埔女的服饰特征,正确认识文化遗产,我把蟳埔女服饰带入美术课堂,并现场让几位同学穿一穿、扣一扣。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近距离观察布纽扣和斜襟掩胸右衽的结构,对拼接不对称的装饰产生一定的审美认识。随后,我请穿蟳埔女服饰的学生摆一摆蟳埔女劳动的姿态,让他们体验服饰的宽松,了解服饰便于劳作的实用性。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二来可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使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蟳埔女服饰的文化内涵,感受蟳埔女服饰的美,培养他们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促使他们通过手中的画笔,把其对蟳埔女文化的情感表现出来。
《巧设“簪花围”》一课,我是以彩泥作为载体,制作彩泥花,根据学生自己对浔埔女“簪花围”的观察分别在正、侧、背的蟳埔女画像上黏贴盘绕,制作“簪花围”。
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我以《一路书香》中张星月体验盘发的视频作为导入,视频的播放不仅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更能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深入地了解蟳埔女文化乃至泉州文化。例如,视频中提到的:含笑花是从非洲阿拉伯移植过来的,体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贸易往来;梳圆髻、古针安发都是原滋原味的保留古代的传统习俗。当然,通过视频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簪花围”的梳理过程、鲜花的种类、花围的盘绕、排花的插法及颜色的搭配,为后面学生彩泥制作“簪花围”提供参考。课堂上,我还通过图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簪花围”的形态,并引导学生从花的大小和色彩排列方面,自己来设计“簪花围”。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格物致知。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我将和非遗传承人——黄晨师傅合作,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去实地考察衣服的制作过程,以及“簪花围”的梳理过程,听听黄晨师傅对蟳埔女文化的讲解,观察蟳埔女劳作的动态,使学生更深入地领略其文化内涵。
在校内,我通过学生画展、学生手工制作蟳埔女服饰进行T台秀等活动,来提高学生把蟳埔女文化融入美术实践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同时扩大宣扬蟳埔女传统文化的面,使其向全校推广。
蟳埔文化是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民俗产物,不仅诉说着“海上丝绸”带来的中西文化的交融,更是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的记忆。我们的美术课程就是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更深地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形式,在提升学生美术基本素养的同时,使学生了解蟳埔女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学生对蟳埔女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蟳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