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读通读活
——阅读教学“六字诀”

2018-02-24 20:26:28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岚下中心小学吴春英
学苑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钟子期伯牙詹天佑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岚下中心小学 吴春英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必须善读,因善读课本而自能读书,语文教学才达到目的,才算成功。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学生解读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读通、读懂的层面上,而应当读活课文。如何读活课文?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情,创设情境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魅力,实现情感升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同学们通过预习、初读、精读、背诵、复述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但对伯牙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并未深究,也无感悟。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汉江边,风雨中,伯牙和钟子期不期而遇。以屏幕为背景,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______;知我者,子期也。此刻,我再次抚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______;志在明月,钟子期曰______。”屏幕背景转换:汉江边,艳阳下,伯牙不见钟子期,郁郁寡欢,痛失知音,从此绝弦,终身不复鼓。从这两个故事情境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伯牙巧遇知音的喜悦、痛失知音的绝望。

二、变,变式训练

就文本中动人之处变式训练,让学生深切感受字里行间的人性光彩。四年级上册《猫》一文中的猫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了,课文似乎也很容易读懂,因而容易产生思维惰性。教学时,笔者先出示猫让人讨厌的信息,难怪老舍先生疑似厌恶地说他家的猫“性格古怪”,请大家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反驳。大家细读课文,感悟到了作者喜爱猫,先不说“实在可爱”,而说“实在有些古怪”;文中“蹭”字表现猫对主人的深情,“印”字表现主人对猫的宠爱;叫声“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写出主人对猫的欣赏;花草“枝折花落”,主人反感觉到“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足见对满月小猫的偏爱。在变式训练中,同学们悟到了课文语言的精妙。再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也想养只小猫,而它讨厌之处与文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打算引用课文哪些语句来说服家人,说说看。

三、续,无缝对接

课文中作者常有意或无意地让思路断层,留下遐想的空间。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叙、续写,训练有创意阅读。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指导阅读时,为了深刻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笔者设计了补叙练习:在依依惜别之时,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仿照课文表达方式,叙述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例,穿插到课文相关段落中无缝对接,连为一体,然后小组评赏,全班交流。

四、比,加深理解

文艺作品修改之处就是作者匠心所在。小学语文课文有的多次修改,前后比较可以创意阅读。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第二自然段结束句是“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而原版课文是“帝国主义者的想法完全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他就是詹天佑。”两者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的课文为中国工程师群体点赞,凸显詹天佑是杰出的代表。全文结束句是“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而原版课文是“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两者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课文用词的准确。

五、疑,超越文本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以多元的视野来阅读,提出自己独创、科学、合理的见解与判断,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文中最初向导和游客的看法格格不入,后来向导又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向导的用意是让大家明白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阅读课文后,有同学提出:假如向导一直冷淡下去,不救侦察龟,后果又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即使向导不去救,不知底细的游客也会去救,其后果也是灾难性的;有的说,向导不救侦察龟,换来其余幼龟全部存活,可是招来的是游客的误解;有的说,作者就是有意这样安排文章情节,用血淋淋的教训换来游客大彻大悟。这样的质疑释疑过程,就是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雏型。

六、联,整合信息

现代量子力学表明,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成的,而能量就是一种振动频率。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引起共鸣。而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大脑就是一块活着的磁铁,把跟你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引过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迁移、整合信息提供了操作思路。从四年级上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想到《赠汪伦》,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联想到李白的咏月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中体会内容与写法的异同点,必然会开拓学生视野,收到多重效果。

综上所述,“有智慧的阅读”,就是我们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笔者从实践中摸索出来“六字诀”:“情”(情境)、“变”(变式)、“续”(续编)、“比”(比较)、“疑”(质疑)、“联”(联想),其出发点就是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读活课文,其目的就是在善读课文的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钟子期伯牙詹天佑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30:04
伯牙鼓琴
北京文学(2022年3期)2022-03-11 02:00:33
伯牙鼓琴
知 音
快乐语文(2020年28期)2021-01-05 02:47:00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铁道学报(2018年5期)2018-06-21 06:21:28
高山流水
伯牙绝弦
伯牙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