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 朱 凤
新课程极力推广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问题场景中,激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化学的实验课要比其他学科多,要看清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就得依赖化学实验,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时,都会产生好奇心,老师可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妙,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化学感兴趣,老师先从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示开始,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实验全过程,然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近距离地接触物质的化学反应,让他们在实验室里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消除学生起初对化学的畏惧心理。
比如学习酸碱中和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常规的实验基础上,也可借用生活中的紫甘蓝替代化学指示剂,让学生边实验边观看颜色的变化,感受化学的神奇,让学生明白了以前生活中看到的“怪”现象其实就是化学现象。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学生有时对书本上描述的事物变化将信将疑时,老师不妨运用实验进行演示释疑。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把问题罗列出来,来个课堂版的“是真的吗?”节目,老师选取学生的问题先在班上讨论,不作定论,再通过“真假实验室”来揭晓“谜底”,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示化学的神奇。
根据学生的好奇性特点创设问题情景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问题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也可老师有意铺设,吸引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和解答,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锻炼他们动脑思维和动口阐述,以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实验在化学中尤为重要,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化学,任凭老师反复讲解,都不如自己亲手实验来得真切直观,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在学校里动手操作实验,还要布置简单可操作性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验材料,运用书本知识进行化学实验,从实验中巩固理论知识,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着学习,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化学老师在教授物质燃烧的条件课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做“纸杯烧水”的小实验,把实验过程告知学生:取一个一次性杯子,点燃一支蜡烛,纸杯中注入清水,蜡烛置于杯底下加热。然后让学生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来讨论。上课前,同学们已纷纷议论着实验情景,大多数学生对水已经沸腾了而纸杯还完好无损表示惊讶,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纸杯是很容易被点燃的,带着学生的疑问,老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解开“纸杯烧水”的秘密:大家都知道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纸杯的着火点为183度,加热过程中,水不断从纸杯上吸收热量,水达到沸点时纸杯还没达到它的燃烧点,故水烧开了纸杯还没破。
学生通过自己的家庭小实验,再加上老师讲解的物质燃烧原理,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家庭小实验为学生的化学学习铺设了实验基础,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受化学带来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包含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中。在化学教学中,老师要常与日常现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化学奥妙,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怪现象”,破除迷信,以科学的态度正视化学的存在,用发现的眼光探寻化学的应用,让学生全面感受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学习溶解度时,学生对于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容易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和深刻理解,我拿出一瓶可乐,询问学生:“我是应该轻轻打开瓶盖还是使劲摇晃后再打开?”学生毫不犹豫的回答“轻轻打开”。接着我又问学生:“为什么不能使劲摇晃后再打开呢?”学生们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说:“使劲摇晃再打开,会冲出大量的泡沫。”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没开盖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泡沫,摇晃后打开会有大量泡沫呢?”到此学生知道可乐为碳酸饮料,饮料内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由此引入气体溶解度的概念:“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并且很容易理解压强对于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总而言之,化学老师要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诱导学生开启思维模式,通过化学实验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很多,无论是学校的实验室,还是家庭生活中,只要用心挖掘,到处都是教学素材,初中老师要为学生多多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化学综合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