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 刘 静
部分教师片面强调严密细致的理性分析,力求将时代背景、结构层次、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讲解得全面透彻,以“共性思维”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套话扭曲学生活泼真实的情感世界,学生在题海中苦不堪言,缺少对文章美感的享受,失去了具体生动的语言体味。语文教学要变僵化教条为生动活泼,开展情趣语文的探究,丰富学生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获得全面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为基调,以“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认知、情感共融共生、和谐统一,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达到教学和谐、情知统一的境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才会主动愿意学习。初中生好奇心强,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求知的欲望,他们拥有参加运动会、春游、野炊、过生日的经历,这些活动往往是他们最自由、最轻松的部分,也包含着诸多趣味。语文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玩、一起乐,就会很容易地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也可以通过聊天、看学生日记,了解他们的生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开展情趣教学做准备。
初中生知识在增长、智力在开发,他们的思想、兴趣等都在变化之中,教师要仔细揣摩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善于与学生“对准音调”,捕捉每位学生心中的那根“弦”,不要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幼稚、可笑、鲁莽的,要站在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多为他们出谋划策。教师只有亲近学生,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灵,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
书籍犹如一个时间穿梭机,能带领人们跨越上下五千年,了解历史、感受他人,增进知识,可以激发人的生命激情,让人的情感找到寄托。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制订阅读计划,阅读不少于260万字的文章。学生有了阅读的积累,情感才不会干瘪,认识也不会太浮浅。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来引导学生阅读,通过趣味性的品析,让学生对某部书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爱上它,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也可以引导部分学生阅读,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写书评、读后感,给当代作家写信,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某本书,以形成“悦”读的氛围。
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于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话语权、解读权,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辩论实现真情的宣泄、思想的交锋、情感的相融,构建情趣化的语文课堂。如果学生处于气氛压抑的环境中势必会情绪烦躁,思维凝滞,教师要避免声色俱厉地批评学生,让学生感到人人自危。即使学生的表达显得幼稚,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因发言不佳被同学嘲笑时,教师也要及时解围,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鼓励他们表达见解、倾听学生的表达,让他们感受自己受到尊重,从而乐意参与课堂学习。
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能聚拢学生分散的注意力,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启迪。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发思考的问题、声情并茂地讲解,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教学中,教者以提问导入如下,“谁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那个讲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她对鲁迅有一定的影响,她教给鲁迅很多私塾里学不到的鲜活知识。作者对她怀有怎样的感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情意吧!”
教师要与学生开展平等、互动的对话,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建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要重视文本的阅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缺少自主发现、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话就会形同虚设,阅读教学也会如同隔靴搔痒。教师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想象,让学生饱尝思考的乐趣,鼓励他们自由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得到奔涌,热情得到流淌,不至于被不相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教师既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跟进者,也是对话者。教师要以自己学识与见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背影》中传递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最后一课》则饱含浓郁而悲壮的爱国之情,这些都需要教师情蓄于胸而自发于外的程度,让学生得到体会、领悟、反思,在课堂上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如果教师的语言乏味,会令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的语言情趣横生,课堂气氛也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以优美动听、幽默诙谐、质朴亲切的语言,高低起伏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愉悦舒适。教师要将音乐与朗读结合起来,用《二泉映月》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学生会感受到作者的哀愁无奈,会为情所动。课堂教学与绘画艺术一样,不能讲得透而全,要为学生留有思考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让学生产生解读的兴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艺术的“诱导”激发兴趣,发掘情趣内容,让学生在探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