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华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江苏 南通)
朗读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然而有些学生缺乏朗读的热情,不注意朗读方法的改进,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对学习语文会有热情。那么,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学生,走进这样的课堂,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例谈逐步激励、指导学生热爱朗读的策略。
片段一:
师:哪位同学想给大家朗读这篇课文或者其中的一段文字?
生(埋着头,纹丝不动)
师:同学们,先听老师来朗读一段,好不好?(师朗读第一段)同学们可能有些字不认识,没关系,老师大声朗读,你小声地和老师一起读,拿不准的字,你就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拿得准的内容,你就继续读。
生(由零零散散的跟读,渐渐跟读的人增多,渐渐跟读的声音变大了)
潘光旦先生曾以大鱼带小鱼游的比喻,趣谈“从游”般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就像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引导,小鱼紧跟其后。”当学生还不能完成或者不愿意完成朗读任务的时候,教师主动的示范、亲切地关怀、体谅的要求,让学生放松心情,“紧跟其后”读起来。由此实现激励的第一个目标:让学生动起来。
片段二:
师:跟着老师读了一遍,我发现很多同学细心地把生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了,用心的人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我相信现在同学们不跟着老师读,自己就能朗读课文了,试一试,好不好?齐——
生(齐读课文)
师:老师刚才认真听了,同学们没有读错一个字,跟读一遍就能读正确,真不简单。
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敏锐的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当发现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蛛丝马迹时,应当立刻进行正向强化。“用心的人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这句话既是对主动学习者的褒扬,也是对每个学生的期待。由此实现激励的第二个目标:帮学生树立信心。
片段三:
师:同学们有没有留意,你们读书的节奏和老师的有点不一样。比如这句话,同学们是这样读的,“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这样读一字一顿,就像机器人一样。老师是这样读的“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老师是一个词一个词读的,就有了缓急,句子就流畅了。同学们,试试看!
生(齐读,能注意按词语停顿)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一点就透!孟子说,得天下贤者而教之,一大幸事也。我今天体会到了这种幸福。
课堂激励是应该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学生按老师的教学要求操作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此时借用孟子的话,称赞学生能高效领悟学习内容,让孩子也以“贤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由此实现激励的第三个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片段四: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在读课文之前也有字不认识,你们猜猜,我怎么办的?
生:查字典。
师:你真聪明!最聪明的人是知道了正确的方法就立刻去实践的……
生(查字典,读课文)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堂教学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方法,需要培养的是能力。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孩子正确回答了问题,他收获了答对问题的喜悦,更强化了“查字典解决问题”的认识。因此,当教师暗示,凡是聪明人就知道立刻去实践的时候,学生都行动了起来,可见他们都已经以“聪明的人”自居了,这在学习上是多么可贵的态度啊。由此实现激励的第四个目标: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片段五:
师:哪位同学想给大家朗读课文的?
生(主动举手朗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我一个人说了可能不是很准确。我们大家都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生(生评价)
师:大家的评价见仁见智,同学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订一个清楚明白可操作的标准呢?
生:不能读错字。
生:停顿要恰当。
生:要流畅。
生:要能读出感情。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就照大家定的标准办!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可以给多少分?
生(商量):80分。(陈述理由)
师: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
课堂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教师只有放下高高在上的控制权,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课堂上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存在,肯定自身的价值,放飞自己的才智,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世界其实很精彩。由此实现激励的第五个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片段六:
师:同学们朗读的热情很高啊,有的同学还在懊恼某次朗读发挥得不好呢。没关系,老师只选择你朗读成绩最好的三次作为期末的朗读成绩。你可以不断尝试超越自己!
生:老师,我还想再读一段文字!
生:老师,这段文字我觉得可以读得比他更好!
一位从没举手发言过的性格内向的女同学主动要求朗读课文。
师:我第一次听你读课文,你的声音怎么这么好听呢!
该同学从此经常高高举起手要求发言。
泰戈尔说: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不限定朗读的次数,只选取最好的三次成绩,这激励学生不断创造佳绩,期待着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孩子的收获就不仅仅是朗读方面的。由此实现激励的第六个目标:发现更优秀的自己,追求卓越的人生。
有效的激励,使学生对朗读的理解加深了,朗读的热情提高了,朗读的方法改进了。从“跟我读”到“听你读”,学生实现了完美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