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颂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江苏 徐州)
“素读”顾名思义及干净的阅读。让教师干干净净地阅读教科书里的文章,并从文本中感受到它。诗歌具有短小精悍、音韵和谐、感情丰富等特点,因此对诗歌进行“文本细读”,素读是最好的方法。素读可以让学生把诗歌阅读成为纯粹的欣赏,欣赏诗歌里的奇字妙词与佳句。
例如,在讲解《玉楼春·春景》里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春意怎么会“闹”呢?春意又是如何“闹”的呢?但在我们细细品读后,我们可以理解诗人在前面是用的“红”字,“红”的本意又有红火、喜庆、热闹的意思。因此,“红色”与“吵闹”这个词离措辞并不远,红火—火热—热闹。诗人生动地表达了“喧闹”这个词,表达了春天生动活泼的场景。同字一样,有些诗歌中还会有一些奇妙的词引起读者的注意。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叠词的引用,不得不说不是《声声慢》千古传唱的原因。
文本细读的概念自古以来就存在,但文本细读的典型代表是阅读古典汉语。中国的文字丰富变化,文言文中就有常见的18个虚词,200多个实词,因此,这就形成了文言文的独特阅读方法“咬文嚼字”。但是正因为文字的变化莫测,所以文本前后形成的语境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法。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注重“咬和咀嚼”,阅读重点是翻译,忽略了古典汉语中丰富的情感和古代以及现代的深刻哲理。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博览群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复杂性,体会文言文的阅读乐趣。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仔细阅读小说,加强小说的本身。例如,我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实践了“文本细读”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学习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塑造王熙凤的形象时,作者专注于用了一个“忙”字来形容她。在这里,我会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这三次“忙”,通过王熙凤的表现,来分析她这一人物特点。在这里,学生不难找出。第一次,贾母阻止她哭贾敏,她“忙转悲为喜”;第二次,为了讨好贾母,她“忙携黛玉之手”;第三次,她“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从这三次“忙”中可以看出一个在贾母面前巧言善变、虚情假意、渴望展现自己地位的王熙凤,活生生地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小说空白的地方是小说意犹未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品味的地方。例如,《麦琪的礼物》,一对穷困的男女主人公,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他们是英雄。作者最后留下空白,虽然他们的礼物已经变得无用,但我们细细品味,即使美国下层阶级人民生活很困难,但是仍然有一颗善良的心和纯洁的爱情。
对于散文而言,所谓“空白”艺术其实是“言有尽而情感无穷”,虽然语言表达得到了提炼,但是感情却极为丰富。散文的唯一纲领是抒情,不论是写人或者是记事都是围绕感情来展开。散文所抒发的情是作者的真实感情。所以散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围绕情感来学习。例如《故都的秋》,学习的重点不应该是“秋景”,而应该是感受秋景的那个人,那个人的情感才是文章的重点。文学的语言是多义词和复合词,她可以是虚假陈述,不一定与客观事物一致,因此文学的语言特点是模糊不清的,这种模糊性使文学作者更具表现性,它能使读者将阅读的焦点转移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感受上。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学习的重点散文,无论文章中的写景、抒情都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品读的地方。作者在描写荷香时,就用了“通感”的修辞,荷叶荷花的清香是嗅觉能感受到的,歌声却是听觉,用听觉来表示嗅觉,这就是通感的手法。让学生用遥远和间歇性的歌声和体验来想象远处送来的阵阵荷叶荷花的“清香”,这样就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朦胧美,产生无与伦比的微妙的感觉,让学生以心理和自然的方式进行交流,感受整个画面从静止到灵动,这就是细读文本后散文“留白”的艺术特色。
回归文本,重拾语文课堂上的本真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要践行文本细读的理念,从细微处着眼。教师一定要在语文本身上下足功夫,强调自身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意趣。才能让学生被深刻的语言魅力所吸引,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