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霞
(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花园小学)
与3.14结缘是学习“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对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真是一见如故,很快对它产生了亲切感,趁热打铁,结合课本63页下面的“你知道吗?”介绍了圆周率的发展史:魏晋时刘徽的“割圆术”,《周髀算经》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研究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伟大成就,现代电脑计算到小数点后上亿位的惊叹之举!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赞叹声不断!
有缘相识,知趣才能真正相知,背诵π的值,在班里可真是风靡了一阵子呢!孩子们不仅能背到小数点后7位,还能背到10位、20位,还有的孩子专门研究背诵技巧,挑战自己,通过上网查阅,找到用中文趣背圆周率的方法,像背诗一样:山巅一石一壶酒(3.14159),二侣舞扇舞(26535),把酒砌酒扇又扇(8979323),饱死罗……(846……),真可谓兴趣盎然、妙不可言!
小学阶段在学习和解决圆、圆环、圆柱、圆锥等有关的问题时,除了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计算公式,列出相关的算式外,最终要的是每道题正确高效,公式正确熟练运用,列出正确的算式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π的近似值,它的“小兄弟”——3.14,自始至终离不开我们的计算视野,与我们真的是朝夕相处,3.14反反复复出现在本阶段的计算当中,几乎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有的人会说,3.14这个芝麻大的数,与一位数简单的乘法,有必要夸大作用吗,再说几句它岂不是要尾巴翘上天了,成员不就是6.28、9.42、12.56、15.7……这些无名小卒吗?与一位数相乘,口算!与多位数相乘,笔算!与小数相乘,注意点乘积的小数位数,不过如此!
我和学生都是这样认为的,看来我们都是慢热型的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还真不能小看这个不起眼的3.14,我们逐渐发现了技巧并且喜欢上了它,也感受到了计算的美丽和神奇,计算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别急,让我慢慢讲讲我的招数……
第一招:灵活的常规训练——为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无论口算中还是笔算时,让学生熟记这9个积,决不能靠死记硬背,我想尽办法让学生走近它:第一步,让学生依次算出积,尽量在心里想算式,边想边算直接写出结果,这样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并且为下面的计算打好基础。第二步,有了初步的接触,布置学生课下记忆,提醒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容易错的亲自再算一算,课上再作为常规练习进行提问检查。为了提高计算的兴趣和积极性,适时进行“接龙游戏”“点兵点将”“快速抢答”……用了两三天的时间,3.14、6.28、9.42、12.56……这些数字便烂熟于心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因为有了口算的基础能脱口而出,确实尝到了口算的甜头!
3.14与一位整数相乘,学生记住自然随手就能写出答案,可是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加,后来又出现多位数的小数乘法,学生有点不太情愿计算,慢慢发现学生又顺其自然了,不过也能很快地算出结果,有时刚刚把算式说完,学生便把答案说出来了,不对,有问题,顺着学生手指的地方,我恍然大悟,计算器来与我争学生了,用计算器确实挺方便的,但是完全依赖它,计算能力肯定受影响,不行,得想点招儿,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计算器那里给拽回来!
第二招:来一个计算比赛,说感受,谈技巧,比收获
课本68页例2:圆环的面积,两种列式,分别为3.14×62-3.14×22,3.14×(62-22),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路不同,但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第一种方法在计算时与第二种并轨,有计算的技巧!扇形的面积,扇环的面积同样也有其简便之处!
在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时,有时可以利用乘法的结合律,比如,6.28×5转化成3.14×10/2,三分之一可以和算式中的数先约分,适时来一个“看看谁的眼力好、谁的方法妙”的比赛!学生的兴趣又被点燃了!觉得亲自计算,心里较踏实,学习挺有满足感!
第三招:笔算不列常规格式,直奔竖式主题
数小,口算没问题,数大,笔算没问题,能力有了,技巧也有了,总觉得不能停留在此处,总觉得吸引力还不够大,为了和计算器比优势,来一个偷懒式笔算,在脑中想竖式,也是省去写笔算格式的时间,直接写出每次的积,再把积相加。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尝试,主动与3.14们交上朋友,还想和计算器在计算速度上一比高低,虽然学生胜时不多,学生却想亲自算算,想证明离开计算器也能算得对,速度还不慢,有乐趣,经过这一场“硬仗”,反而计算能力提高了不少,学生也不再依靠计算器了!
“玩转”了3.14,就玩转了学生的习惯和态度;“玩转”了3.14,玩转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真的是玩转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