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明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站学校)
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作为一个学校的特色彰显和“个性化”发展的依据之一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开发三级课程,既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空间,又能系统化地对学生进行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同时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发展。
然而,十几年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发到现在,也逐渐显露出了几点弊端:一是受开发教师的专业界域限制,许多校本教材依然存在着学科专业性强、技术指导明显的“学科特长培训”痕迹;二是校本教材开发种类繁多,但学校教学规定的课时总量并没有增加,导致校本课课时无法落实和保证;三是有些校本课程内容系列化,学科综合性、趣味性不够,反而让学生感觉是多了一门课,负担加重了;四是仍然存在许多学科交叉性区域研究的空白,如体育和音乐交叉延伸的形体训练、舞蹈等,还有融合了语言、美术、音乐、表演等综合性艺术的教育戏剧等;五是许多校本课程拓展空间较小,对课外延伸教育途径缺乏指导和引领。例如对家庭教育、亲子阅读等活动的指导。
如何把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相融合,在不加重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同时,切实落实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呢?我们尝试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反思现有资源,挖掘和提升学校综合学科教学、德育特色的内涵和外延,在跨界的视角下打造了学校的“德美课程”,以此来探索把学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理念系统化、可操作化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努力实现“德美”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实践化。
跨界,英文Crossover,原意“转型、转向”,但在诸多领域被译为“跨界”,意为“跨界合作”,即跨越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跨界意味着优势组合、创造和再造,也意味着原有模式的重整和新模式的诞生。在此理念的运用下,我们整体规划、研究并开发了学校“德美课程”。德美课程即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德育、美育等校本课程整合、融合和提炼后的一种课程形态。其课程设计理念是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学校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教学目标进行的内容、形式和活动上的整合、拓展和延伸。我们将学生法制教育、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阅读教育、美育教育、实践活动等内容有机整合,以学校每年“十个活动主题月”系列主题活动穿插进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同一主题或板块下,进行不同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二次整合。在教材到位、课时保证的前提下,以期通过这套德美校本系列课程的实施,初步形成“法约之,礼规之,文浸之,习养之和德尚之”的学校整体德美课模式的建构。该模式有以下五大模块:
模块一:法制教育
将学生可理解的国家法律法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结合学生易懂的案例进行教学、讲解,辅以“少年模拟法庭”的实践展演来强化和提高小学生“懂法、知法、学法、守法”的良好意识,为未来成为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模块二:礼仪教育
小学生礼仪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对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密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出发,选取贴近生活的场景进行设计,把抽象的礼仪行为准则寓于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当中,形成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梯度性礼仪养成课程内容。
模块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该模块包含习惯养成、劳动技能、安全、家庭教育、各类节日由来等方面的内容,从6~12岁孩子的年段心理状态、行为特点入手,明确了一至六年级每学年应该着重养成的基本习惯和应承担的相应家务劳动,设计了便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使用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记录表》;结合学校每月主题活动和当月各种“节日”的由来设计相应的趣味性活动作业;在习惯与实践环节中,低段要求家长到校介绍各自职业,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所,了解工作性质等;中段要求家长带孩子参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场所;高段建议安排外出旅游等活动。
模块四:阅读教育
分为两大板块,一是选择大量的图书,开展低年段学生绘本阅读活动,高年段学生以文本阅读为主,辅以适宜的科普阅读活动。同时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开展双语阅读和亲子阅读推荐。二是根据年段学生认读特点安排的一些特殊阅读内容。如低年段的童谣、神话传说、中外童话等。
我们的摸索才刚刚起步,但我们深知:德是人之本,美是德之魂。正如林格先生的话:从正确的认识到正确的行为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叫“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架一座质量堪称优良的桥梁。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3.
[2]檀传宝.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