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
——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

2018-02-24 15:41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梁思成梁启超子女

沈 杰

梁启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都有精彩的论述,是“新国民”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启超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育实践,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五子四女都成长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成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家庭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可以施加教育影响的关键场所。分析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和教育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梁门子女的成就概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一生先后有两位妻子——李蕙仙和王桂荃,除去幼年夭折的孩子,共有九个子女长大成人。李蕙仙生下长女思顺,长子思成,次女思庄,王桂荃生下次子思永、三子思忠、四子思达、五子思礼、三女思懿和四女思宁。九个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梁启超的深刻影响,他们也没有辜负梁启超的厚望,最终都在我国某一领域取得非凡成绩,成就了梁氏一门满堂俊秀的美名。

长女梁思顺自幼受到过良好家教,更是蒙受梁启超亲自教导多年,具有很扎实的国学功底,在古诗词方面造诣很深且颇有研究,曾编写《艺蘅馆词选》一书,被国内读者广泛传阅。随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思顺在日本的师范学校学得一口流利的日语,成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梁思顺后来与外交官周希哲结婚,在北美生活多年,同时照看留学的弟妹们,最终于1919年举家回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梁思顺曾在燕京大学任中文教员。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业的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后,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执教于东北大学,后来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夫妇二人曾经参与了联合国大厦、新中国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谱写了引为传奇的“固定音符”。在新中国初期,梁思成在保护古建筑和研究古建筑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建筑事业奔波一生。次子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界的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考古专业,在山西和河南等地进行了多次考古实践,帮助中国考古事业取得重要成果。在抗战期间,他常年带病工作,身体受到极大损害,最终在未及知命之年离开了人世。1948年,梁思成和梁思永两兄弟共同登上中国研究院院士榜单。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后,一直致力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被称为“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1]。三子梁思忠先后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炮兵校官,不幸染疾,英年早逝。四子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曾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编写工作。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政协委员,曾就读于燕京大学,被称为“燕京三杰”之一,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她常年奔走于爱国救国活动,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四女梁思宁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在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队伍,于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幼子梁思礼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在美国普渡大学、辛辛那提大学修完学业后于1949年回国效力。他是我国著名航天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梁思礼一生荣誉无数,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并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可以看到,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均各有所长,且皆成就斐然,甚至出现“一门三院士”的盛况,真可谓满堂俊秀。梁氏子女们不仅才学高超,而且人格高尚,都饱含拳拳报国之心,这与梁启超先生卓越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梁门子女能够取得此等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梁启超对孩子们长期的言传身教。梁启超的教子之道的关键在于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子女所遵循的科学理念。

(一)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内容聚焦

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大文豪,梁启超实施的家庭教育与同时代很多家庭相比都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就内容上来说,梁启超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子女的根本性内容,强调孩子们的精神陶冶;在孩子们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以丰富的人生经验进行指导;在子女的学习方法上,将自我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总而言之,梁启超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将爱国者、学者和父亲的角色相互融合,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

1.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大家,在政治观点上虽有“善变”之名,但不变的是他满腔报国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个性特征。尽管热衷于向国内引介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思想,但其落脚点最终仍然回归到中国的国计民生和前途命运上。梁启超对子女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具体的言行中。在变法失败逃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积极关注国内斗争形势和国家命运。他与友人创办了《清议报》,以犀利的笔尖直指腐朽的清政府,并积极开展救国运动,在实践中为子女们树立了为祖国奔波的高大形象。此外,梁启超还利用每天的晚餐时间,给满桌的孩子讲爱国英雄故事,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投海就义的抗元英雄陆秀夫和驱除倭寇的戚继光等。梁启超告诉子女:“中国病太深了,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事,成败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2]可见,梁启超希望子女把爱国、报效国家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只管去做而不顾其他。这些话深深地刻在了儿女们的脑海中,在塑造孩子们坚韧的性格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上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侵华期间,子女们都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品格和崇高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氏子女先后共有八人在国外求学,在学成后都无一例外地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作贡献。

2.人生道路指导

梁启超异常关注孩子们的受教育状况,考虑到中西方教育发展的悬殊,他极力主张孩子们走出国门,远赴海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孩子的专业选择、实习情况和人生道路的走向上梁启超都尽力给予一定指导。当次女梁思庄留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时,在专业选择上感到特别困惑和迷茫。一直在幕后密切关注女儿就学动态的梁启超经过详细思考后,给思庄寄去了一封建议信。他认为国内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女性研究者更是难寻一个,况且生物学工作“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3]。他鼓励思庄学成后可以回国做他的助手,父女俩一同研究学习。建议中肯而具体,既考虑了国家需要、就业前景,又照顾了孩子的个人条件,使思庄大为感动并备受鼓励。次子梁思永在哈佛大学学习考古专业时,非常想回国收集资料。获悉这件事后,梁启超对儿子重视实践的想法非常支持,并积极寻找国内适宜的实习机会。在多方努力后,梁启超为思永争取到跟随李济之去山西考察的实习项目和与瑞典学者考察新疆地区的项目。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学成即将归国时,鉴于当时张学良正力主将东北大学建成一流高校,梁启超建议他们去东北大学任教,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出力。可以说,在人生道路的指导方面,梁启超对子女给予的家庭教育是充满智慧和温度的。

3.学习经验的交流

作为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子,梁启超自然有一套对学习的真知灼见。在与孩子们的通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两代人对学习的探讨和交流。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梁启超在学习上给了子女很多实用的建议:不要太着眼于收获、文凭,只需要自己努力耕耘,学习只求真学问;做学问除了“猛火熬”外,还要“慢火炖”,在着紧用力后要留时间慢慢消化;生活和学习都不可丧失了趣味,学习不能过于专一化,还要培养生活情趣;自然科学要真正学得好,必须有社会科学、国学做基础。这些学习经验对孩子们的学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梁思成曾经写信告诉父亲,美国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担心自己学成画匠式的人,没有自己的设计灵魂。梁启超在回信中表扬了儿子的反思思维,但他告诉思成: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无外乎规矩方面的事,如果想学得巧,必须离开了学校才能看到。他教导梁思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所以,梁思成在回国工作后,走访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县城不下百个,考察的古建筑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始终铭记着父亲的告诫,梁思成在实践中获益颇丰,在建筑学理论和设计创新上都取得卓越的成绩。

(二)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数千年的家庭教育史中,家长与孩子在地位上长期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尽管存在如颜之推、王阳明等人倡导的顺应儿童天性的理念,但中国大部分家庭仍然选择一种极其局限的家庭教育理念、权威专制的教育方式和枯燥的家庭相处形式。然而,梁启超却超越了封建家庭教育的束缚,选择开阔的家庭教育视野、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追求趣味的家庭教育观,在教育子女的理念选择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立足国粹,兼融西学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梁启超遵循中西结合的教育理念,将根本立足点放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同时主张子女广泛涉猎西学,开阔眼界。作为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子,梁启超一方面扎根于国学传统,另一方面不抑制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梁启超认为要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感,必先让子女受到祖国文化精髓的熏陶。除了直接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外,梁启超极为重视孩子们国学功底的培养。梁启超对爱女思顺的国学教育一直未曾放松,甚至思顺在国外生活时,他仍不忘寄些《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书过去。他担心孩子们的国学功底不够,就利用暑假时间,在“饮冰室”办起了国学补习班。对出生较晚的思达、思懿和思宁几个孩子,梁启超专门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做家庭教师,开设唐诗和书法课程,并学习《论语》、《左传》和《古文观止》等古籍。在梁思成留美期间,梁启超专门寄去一本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著作《营造法式》。书中神秘的古建筑理论深深地吸引了梁思成,极大助益了其在建筑学上的研究。后来,梁思成甚至以“从诫”二字给儿子取名,以纪念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在梁启超看来,对孩子进行爱国教育不仅要吸收国粹,也需要了解西方为什么先进,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融会贯通。在游历西方各国后,梁启超认识到西方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中国。于是,他积极促成子女们去海外受西式教育,增长他们的见识。可以说,梁启超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是基于长远而广阔的综合教育理念之上的。立足国粹,兼融西学的教育理念跳出了当时大多数家长的局限思维,既不囿于传统又不盲目崇拜西学,凸显了梁启超实施家庭教育的理性和智慧。

2.互相尊重,自由平等

梁启超主张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尊重,营造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梁启超反对倚仗家长的地位对孩子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和人生道路的直接安排。一般情况下,梁启超习惯于以建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次女梁思庄选择专业时,他对比了国外生物学科的完善和我国生物学的相对空白,不仅认识到祖国的生物学科建设亟须人才,还考虑到思庄的女性角色和个性特征,于是写信建议女儿选择生物学科。虽然建议思庄学习生物学,但梁启超仍表示他只提供建议,还需要女儿自己拿主意。当梁启超了解到由于思庄不喜欢生物学而对父亲的建议感到苦恼时,梁启超赶紧写信告诉女儿要选自己性之所近的学科,不必束缚于自己的推荐,应该以自己的体察为主。后来梁思庄选择了图书馆学,成为一名图书馆专家。为了教育三子梁思忠交友要慎重,性情要稳重,主意要坚定,梁启超没有直接的说教,而是先讲述了一件自己拒绝北京政局发出的职务邀请,可谓现身说法[4]204-205。在梁启超与爱女的书信往来中,梁启超放下家长的架子,将自己与家人置于完全平等的位置,用感情充沛且容易接受的语言教育孩子的例子不胜枚举。梁启超努力维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自由的成长环境,堪为百年前家庭教育的典范。

3.俯仰皆乐,不失趣味

梁启超重视家庭教育的趣味性,不仅自己一生都努力做一个充满趣味的人,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而且时常教育子女们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怕失败。梁启超以身作则,在孩子们眼中,他就是一个趣味主义者。虽然政治上曾经受过变法失败的挫折,但生活中梁启超总是表现得风趣热情、俯仰皆乐。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这篇演讲中,梁启超讲到:“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5]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能打趣自嘲。正是在梁启超这种高度趣味自觉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孩子们也养成了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特别是梁思成,堪称家中的幽默大师,给不少人带来欢乐。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梁思成夫妇虽偏居西南小镇,生活极度困苦,仍保持着高度乐观的精神状态。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即使相隔百年,梁启超的教子之道仍光芒四射。充满智慧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应埋没在历史的尘垢里,而应该在新的时代重新绽放。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对教育理念的选择较为模糊:或盲目模仿他人的教育理念,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教育自己子女的标准;或独断专行,将家长作风发挥到极致;或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实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即要求家长选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梁启超的教子之道不失为当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良好参照。

三、当代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中年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孩子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6]。家庭教育具有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互相影响的特点。在每个人的教育生涯中,家庭教育是除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最重要部分,对个人的终生发展都产生着持续性的影响。基于百年前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当代的家庭教育在理念选择上要进行根本性的更新和转变。

(一)从单一视野走向综合视野

当前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存在眼界狭小,视野单一的局限性。从纵向上看,文化的吸收停留于当代,忽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横向上则表现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缺乏综合思维,片面学习西式家庭教育的经验,否定民族文化,在通识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家庭教育需要树立一个综合的视野,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梁启超在教育孩子时视野很宽广,孩子们不仅国学基础扎实,西方科学知识也学得很好,个人得以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比如,梁启超写信建议梁思庄“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2]。综合性的视野、整体性的思维要求重视人文修养与艺术修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广泛涉猎,不做半个人。当代父母实施家庭教育需要从单一视野走向综合视野,一方面要拾起几乎丢掉的国学精髓,学习优秀的传统读物,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结合当前实际和社会要求,让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与实际紧密联系,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家长们要尝试融汇贯通中西方家庭教育理论,总结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长们需要看到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之处,注重开阔孩子的视野,不囿于专精式的培养,只要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朝积极方面发展的活动都应该给予支持。在父母综合视野的教养下,孩子才能更加和谐健康地成长。

(二)从家长权力性走向家庭民主性

虽然当代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但仍存在部分家长习惯于权力性施教。他们信奉“我说你听”的家庭教育理念,一旦孩子做的不合心意便被认为不听话。这种强调父母绝对权威和孩子顺从的教育尤为不利孩子的成长,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可能会产生暴躁、反抗和性格尖锐的问题,也可能在生活中唯唯诺诺,缺乏个性。家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但一般来说,父母在家庭关系中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民主性的家庭教育理念主张把家庭地位的天平向孩子倾斜,不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近代中国广受赞誉的梁启超在家中尚且愿意抛弃自己大家长的作风,万事都与孩子平等商量,当代的家长们更应该追求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从家长权力性走向家庭民主性,多鼓励孩子说话,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并能及时给予回应。父母对孩子进行全面而自由的教育,双方在同等地位上交流,信任孩子的自我判断是民主性家庭教养理念的基本要求。总之,家长需要在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并提高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三)从教育功利性走向教育生活性

教育功利性是指现实社会中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功利性理念为指导,实施任何教育都希望带来看得见的收益。比如,学习知识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学习艺术是为了拥有一技之长,便于在社会上谋职;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追逐名利。家庭教育的实施基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和为将来生活作准备本无可厚非,但家长们完全以功利性的目标来指导教育行为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最终归宿。因为,一切教育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当家长为了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而使孩子失去了生活的趣味时,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得不偿失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教育生活性主张家庭教育要回归教育的真谛,发挥教育的人性功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加愉悦的生活体验。梁启超向来主张家庭教育要保持趣味性,提高孩子的生活乐趣,发现生活情趣,做一个积极的、乐观的、有趣的人。同时,做学问也不能以身体为代价,比如,他建议思成提高艺术修养,用音乐做生活的调味品;告诫思顺不要过度学习,要劳逸结合,保证休息。梁启超在寄给思顺的信中写道:“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4]75当代的家长们不应刻意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未来事业的垫脚石,因为完全持这种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往往会使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如果孩子在受到父母贴近生活的教育后,发现了个人的兴趣,增强了体质,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又何尝不是更深远的成功。

(四)从情感传递走向互动交流

家庭的运转是通过父母和子女的情感纽带维系的。长久以来,中国父母往往不擅长表达,不仅将生活中的困难、愁苦压抑在内心,不向孩子吐露,就是对孩子深厚的爱意也是通过单向度的直接传递,并且很多时候是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父母与孩子缺少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很容易导致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互动交流的家庭教育理念需要父母热烈而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情感,双方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互动,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提升亲子关系,在爱的基础上互相信任,共同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梁启超将孩子们当作朋友一样平等地、坦诚地交流情感或生活问题,除了对子女耳提面命的教育外,还包括大量的万金家书。尽管孩子们年龄已经不小了,梁启超仍在书信中直呼“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和“一群大大小小孩子们”等充满爱意的称呼[1]。当梁启超经常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迷惑跟孩子们倾诉的时候,孩子们也很自然地向父亲敞开了心扉。在互动交流中,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向朋友转换,家庭教育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当代的家庭教育尤其需要从单方面的情感传递向互动交流转变,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将促进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堪称现代家庭教育的典范,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尽管梁启超实施的家庭教育并非十全十美,但毫无疑问,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可为当代父母在家庭教育的思路选择上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0,41.

[2]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19,744.

[3] 林洙编.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81.

[4] 韦少雯编.梁启超教子家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5]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七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963.

[6] 李燕,吴维屏.家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1.

猜你喜欢
梁思成梁启超子女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梁启超的开场白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