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晓琳
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当信息技术以“井喷”的方式覆盖我们的生活时,中学课堂却依然在传统模式下低效运转:一个班50多名学生,老师掌握学情只能靠重点调查或随机抽样;课上10分钟检测,老师要拿出一两节课时间来批阅;试卷讲评,一个学生哪怕只有一两个题不会做,也不得不跟着全班同学“陪听”;对于日常的知识疑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很难实现“一对一”辅导……
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因材施教的“精准教学”迫切需要信息技术这个“利器”来撬动,实现“一对一”学习,以帮助学生又好又快地成长。为此,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符合智慧学习的生态体系。从2013年1月开始,我校大胆进行“运用技术、聚焦课堂、打磨细节、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探索,开启了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全面打造智慧教育新美景,让每一位山区学生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以2017年12月竣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智能化的3.6万平方米现代化综合教学楼为标志,学校实现了教、学、管、评无缝对接,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化人”“化物”“化式”的校园嬗变,在一所省属重点高中率先呈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生态。
基于BYOD的高中智慧学习系统是以确保高中段学生都能拥有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机会,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以智慧黑板和学生自带电子书包为学习媒介,支持校园各种应用平台和管理服务系统,具备学习资源共享、课堂数据互通、教学模式多样、跟踪诊断及时等高效学习特征和设备智能管理、环境智能感知等功能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基于BYOD的高中智慧学习系统的构建主要由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活动、智慧学习内容、智慧学习评价、智慧学习管理五部分构成。
阶段成果一:建成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环境,同时满足高一30个班级1800名学生进行一对一学习的需要。2013年1月-2014年8月,淄博一中先后考察和采购智慧教学云平台和智慧课堂系统,建成淄博市高中学校首例免费提供学习资源的平台;2014年8月-11月,高一30个教室实现高密度无线网络覆盖,满足1800名学生自带电子书包(BYOD)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一对一学习。
阶段成果二:2015年10月,建成以“三平台三系统”为载体的智慧校园环境。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办公管理、后勤服务、校园安保等各个方面,建成包含智慧教学云平台、学习资源云平台、办公管理平台、智慧课堂交互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在内的,以“三平台三系统”为载体的“淄博一中智慧校园”愿景。
阶段成果三:2016年8月,实现各平台和系统的互联互动,全校90个班级5400名学生基于BYOD进行一对一学习,使得泛在学习成为常态化学习形式。实现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环境覆盖全校90个班级,满足全校三个年级5400名学生自带设备进行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一对一学习的需要。
阶段成果四:2017年12月,建成2座包括能够实现情景感知的100间智慧教室在内的现代化综合教学楼,满足“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环境。在多年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学校从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围绕智慧黑板、广播音频和视频监控这三大块进行自主设计并装配了100间智慧教室。其中,智慧黑板是在学校原有的智慧教学云平台、智慧课堂交互系统、物联网的基础上,采用多功能一体化的设计,融合黑板书写、一体机、实物展台、环境感知等软硬件设备,满足智慧学习的需要。
第一,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的备课内容在传统的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工具的设计和操作,需要教师具备充分利用多样化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研活动不断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可借助网络远程协助与校外同仁进行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速度。
第三,快捷高效的智能评价工具把老师从低效的评测工作中解放出来。老师更注重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与发掘,并借助大数据的支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
第四,基于BYOD的智慧教学活动需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线上线下有效教学机制。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资源,满足混合式学习的需要。
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已掌握甚至未掌握的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技能及生活的能力。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内容,学校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智慧学习内容的构建和实施。
第一,发挥技术作用及其灵活性,学校自主开发和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立公平且易获取的智慧学习生态,让所有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淄博一中从2014年9月起至2015年6月,按照“一课一网”的知识框架体系,建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大学科所有必修课本涵盖的,适合高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需要;2015年6月起至2016年9月,学校继续鼓励老师开发和建设学生学习资源,完成高中三个年级、12个学科,所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所需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基于BYDO进行自主学习奠定了智慧学习的内容储备。
第二,学校引入或开发适合BYOD学习应用的APP软件,丰富了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兴趣,实现了快速获取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学习活动干预,便捷的交互方式促进群体协同知识建构,智能认知工具促进主动探究和假设检验,实时的社交功能加强社群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分享。
AECT(1994)对学习资源的界定为“任何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事物”。学校从2014年11月开始,不断引入和优化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优质资源,在学生移动学习端建立教育APP应用资源库,使得学生学得更有兴趣,许多学习瓶颈得以解决,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学习的内涵之美得到更好呈现。
第三,将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课程体系植入校内学习平台中,实现学生BYOD下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便捷地进行线上学习,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和不均衡。
2018年5月,学校将上海高精尖的完整课程体系植入校内,让学生随时借助移动设备进行高端课程的学习,享受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也是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实现联姻的一种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切实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和不均衡的问题。
在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评价中,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和工具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第一,可以预测、了解、评估教学与学习行为,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通过对学习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探索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内容、学习实践和学习方法等变量与学习者学习效果的相关关系,明晰学习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可在一对一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关系中推进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将会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时机、学习质量等四个方面促进智慧学习的均衡发展。
第三,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为实时、全面、动态的质量管理奠定基础。为对智慧学习质量进行监控,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针对在校教师评估方法与学习分析技术与工具短缺的实际问题,于2016年8月采购并建立了学习质量测评系统,借助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掌握情况和错题情况进行全面、实时、动态的监控,并根据学习质量测评系统反馈的数据进行精准教学反馈和指导。
第四,借助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的智慧评价,扩大学习评价对象范围,全面促进和提升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NETP2016计划中阐述的为未来准备的四大重要领域中,特别强调了领导在信息技术撬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领导需要建立一个如何利用技术满足学为主的共同教育愿景,实现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重构。
第一,“提升工程”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打开一扇智慧之窗。学校出台《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2014-2015)》,从建设目标、规划构架、骨干培训、工程任务等方面强力实施“提升工程”,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打开一扇智慧之窗。
第二,“运用技术、聚焦课堂、打磨细节、提高质量”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第一指向。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信息技术优先为“学习的学”和“教师的教”服务,优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这条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第三,“先行一步,多做一点”是学校智慧教育行动纲领的遵循。在不断的行动和实施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努力打造智慧教育特色,促进智慧教育的内涵之美。
第四,“智慧教育运行机制”推动智慧学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进智慧学习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分段实施、逐步完善、不断提升。2013年1月,学校开启教育信息化改革以来,使用的每一项新技术、经历的每一件新事情、跨过的每一个新台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都是在前行中创新。
第一,历史跨越:“未来教室”奠基现代一中。在淄博一中校园中,两座崭新的教学楼格外醒目。它们有个非常科幻的名字“未来教室”。“未来教室”共90间,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实时互动、即时呈现的现代教育空间,让在校4500名学生实现常态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高度融合的学习。
第二,平板之变:信息化筑起“数字教育”。2014年,淄博一中被列为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校。2017年5月,复查验收,获得优秀等次,一中顺利成为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示范校。高2014级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一群人,他们从新生入学就被冠为一中首批“平板生”,历经三年,在高考中创下一中历史最好成绩,成为一中信息化改革的体验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手中的小小平板,奠定了一中的信息化在全市领先、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地位。2017年10月,全省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在淄博召开,淄博一中作为全市高中唯一代表,高雪长校长以《智慧校园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做典型发言,与会领导、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第三,名师打造:五年深耕交出一中答卷。近五年毕业生,本科一批上线共计2495人,8人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3人升入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900余名一中学子斩获全国、省各类竞赛大奖,其中,参加2015、2016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分别有12人、11人获全国一等奖,均居全市第一。学校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师德塑造与专业发展双轮驱动,全力打造高素质教师群体。五年内,学校共有600余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和学校表彰。
五年砥励,五年辉煌。学校相继获得省备战新一轮高考试点学校、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首批“文明校园”、全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A级单位等荣誉称号,省级文明单位殊荣自1986年以来连续32年蝉联。
五年时间里,一中人怀揣“就是把一中办好”的教育初心,肩负起“让山城孩子接受最优质教育”的责任使命,以教育信息化改革为突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基,以育人质量提升为目标,锐意突进,砥励前行,在打造学术氛围浓厚、富有创新活力的齐鲁名校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历史昭示着,这五年是笃定信念的五年,是转型发展的五年,是创新实践的五年,更是奠基未来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