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周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化学思考。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来说是有价值的,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要有针对性—— 化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化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并形成化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化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 。
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问题要有趣味性——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意见 ,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惟我独尊,更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讽刺、挖苦等,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方式。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教学模式,即 “新授课”“实验探究课”“复习课”。
新授课的组织形式是:自主预习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课堂内分组设计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及生生、师生相互质疑——总结升华、及时评价反馈。在课堂中主要利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立足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1.自主预习,提出问题。自学,即学生在导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导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导学案。
实验探究课的组织形式是:课堂提出课题——课外分组设计讨论和查找资料——返回课堂(教室或实验室)用实验证假设与猜想——评价与交流。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信息和设计方案,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用较短的实验时间完成验证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并解释。教师的评价既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式。
1.提出问题。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实验的神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师生共同提出研究的问题,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原理。
2.假设猜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猜想现象和相关的实验结论。
3.设计方案。根据实验的目标要求,生生讨论得出多种相关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达成最佳实验操作方案。
4.分组探究。教师引导,根据实验操作方案布置具体的实施任务,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
5.交流总结。各组内生生交流讨论,组内推荐代表向全班报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评价反思。根据学生交流反馈情况,教师提炼点拨,师生对实验成败得失及时总结,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恰当的星级评价。
化学复习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自补——归纳展示——生生间相互质疑——当堂检测——评价反馈。学生从导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师生讨论并通过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运用和巩固 。
1.自主自补。学生带着导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知识的拓展延伸、从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导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导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
2.归纳展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并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导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
3.相互质疑。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让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质疑,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当堂检测。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小组内交换批阅,形成问题清单。
5.评价反馈。通过问题清单,师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运用、巩固等情况的掌握,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恰当的星级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评价的原则应该客观公正、坚持鼓励为主。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然后做出相应的激励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应给予相应的肯定。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促进思维发展;严谨不失幽默,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中听更要中用;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
深入学生心理,展现灵动课堂, 走近学生,关注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发展个性、自主创造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使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习惯和常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