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如意
(浙江省缙云县溶溪小学)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积累并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小学阶段,采取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小学生理解重要的知识点,并做好逻辑思维的架构,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将“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在数学科学中,“数”与“形”分别是最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在某些条件下,“数”与“形”能够实现相互转化,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分别倾向于抽象性思维与具象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数”来描述“形”的特性,又能通过“形”来表现“数”的关系,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之间的相互转化,也能够简化复杂的数学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非常显著。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与算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数学运算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将复杂的问题加以简化,提高计算效率。同时,这种方式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规律的理解与探索,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积累。
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并掌握基础的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能力将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化,以此提高数学题目的解析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进行具象化转换,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边长为4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面积的4倍”,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折纸试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使用“数”来弥补“形”所无法表达出来的具体含义,实现抽象化思维向具象化思维的转变;使用“形”来弥补“数”不够直观与生动的缺点,实现具象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的转变。通过“数形结合”、数形互补的思维来更好地把握数学规律[1]。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时候,通常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不同图形之间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图形往往无法真正展现,需要运用数学计算方法来确定具体的数值,对数值进行对比,来确定数量关系。同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也能够以更加直观与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运算法则与定义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定义与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为概念或定义的学习带来障碍,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化的概念具象化整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概念或者运算法则,提高其计算水平[2]。例如,在讲解分数乘法的时候,即便学生能够理解运算法则,但真正用于实际运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化的运算法则整理为具象化的图形,更加直观而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教师可以引进正方形,将其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1”,将正方形均分为8个等份,将等算式,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就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又或者,向每一个学生发放一个均分为8等份的圆形纸卡,就分数乘法的算式,引导学生通过纸卡涂色的方式来理解算式。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在学生脑中更好地建立“数”与“形”的联系,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自然形成联想反射,提高其计算效率。
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曾经就“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过阐述:“‘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在华罗庚看来,“数”与“形”分别是数学科学中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不可隔离,只有将“数”与“形”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对数学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雅芬.以“形”助“数”促发展:例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189-190.
[2]王文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浅析[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