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018-02-24 02:24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鸟啼预设课堂

每一堂公开课,对于上课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凤凰涅槃。一次次的备课,一次次的推翻,一次次的完善,再一次次的推翻,就像《鸟啼》中那些向死而生的鸟儿们一样,这般反反复复更多的是缘于教师精心预设和上课实际生成的差距所带来的困惑。

执教《鸟啼》这篇课文,由第一稿的 “文本赏析”到 “主旨探究”到最后定稿的 “写作指导”,正可谓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怎么写的”都一一做了尝试。然而,最初认为预设得四平八稳的问答流程却一度使课堂陷入了被动凝滞的尴尬境地,有时生成和预设甚至背道而驰。在一遍又一遍的课堂对话中,正如《鸟啼》中所说: “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这种 “向死而生”,我姑且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而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

“预设”顾名思义是预先设计,它需要执教者紧扣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原有经验,考虑评价因素,关注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社区差异,以及注重多维度方法、素材和资源的使用,并在一定程度呈现课程目标。传统教学中的预设一般是固定的、文本的、模式化的。而新课程主张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预设更多的调整为具有目的性、引导性、空间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了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 (教师)也役于物 (教材)。例如,《鸟啼》备课初稿,诸如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文2~5节,找出描写鸟啼特点的词语。”这样的提问,少了学生自己探寻的环节,直接由教师 “牵”入,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细致的分析一下这些精致的教学预设,会发现其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的逻辑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

“向死而生”,这里的 “死地”我权且认为是足够的空白,也就是说预设应为生成留足空间。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空间性的预设,在空白的 “死地”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1]预设太精细了必然丝丝入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因为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多义的语词、多样的美感;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当这样的心灵和这样的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的开放性可想而知。所以,优秀的课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粗线条的板块式设计,如《鸟啼》这篇哲理散文,由情景到理趣是常见的思路。例如,江苏省江阴青阳中学的范丙军老师紧紧抓住了文章的脉络,只通过抓重点句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之中,如抽丝剥茧之行而为之。单单一句 “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就研讨了“它指代什么” “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是什么”两个问题,而破解这两个问题,就破解了整个句子,就破解了文意的一半。至于在课堂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这些火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成。

“向死而生”,这里的 “死地”还可以认为是一种等待。教育,有时就是等待的艺术。例如,江苏省江阴高中沈奕旻老师在执教《鸟啼》时这样说: “当我们都习惯上了礼赞春天的时候,作者没有忘记告诉我们怎么样面对生命中的冬天,我觉得这才是悲悯的情怀,这才最具人性的光辉。我认为这才是文章独特和深刻之处。给20秒时间,大家静静的想一想。” (生静思默想)这时候的课堂,给20秒时间比讲20秒更精彩!有时候,师生的 “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而更多的时候,教师却强势地用预设剥夺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请看《鸟啼》教学片段一:

师:鸟啼有没有发生变化呀?

生:有。

师:文章当中和鸟啼声音相关的动词也能体现变化的,我们来找找动词,那些能体现鸟啼变化的动词。 (学生自主寻找)

生:发出、传出、响起、闪动、抛出、浮起。

师:你认为哪些最有感染力?

生:闪动、浮起。

师:大家有没有想起小的时候唱的童谣 “一闪一闪亮晶晶”,这个“闪动”写出了——

生:喜悦。

师:是的,带有点喜悦。这之前还有一个词——浮起。

师:什么情况下可以浮起?

生:轻盈。

师:那 “抛向”呢?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提示:把篮球抛向空中)

生:是一种力量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表现出了过分的强势,于是学生也便 “示弱”了,跟着老师转了。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很显然,探讨不够。虽然扣住 “闪动” “浮起” “抛向”品析,引导到位,学生理解也比较到位,可惜 “抛向”一词由教师直接给出,又有较强的“牵”痕!教师没有给学生认真体悟的机会。直接给出预设答案,学生最多只是知道是这么回事,于文本分析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的作用。我们的课堂因为教师缺少等待,拒绝沉默,一个个能力提升点就这样被教师预设掉了。当今课堂中的教师,有人用 “霸道”来形容,时间上霸道,言语上霸道,甚至思维上霸道。其实,教师在课上适时、适度的 “示弱”,何尝不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呢?用徐杰先生的话来说:“示弱,其实就是更多体现学生本位,其实是教师引领艺术的更高境界。”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与等待。这样做也许破坏了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但只要教师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

同时,所谓 “向死而生”,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具有目的性、引导性的恰到好处的预设。有时,生成是神来之笔,灵感的迸发会为课堂增色不少;而有时,生成旁逸斜出,会影响课堂的进度和质量。例如,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在问题提出后,却看到无人回答问题。这说明预设问题开口度太大,学生无法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目的性、引导性地点拨启发,以便于实现教学预设。教师的总结、点拨、追问都应合理有效地指向教学目标。请看《鸟啼》教学片段二:

师:这两句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但它永远不是——”开始!

生: (学生齐读) “但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注入盛开的花朵。”

师:有谁对这两句有什么思考?请站起来和大家交流,自由地说,没什么对与错,没什么高与低。

只要有交流发言,自然会有对与错,更会有高与低。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作这样随意 “启发”,有失偏颇了。[2]漫无边际的预设,导致了无效的生成。学生的生成在面上拉得广了,却没有任何一个点的深入。反观这个教学片段,相似的课堂流程有很多,比如学生发言后,教师经常会追问“还有吗” “还有补充吗?”这样的语言是很模糊的,它既可以理解为从深度着眼的 “在这个角度上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也可以理解为从广度着眼的 “除了这个角度,你们还有没有发现别的角度?”而下面这个教学片段却有些不同了,请看《鸟啼》教学片段三:

生: (讨论后,回答)作者写的是生命是不可阻挡的,新生也是不可阻挡的。

师:请围绕冬与春来谈。

生:冬去春来是不可阻挡的。

师:这本来就是——

生:自然规律。

师:这让我想起了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一句诗: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终将来临。

(板书: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必然来临)

师:好,下面我们看下一部分围绕 “死与生”的文字,请大家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商讨,一起来分享,可以互相商量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

当学生的想象无限延伸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的思维按正确途径发展,否则课堂容易过散,也容易耗时费神。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作为教学活动的两端, “预设”与 “生成”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教学预设中,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在问题预设上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要将对学生的引领化为可操作的细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调控,才能促进有效生成,这样课堂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所谓 “生成”,一般来说是指起源、创世、创造、产生和发生,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它与预设相对应。 “预设”突出的是过程的计划性、预期性和规范性。 “生成”既没有固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刻板的模式,它具有偶发性、不确定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产生过程,就是师生、生生、生本交互作用而产生新因素的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弹性的预设和教学现场生成的统一。当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生成。[3]这里的调整预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性调整,一种是整体性调整。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整体性调整是指在课堂正要开始或中途产生了生成的火花后,老师把整堂课或课堂余下的时间不按预设行进而是让给生成。这里笔者想用自己执教《鸟啼》的几次修改过程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稿、第二稿都是紧紧围绕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来贯穿整个课堂流程。事实上,高一的学生已经逐渐有了自我期待,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他们的独立意识也逐渐形成,在赏析、探究、创作中,课堂上呈现出的精妙绝伦的创作语段让我惊叹不已,始料未及的生成的生长点出现了。那么,何不大胆考虑“为写而读,以读促写”呢?本着学生能力生根的主导理念,运用导学、归纳、迁移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赏析《鸟啼》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归纳提炼咏物抒怀散文的常见写法,并迁移到自我的写作中去,从而提升学生处理好散文景、情、文关系的能力。于是,我果断地调整为以学习本文如何巧借物语言情思的写作技巧为教学重点,实际课堂反馈也证明,学生们涌现出的优秀创作片段,不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吗?

因此,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只有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有经验的教师会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在某些环节形成 “弹性化”的方案,并预设好当生长点出现时的应对措施,从而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悟解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预设与生成,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如何在预设与生成中找到平衡点,如何让生成成为一种预约的精彩,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预设,应该是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包含着教学创造。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空白、等待的 “死地”,使预设为生成弹性地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从而让自由的心灵和丰富的文本相碰撞,生成出新知的火花,向死而生!

猜你喜欢
鸟啼预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美在课堂花开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奉节观瞿塘峡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春讯
夜曲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