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视野下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的企业参与路径

2018-02-24 10:16魏国彬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科工业建设

魏国彬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 233032)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前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这成为新一轮世界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出现的最为引人瞩目的新气象。中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种深刻变化,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如何提升教育办学质量,这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迫切思考的理论课题。正是在这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要求下,教育部立足于中国制造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教育发展战略。

一、新工科理念与工业设计教育改革

2017年2月,教育部组织部分高校领导和专家齐聚复旦大学,举办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达成了许多共识,形成“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简称“复旦共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指出:“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需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①佚名《“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0页。

2017年4月,教育部又邀请部分高校领导和专家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简称“天大行动”),为“新工科”建设勾勒发展蓝图,制定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定位,谋划“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②王庆环《新工科发展形成建设行动路线》,载《光明日报》,2017年6月10日,第6版。

2017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会议,邀请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出席新工科建设第一次工作会议,成立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审议制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深入探讨发展新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聚焦审视国家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需求,谋划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对新工科建设路径提出指导性意见,正式启动与部署新工科建设工作。《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简称“北京指南”)指出,新工科建设要明确目标要求,要更加注重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和分类发展,力求形成一批示范成果。③王庆环《新工科建设“开工”》,载《光明日报》,2017年4月11日,第1版。

2018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④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2018年3月30日。公布了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就实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凝聚更多共识,二是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多样化探索,三是以项目群为平台加强交流合作,四是以统筹内外资源为途径加大项目支持。

自此,经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到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立项名单,经过一年锤炼的新工科建设蓝图终于清晰呈现,新工科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从新工科建设的推进步骤来看,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引领原则极为突出: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等基本共识贯穿始终,新工科建设模式、工程教育体系和全球工程教育中国模式等战略目标清晰可见,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和分类发展等原则要求具体明确。从新工科建设的相关文件来看,新理念是首要共识,理念引领是首位原则,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是第一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用创新型、综合化和全周期的新理念指导我们探索推进新工科建设。

对于工业设计教育而言,落实新工科建设就必须贯彻创新型、综合化和全周期的新理念,以跨学科融合推进理论创新,以跨业界融合推进制度创新,以跨领域融合推进平台创新,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平台创新结合起来推进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工匠精神、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伦理意识的高层次应用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在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设计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企业品牌战略发展中开始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路一带战略、品牌引领战略、科技强国战略等国家战略上愈来愈成为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坚持以创新型、综合化和全周期的新理念推进高等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是我们艺术设计教育把握新潮流、紧跟新时代、适应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理念问题

随着信息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进入改革深水期,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已经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但是,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却是在新经济出现以前建构出来的,已经适应了过去经济的既有旧模式,因而在当前新经济格局下显得有点落伍,跟不上时代步伐。新经济时代的工业设计与当前工业设计教育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

第一,人才培养重创新设计,轻市场调研,轻构思创意,轻投产实践。工业设计流程是指工业产品经过市场调研、构思创意、样品设计、样品投产到最后进入市场销售的形成过程。从工业设计流程来看,工业设计的第一步是调研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或找到产品设计存在的市场错位问题,其次是全新构思或探寻改进产品造型,再次是表现设计新产品的样品,最后是依据样品生产进入市场销售的新产品。消费需求和发现问题是设计创新的基本出发点,调研能力是培养核心;构思创意是设计创新的思维突破口,创意能力是培养核心;设计作品是设计创新的表现物化态,造型能力是培养核心;商品(即进入市场销售的新产品)是设计创新的应用新业态,实践创业能力是培养核心。工业设计的市场调研就是要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品牌战略,弄清楚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销售状况,全面了解企业客户对销售产品的客观需求,深入探寻企业产品设计的问题所在。工业设计的构思创意就是要针对企业产品存在的设计问题,弄清楚企业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异,探寻改进产品的造型,使企业产品的新造型和新性能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工业设计的样品设计就是运用设计表现手段将思维层面的产品造型转化为物化形态的产品造型。工业设计的样品投产就是利用生产线将工业设计样品批量生产出可以销售的新产品。当前,工业设计教育以作品(或叫样品)设计为核心,市场调研也是进入工厂看产品生产过程,很少关注客户的消费需求与产品的造型满足之间的市场关系,教育质量以设计作品的创新表现而不是以设计作品的投产应用为衡量标准。“总而言之,我们的专业教育由于缺失市场和制造方面的知识,仅仅教会了学生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因为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对材料加工的相关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的技巧等,大多数毕业生不能具备完全胜任工作的能力,不能很深入地进行真正的产品设计,找不到工作也就理所当然了。”①孙许芳《关于工业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几点思考》,载《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5期,第96页。

第二,人才培养重本位主义,课程不接地气,专业错位需求,学科忽视前沿。人才培养过程是指专业人才经过需求调研、专业设置、教学培养、就业招聘到参加产品生产的教育过程。教育本位主义是指从学校自身角度出发思考人才培养过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教育本位主义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校园内部的专业设置、教学培养、就业招聘等教育办学环节上,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在教育办学环节上,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是教学管理较为关注的着力点,课堂教学又是其核心。新工科建设的综合化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综合视野,坚持校内校外资源的市场整合,坚持产学研的产教融合,坚持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才培养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但是,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视野较单一,诸多培养环节缺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脱离现实生产,与工业设计产业融合不够。西方工业设计教育则比较重视专业对位:“如英国的伍尔弗汉普顿艺术设计学院……为培养学生在实际市场应变中的创造力,学院的所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都得到地方政府、企业的支持和资助,艺术设计的所有专业都与当地和周边地区产业紧密结合起来。”①孙许芳《关于工业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几点思考》,载《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5期,第96页。当前,我们的产品设计学科不注重交叉,忽视发展前沿,工业设计研究不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不跨界,错位市场需求,专业设计缺乏技术创新;我们的产品设计课程不开拓,内容不接地气,所学知识缺少鲜味。因此,我们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就难以满足企业产品设计需要,难以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难以提升企业品牌市场效应。

第三,人才培养重理论传授,知识传授满堂灌输,教学实习走走形式,技能训练全靠模拟,生产实践走马观花。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知识从感性认识开始,经过理性认识,最后回到感性实践。所以,知识生产过程也是从发现生产问题开始,通过调研探寻生产问题的成因,采取措施解决现实生产问题,总结解决经验,提炼理论规律,最后再用理论规律解决相同生产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才培养过程应该与知识生产过程同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工科建设的全周期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过程意识,坚持产业流程原则,将理论传授、教学实习、技能训练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以生产全过程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走的是单边主义之路,课堂教学以理论传授为基本方式,教学实习以专业考察与调研来代替,技能训练靠脱离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来实现,生产实践以放任自流的毕业实习来落实。因为“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设计师需要去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设计师首先是能发现问题,问题的发掘是设计的动机,是起点,设计师的第一任务就是认清问题所在。”②何晓佑《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业界环境分析》,载《艺术教育》,第252页。如果按照当前的传统模式,我们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不仅发现不了问题,不会应用知识,而且不会总结经验,不会提炼理论,对新经济时代的工业设计适应度较为低下。由于我们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没有在生产实践之水中亲身游过泳,没有在产品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过,因此,他们学习的知识不切合产品设计创新的实际应用,他们获得的创新能力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生产环境,他们所能做的研发不能解决科技创新带来的造型问题。

三、企业参与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路径

“当这样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在国内表现出了它的不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需求提供适合的工业设计人才的时候,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就变得不可或缺。”③李昊宇《探索建构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7年第5期,第135页。自从教育部出台新工科建设的有关文件之后,工业设计教育就已经拉开了改革创新的序幕。这一次的教育改革创新不再是单边主义的改革创新,不再是高等学校唱独角戏,而是作为教育产品消费者的企业开始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业界开始扮演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中坚角色,与高校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第一,重视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建设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场地与平台。企业重视发挥主体作用,就是应该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工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以工业设计流程为依据参与建设实践教学场地与平台,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流程包括市场调研、构思创意、设计样品、样品投产和市场销售。其中,市场调研、样品投产和市场销售都是不能脱离企业主体的生产业务活动;构思创意和设计样品虽然可以从企业剥离,但是,企业同样也可以成为这两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主体,企业也可以把自身看成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教育教学场地和设施为己任,把生产车间建设成实践教学基地或教学实习基地,把设计部门建设成创客实验室或众创空间,把市场销售部门建设成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实践基地,把研发部门建设成设计研究平台,真正把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与实践引入到生产第一线。总之,为教学活动提供场地与平台,把教学活动搬到企业,这是企业发挥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主体作用的基本保证。

第二,摒弃客位主义意识,参与构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传统观念认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责任,与企业没有什么关系。从大教育观来看,这种观点属于企业客位主义观。这种客位主义观念也就导致大部分企业处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旁观者位置,让他们怀抱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只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把人才培养好之后送过来,结果也就是送来的人才不符合产业要求,企业还必须开展岗前培训。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的设计教育必须尽可能地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衔接。除了在课程设置满足企业需要外,学校还要特别注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不仅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也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较长期的实习,了解企业工业设计的具体运作情况。在当前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之际,除了我们高校的自身努力之外,我们的企业也应该摒弃客位主义观念,主动作为,按照企业生产需要参与构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打造工业设计教育责任共同体。企业自身应该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建工业设计协会,把企业产品设计人员组织起来,邀请高校专家参与座谈,举办讲座,反映问题,交流思想,探讨创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把企业和高校联合起来,建立校企联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组织问题恳谈会,举行实务论坛,探讨项目合作,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创办教学组织机构,组织理事会,共建共管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对教学管理的影响力,纠正专业建设的产业需求导向。

第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参与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教育内容。高校虽然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主体,但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却是企业在使用,企业才是工业设计人才的最终消费者。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从切身利益出发参与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以企业生产模式和具体设计案例更新教材和知识。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呼唤企业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期盼企业把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提供到课堂教学上,把最新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实践训练当中,把最新的产品设计案例转化成实践训练教材和作业练习题。企业应该抓住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的机会,与高校合作培养,建立企业冠名班,共建专业实验室,将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理念植入教学组织管理之中;联合设立特色专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发展要求和设计理念融入教学组织结构之中;合作收集整理生动案例,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将企业产品设计和品牌理念编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企业虽然处于客位地位,但是,在共建共管、协同育人的机制下,企业参与新工科建设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借助来自于生产第一线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引导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走上符合企业需要的特定发展道路。

总之,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是教育部推动新工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我们以新工科理念反思工业设计教育,我们会发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重创新设计,轻调研创意;重本位主义,轻前沿需求;重理论传授,轻生产实践。因此,在当前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之际,企业应该重视发挥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参与建设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场地与平台,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共同创新工业设计教育内容。笔者认为,只有企业的参与,我们高校才能够迈开大步迎接新工科建设,才能够充满自信迎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才能够敞开胸怀走上中国制造领跑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工科工业建设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工业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