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君心即我心
——评张以庆纪录片《君紫檀》中的审美追求与文化自信

2018-02-24 10:16宋素丽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紫檀家具纪录片

宋素丽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一贯主题的延伸:尊严与尊重

“这么多年,张以庆纪录片表达的形式不断在变,但他的“心”一直没变。这部片子,让我再次思考纪录片该如何定义,也让我再次为自己曾说过“他拍的片子不是纪录片”而后悔。这部片子需要综合着看,分开来分析。”

——陈汉元, 2017年9月1日

“家具只是引子,唱的是其他的大戏。”

——顾永琦,2017年5月17日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我们不用再自我沉醉于几千年前的历史瑰宝,就在当代,我们的时代,也有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珍宝,这种立志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志趣,霸气而动人。”

——Hachi,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27186/

“纪录片上乘之作,是把人和事作载体,传达生命观、价值观的东西,我将苦苦寻找独特的影像语言,来探寻我们这个民族劳心劳力者的心像,和立于世界之林独有的文化哲学。”

——张以庆《君子檀》导演阐述 ,2014年9月12日

2017年9月1日,泰康燕园。83岁的陈汉元因不能长时间坐立需要每天针灸治疗,我们在针灸室见到了老爷子。治疗师叮嘱我们不能多讲话,更不能长时间看片子。但当张以庆问他能不能看《君子檀》时,他毫不犹豫地点头,脸上和眼神里充满期待之情。大家商量的结果是用电脑只看开场五分钟,可老爷子的投入和专注让观看时间延续到了78分钟,坐在老人身旁用敲腿槌不断帮助他舒缓肌肉的女儿几次想询问老人身体状况,都欲言又止。围在旁边的我们看片子,也看老爷子,但都没忍心打断他。

当屏幕上依次出现家具厂工人的面部特写,字幕依次打出来“工匠:张建”“工匠:刘建”“工匠:梅小兵”“工匠:李祥”16个名字后,童声响起:“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白菜还是那棵白菜/桌子还是那张桌子/可家具/就不是那个家具了”,接下来是京剧艺术家尹章旭配音在黑底白字上再次重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白菜也还是那棵白菜/案子已不是那个案子/可匠人么却还是那颗匠心”时,老爷子的眼角湿润了,依旧静静地看着,一滴泪珠滑落脸颊。片子结尾,顾永琦说:“我再说一遍,我做的不是家具,是中国人的脊梁骨,打造的也不是榫卯,是这个民族的膝关节。”老爷子拊掌击节,一个人,郑重而认真地鼓掌。

我们既担心他的身体,又期待他的点评话语。他说:“我和纪录片打了一辈子交道,很多片子看的过程是受罪,这一次,却是真正的享受,审美享受。这么多年,张以庆纪录片表达的形式不断在变,但他的心一直没变……”

恐老爷子身体吃不消,大家没有就他的话进行追问。三个月后,在同一个地方,老爷子再次提起他所说的“心”。他说:“张以庆的‘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尊重、创新。他尊重自己、尊重观众、尊重自己使用的表达方式;他做的所有的纪录片都是创造,是中国创造,不是中国制造。”

从初露头角的《红地毯上的日记》,到成名作《舟舟的世界》,直至奠定其艺术地位的《英和白》、获得大众口碑的《幼儿园》、再到夭折的“想用影像表达听觉,拍出声音”的《观音》、表达台湾印象的应景之作《前世今生》、不像是城市宣传片的“宣传片”《听禅》、“想用影像表达拍出触觉,拍出肌理感”的《君子檀》,27年的创作生涯,一路相伴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创作观都没有变,即:尊重和创新。

《红地毯上的日记》,拍摄对象是湖北省艺术体操队的五位学生。实际拍摄时间只有三天,但前期调研进行了整整三年。由于不能确定三天拍摄时间内有没有灯光设备,还做好了自然光拍摄的准备。所以,决定开机时,他能准确说出来不同季节、每一天、每个时刻,太阳会照在排练场红地毯上的哪个位置。

《舟舟的世界》,拍摄对象是先天愚型患者却有独特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的舟舟。 开篇便在黑屏上打出红色字幕,还加了下划线以示强调:“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两年的如琢如磨,每天在武汉东湖转几圈才能写好一句解说词的创作节奏……最终片子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片子主人公舟舟也不用按照父亲的安排去学习给自行车打气来谋生,而是成为残疾人艺术团的一名专职指挥。片子结尾,舟舟在近乎天籁般的音乐声中睡着了,字幕再次出现:“每个人都构成别人世界的一部分。”

《英和白》,拍摄了相伴14年岁月的熊猫英和女驯养师白。对人的生命状态的关注从个人延伸到整个人类群体,在栅栏、电视机等现代社会符号的包裹中,对人类现实境况和心灵状态的关注和反思让《英和白》成为最能代表张以庆艺术高度的作品。看完片子后,观众常常会在“是人圈养了熊猫还是人类圈养了自己”的追问中深刻反思当下之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

《幼儿园》,拍摄了一个幼儿园小班到大班的孩子们的日常。拍摄一年半,剪辑一年半。片子进入剪辑阶段时,创作的煎熬加重了他的抑郁症状,每天靠大剂量抗抑郁药物保持状态。那个阶段的张以庆,常常幻想自己可以得癌症之类的绝症,或者这一夜睡去第二天就不要醒来,因为这样,他就有足够合理的理由不用再剪辑片子了。

《听禅》之后,张以庆办了退休手续,虽然是“退而不休”的状态,但他真的不想再创作纪录片了,他觉得可以安度晚年了。

这时,顾永琦和他的紫檀家具出现在他的视野,尽管导演刘湘晨坚定地认为他应该拍、适合拍并且能拍好,可张以庆还是进入了“接还是不接”的纠结中。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这些家具,在他伸手触摸到家具的那个瞬间,他的纠结告一段落,决心用这个片子作为自己的收官之作。在片子中,他自己出镜,说出了那一瞬间的感觉:“忽然一摸到他这个器物,哎哟,在有生之年没有摸过。它告诉我它不是木头,也不是金属,有点像石头也不是,是什么呢?忽然觉得划过了内心,划过了整个的一生……轻轻抚过,已经翻江倒海了”。

决定接拍后,他和顾永琦的第一次对话在顾的家里,面对自信得甚至有点自负的顾的开场问话:“这个纪录片你们是准备从故事的角度拍还是从科学技术角度拍?我认为应该从科学技术进步角度,而摒弃讲故事的东西”,张以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娓娓道来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经历,在陈述了自己的坚守后,他说:“我不能说,顾老师,您的家具应该这样做,我肯定不会这样讲。反过来这个片子怎么拍,还得我说了算。”张以庆坦言:“我要在我的影像里找到一个独特的表述语言,不是简单的记述,更不是故事,也不简单是文化的,还要有生命的,应该还有哲学的,我说我想把生命和哲学拍出来。”

谈话最后,张以庆说:“拍这个片子,我用生命做交换。”

顾永琦紧接着说:“我用生命来陪你”。

看到这两句对话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君紫檀》开篇的“一桌两椅”,我突然有一种幻觉,似乎那空空的椅子上不断变换着对话的人。能这样对话的,每个生命个体都必须是有尊严的,是视生命尊严比生命本身还重要的,是彼此尊重的,是在彼此尊重和欣赏的对话中完成思维的拓展、突破和人生的重新想象的。他们之间,进行的是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

表达形式的极致:天马行空与诗意写实

“纪录片《君紫檀》犹如榫卯结构,将声画气韵、实用交代、对话叙事、审美演绎、通意象形,浑然天成地交融成了纪录片的一把紫檀交椅!”

——刘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2017年9月10日

“不拘泥传统所谓纪录片概念、本质,类型的约束,运用各种手段,安排各种形式,汇集各种手法,任意挥洒调遣自如,与其说是诠释紫檀,不如说是诠释人生。与其说是反映紫檀制作人,不如说是表达导演自己对文化、生命、世事的思考体悟。”

——赵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2017年11月8日

“张导调动各种各样的因素,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意境。”

——乌鲁木齐学术放映会观众2017年9月27日

“这个片子不仅仅是再现,它是一种创造,看到了我们拿放大镜才能看到的东西,非常非常之好,非常非常之美。”

——乌鲁木齐学术放映会观众2017年9月27日

“那些艺术形式,相当于紫檀家具中的榫和卯。所以这个片子我觉得它的完整性非常强,结构非常好。”

——黄毅,《新疆艺术》主编,2017年9月27日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最难表现的是触觉和心理活动。在这部片子里,张老师做到了。”

——小娟,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编导,2017年9月27日

“在看这个片子的过程中,配乐让我很震撼,可是听着听着,非常西方的东西出来了。”

——新疆艺术学院电视编导专业学生,2017年9月27日

“到艺术最高的地方是相通的,不用你打通,它本来就通。问题是你敢不敢这么去做?

——张以庆,2017年9月27日

在《君紫檀》里,张以庆想实现多个极致,最重要的一个是想在一个制高点打通所有艺术样式,包括东西方艺术的贯通。“它本来就通,问题是你敢不敢这么去做”(张以庆语),当然,敢不敢做的理性前提和支撑应该是能不能做到。

若在27年前,初触影像表达的张以庆断然没有这样的自信。那个时候,他和他的团队尚不能实现对影像以及生产影像的设备这种“特殊物质特性的充分了解和利用”。而在《君子檀》中,张以庆和他的团队突破了现有条件和现有状况下的多个极限,以至于观看者会产生自己是不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怀疑,因为印象中的大多数纪录片做不到这么美、这么艺术。观看者同时也会产生深深的好奇,这么多元素,这么多艺术样式,这么多新奇独特的表达方式,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他们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78分钟的片子,2000多个镜头,内容和形式异常丰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风霜雨雪、日月星辰。出场的人物有知名的大家如:关栋天、陈丹青、王鲁湘、王彩云、王晓燕、高博文、戴晓莲、黎国媛、张斌、蒋琼耳、孙健君、董子竹等,不知名的有紫檀制作的工匠、孩子、老人等;展现的艺术样式有:京剧、昆曲、古琴、评弹、京胡、笛箫,钢琴、歌剧、爵士乐、圆舞曲、交响乐……还有太极、武术、烹饪、各类生活场景,以及那些因独特表达勾动起观众无限遐思的手、倒影、芦苇、水滴、丝绸、鱼虾、蔬菜和城市霓虹,贯穿始终的木匠口诀、人物同期、紫檀家具……

你不禁会纳闷:还有什么没出现在片子中吗?更奇特的还在于,不研究纪录片历史和理论的张以庆,却都能在他的片子里找到纪录片历史中多位大师的行迹:弗拉哈迪《北方纳努克》的坚毅乐观的笑容,格里尔逊《漂网渔船》里勤奋真诚的劳动者和快乐游弋的鱼,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中超越文字表达的新异形式,里芬斯塔尔《奥林匹亚》里突破人类想象力极限的角度、构图和美,伊文思《雨》《桥》和《塞纳河畔》中的隽永诗意,《早春》《愚公移山》中现实采访,《风的故事》中的梦幻交织,让·鲁什的《夏日纪事》中的采访设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纷繁纪录图景中的高弗莱·雷吉奥的《失去平衡的生活》,罗恩·弗里克的《天地玄黄》和《轮回》等。

内容的丰富性无法一一罗列。开篇由京剧名角关栋天唱出的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观众完全带入片子情境:是盛宴举杯开场?抑或是大戏击鼓拉幕?甚或是挚友高谈阔论开篇?或者是将士征战铭誓言?总之,你可以尽情开启你的想象。当画面落在“一桌两椅”和“君紫檀”三个字时,忽然间内心澄澈沉静下来,在开场即激起的涟漪中进入了一场“对话”,君子与君子的对谈,心灵和心灵的触动,精神和精神的交汇。

每次观看,环境不同,心境不同,身边的气场不同,引发内心触动的点亦有不同。第一次看片花,我意识到张以庆试图在片子中探讨中国文化和生命哲学。第一次看全片,片子中突然出现在屏幕上的《兰亭序》书法让我莫名感动,之后快速衔接的几组书法作品镜头在几秒钟内串接起了整个一部中华书法史,云卷云舒、顿挫抑扬、挥斥方遒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次看全片,戏曲表演艺术家王晓燕那段倾尽了女性生命体验和情感抒发的水袖直舞得内心五味杂陈,泪珠儿翻滚。第三次看全片,嵌入片子中的一个个木匠口诀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这一凿一斧中敲击锤炼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还是古人将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楔入了这一凿一斧之间?

这样的瞬间太多了,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阅历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观看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完全读得懂,理解透彻,应该需要交付于时光和生命自身的成长才可以。

顾永琦的紫檀家具是极致的:解决了宋元明清以来紫檀器物开裂、变形、崩角的重大问题,破解了紫檀家具预留伸缩缝的‘千年劫’;开发了工匠的极限能力,每个工种的工人都把生命打磨进了家具里;创造了触感的极致,被业界泰斗王世襄品评为“逾玉、逾羊脂、逾少女肌肤”;其作品工艺质量令德国西门子公司专家叹服,法国爱马仕公司三次上门三次折腰,让步于顾的标识和自己的品牌比肩,成为世界顶级奢侈品……

张以庆的片子也是极致的:《君子檀》中的每一种艺术样式的表演者都代表了其所在领域的某一种极致;片子每一个镜头力图达到某一种极致,用在成片中的一个镜头尝尝是拍摄三四天几十个小时中的一个镜头;片子的剪辑点的选择也是力图极致的,很多镜头达到了“增一帧多,减一帧少”的效果;片子中的对话也是极致的,两个人,一张桌子,谈了几天几夜,最后选出来的只是一句话,还有谈了却没被选进来的……

行业不同,追求的高点却可以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超越也会带来不同的惊喜。从器物到工艺品到作品,顾永琦将技术哲学和美学注入紫檀家具,最终,家具已不再只是那个家具,承载起了匠人们的情怀,寄托着制作者的骨气;从触觉到通感到哲思,张以庆的纪录片也不再只是纪录,传达出“生命的悠远、沉重和希望”。

“表达的强烈实在是因为感受的强烈”。“我就是故意运用暗示、象征、对比、强化等手段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因为我坚信这一切的的确确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过和发生着。”这段陈述是18年前《英和白》推出时面对各界质疑时张以庆的阐述。至今,他的坚守没变,只是表达更醇熟、形式更丰富、意义更多元。

细细思量《君紫檀》的表达,用“天马行空”四个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元代刘廷振在《萨天锡诗集序》中这样解释这四个字:“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张以庆是少见的“做了什么却解释不出来为什么这么做”的人,就像他永远解释不出来自己片子中两个镜头为什么接在一起,和他剪片子的人极难猜到他在下一个衔接点会接什么镜头,用什么音乐,镜头长度是多少。《幼儿园》里一个镜头后面接着的是哪个镜头,看了很多遍的观众记不起来,张以庆也记不住;《听蝉》的剪辑师只能毫无预料地坐等他发出的突如其来的衔接下一个镜头或元素的指令;《君紫檀》也是如此,他说不出来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也解释不清镜头之间为什么这么衔接。所有的人物同期声,都不是采访而是对话的结果。所有的嘉宾要和顾永琦对话,且不设计话题,也不设计谈话提纲,就是坐在那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后期使用时,几天几夜的对话只选择了一句,也有可能一句也没选。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很多灵感都是“一次性、一次过和充满偶然性”(张以庆语)的,张以庆最看重和努力把握的是“当时当地当下”的感受。

对自己的创作状态,他曾有过这样的似乎不是解释的解释。他说:“很多时候,当你试图阐述原因的时候却发现那可能已不是原因了,或者不只是那几个原因,就像我们常常是不能‘通过什么,说明什么︐的一样”。

这样的呈现形式带给观看者的感受也是独特而新奇的,因为接下来的镜头总是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即使没有故事,你的视线也被牢牢抓住;导演对灯光、影调、色彩、构图、角度等影像表现元素的极致调动,又创造出一种极致而出人意料的美感和艺术韵味,这些独具匠心的表达让片子中的现实段落竟然也有了浓浓的诗意和浪漫色彩。

诗意的浪漫氛围里,又能直指现实。关于“身外之物”与“身内之物”的探讨让我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的时代思考真正的幸福和有价值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工匠们对自身工作状态的评价,对“几年磨一件家具”这件事的认识,让我们不禁开始反思:在这样一个被外界媒介成倍甚至数倍放大了流转速度的物质世界,内心是该随物游移还是笃定自守?更深刻的思考则是关于生命,关于民族,关于国家,关于文化……

当然,这样的观看也挑战着观看者的认知阀限。纪录片导演刘帼轶在看完全片后发信息给我:“张以庆真的是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导演,他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勇气让人感佩,《君紫檀》再次验证了这一点,但片子节奏有些紧,装得太满了,看的时候思想有点紧张,不是特别松弛。”

这也是张以庆意识到的,但他还是装了满满当当的,因为他觉得:这一生,自己应该是最后一次用纪录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感受和观点了,他想尽可能把领悟到的都呈现出来。

贯通古今的文化哲思与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

“这部片子表达的是爱,是大爱,对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大爱。”

——安尼瓦尔·热依木(维),新疆艺术学院,2017年9月29日

“真好,没想到做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片。而且让你服气,不是喊口号。很感动,不错,这么多年来没看到这么好的片子。”

——卜元,2017年5月17日

“我看了也挺感动。不管做什么事情,先要感动别人,才能感动自己。这个片子不是艺术片,不是科教片,其实就是一种精神。”

——顾永琦,2017年5月17日

“从本科到博士,我的专业都和文学相关,总是在体味文字之美的同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这次观看,我不但感受到了视听之美和震撼,还可以想见未来之视听技术和艺术在传承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谢向红,司法部教育司,国家第九批援疆干部。2017年9月29日

又是一次《君紫檀》小范围放映后,几位专家和文化学者共进晚餐。小酌几杯之后,一位专家端着酒杯走到张以庆身旁,说出了一段估计只能是酒后才会吐出的真言。他说,我骨子里一直不太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说我在文化上是“崇洋媚外”,我也并不反驳,但看完这部片子后,我决心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内心升腾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喜爱甚至敬畏, 片子结束的那个瞬间,我开始深刻思考“文化自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样传承我们的文化精神……

片子中,打磨工匠王孝详是自信的。他出场时的第一句话就说:“我在故宫里看的家具,在我眼里有点粗糙了,我们的家具跟故宫比,我感觉比故宫好”;第二句:“中国做这一行,打磨,我是最好的”。老板顾永琦也很自信,他坦言:“世界上有一个人,把家具做到登峰造极,无人能及,甚至世界上最好。现在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自豪地告诉你,我做到了,老外做不到我这个水平。为什么?全世界一千多年家具史没解决的难题,我全解决了。”导演张以庆也是自信的:自信可以拍出触觉,这种被文化学者王鲁湘总结为最高审美的人类感知活动。片子中影像和声音的美妙肌理感佐证了他的自信,那些超出普通观众视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刷新了观众头脑中既定印象的纪录片样式。

这样的自信,这样的底气来自哪里?

从浅层来看,是他们都通过大量阅读来铺就探究生命和世界的基石。

打磨工匠王孝祥喜欢中国古诗词,信口可以背出宋代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他看来,打磨家具也是在作诗,他们的家具也是如诗如画般的美丽隽永。老板顾永琦读的书就更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力学、美学、人体结构学……无论他面前对话的是哪个领域的专家,他似乎都可以谈出些门道来,即使法国贵族、家具专家坐在面前,他依然按照自己的理解谈论拿破仑和雨果。导演张以庆的阅读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小说和影视作品较多。22岁在武汉一个制作手表的工厂做工人时就用十年时间读遍世界名著,40年如数阅读所有的文学期刊,还会极其敏锐地选出他认定的优秀作品推荐给朋友,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具有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表达的精品。很多时候,我会隔段时间就打电话请他推荐近期关注的影视作品或者小视频,从这些推荐作品中可以清晰感知到他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水准。

再往深处看,是他们都刻意保持着生命最初的直觉、善良和率真。

关于这一点,可举出的例证太多了,这里只列出最让我内心触动的几处。当打磨工匠王孝祥读完《蚕妇》后,我以为他会有些针砭时弊的抱怨之语,但没有想到的是,面对张以庆导演“是否想拥有这样的家具”的提问,他的回答是:“这么好的家具不是我能拥有的,我这么优秀的 ‘女儿’必须嫁给书香门第,找个大富大贵的人家。”顾永琦看似自负,甚至有些狂傲,以至于有些观众直言不太喜欢他。他的率真、率直虽然也会让人难以接受,但也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他不加掩饰、深刻而独特的言行和思想。透过这种表面扎满了针刺的状态,他的内心有很多柔软的地方。比如:谈到妻子和儿子、儿媳时,他用包容和豁达来化解矛盾和尴尬。片子中,有一段顾永琦对妻子郭文学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对事物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研究……她发表什么看法,我不听就是了。”张以庆时常强调:“我们常常要思考可以不做什么,我们也需要刻意拒绝一些看似潮流和流行的东西,在他看来,单纯,才可以让心灵走得更远。”

归根到底,是他们都有文化底蕴、文化力量和文化担当,从而可以自觉自愿地将上下五千年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经由自己的事业、生活甚至生命本身来传承。不论是顾永琦解决掉中外家具史上千年来的技术难题、为中华民族恢复藤编手艺,让国际奢侈品牌首开先河镶嵌上中国品牌的商标;还是张以庆“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和可以那样做”的表达创新;还是片尾一幅幅如同肖像画般逐一出场,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动的工匠们,都是完成文化传承的使者,他们共同努力所达到的高度,他们倾注心血和汗水完成的人类生命形态的转移改变、生命情感记忆的表达和留存、连同他们在各自领域从技术和艺术双方面所进行的突破,都是在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创造新的高度。当然,能达到的高度又和先前积累的深度、广度、厚度密切相关,承托起这个高度的,不仅仅是华夏五千年文明,还有更久远的本来,更深广的当下和外来,以及更绵延无尽头的未来。

以上分析,可以简单解释为什么看完片子后很多人产生重新喜欢并有进一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冲动的原因。从这一点来看,片子本身已经达到了张以庆拍摄的目的之一:“我眼前是两扇巨大的门:一边是十四亿,一边是五千年。 我想借您这块硬木当楔子,试着撬开这扇门,哪怕撬开一个缝,看得更广大、更深远一些。”

当这道缝隙出现时,历史的光亮也透射了出来,经由此,观众可以用一种集体观看的、近似仪式的方式,借着片子中的诸多元素,那么近距离地感受因为焦点集聚而被放大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特、最有生命力的生命样态及其转化而成的或物质,或精神的东西。

这个过程中,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逐渐被调动、被建构,被认同。毕竟,任何情感、情绪、认知态度的产生和确立都不是无源之水,更不是无来由的空洞灌输,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承继、支撑和拓展。

结语

写作这篇文章的时期,正是全国上下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之时,我的聚焦点在文化和教育。阅读了大量的解释文本和心得体会后,关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提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延展阅读《政治的人生》时,读到了多处关于文化及文化因素在未来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两句:一是“从发展中国家的总态势来看,主体的任务在于维护‘文化主权’”;二是“文化更不是突击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历史,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水平联系在一起;” 三是“中国的未来: 领土是模糊的,经济是强大的,社会是变动的,文化是值得骄傲的。”

在我看来,《君紫檀》是一部非常符合上述精神的让观众为中华优秀文化骄傲的具体文本,片子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开启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帮助我们体味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当听到这部片子在国内两个奖项评比中都因为“不像纪录片”、“是给顾永琦家具做宣传”这样的判断而和奖项无缘时,我心里甚为不解: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确定了一个概念和体系排斥不符合其界定和框架的实践成果,还是应该从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汲取优秀成果充实拓展原本的体系和框架,甚至重新界定概念内涵和外延?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003年,在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上课,记得电视界前辈朱羽君老师在《电视纪实语言》的课堂上说过一句话:历史从来不缺乏观点,只缺乏细节。而面对《君紫檀》这样一部作品,我们是该用原有观点和体系直接排斥掉它还是应该从这个 “实践细节”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重新思考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命题呢?

回想张以庆《英和白》《幼儿园》推出时在纪录片理论和实践界曾激起的反响、争议和争辩,我对《君紫檀》仍旧充满信心。正如同陈汉元所说:没得奖不能证明没得人心,有争议就证明有关注,一部作品的呈现,需要时间,而对一部作品的公正评价,更需要时间,学术研究太超前也得不到关注,创作太有新意也需要大家有个接受的过程。”

2017年5月17日,顾永琦第一次看《君紫檀》成片。

从开拍到此之前的三年间,争论、打趣,尤其是顾永琦质疑张以庆,几乎是两个人之间交往的常态。2015年4月底,我和师姐李小丽到南通探班,临走时顾永琦笑着对我们说:“片子叫《君紫檀》,这是什么片名,快告诉你们张导,不如直接用我的品牌命名……”

而这天观看完成片后,顾永琦泪盈眼眶,认可了片子,也认可了张以庆。

又是一次对话,气氛和三年前已迥然不同。

顾永琦:“家具只是引子,唱的是其他的大戏。”

张以庆:“如释重负。”

我也用这四个字结束这篇文章:如释重负。

猜你喜欢
紫檀家具纪录片
水边的紫檀靠椅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中国紫檀博物馆
紫檀的江湖名称之乱象解读篇
纪录片之页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