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突围

2018-02-24 02:03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成人农村文化

苏 琪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及其研究长期以来处于较为复杂的处境之中,其价值研究也一直在呈现出不断泛化的状态,这不仅不利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同时也会使其价值的实现更加滞后。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一是由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较为密集,二是由于乡村农民的社会背景较为薄弱,三是由于乡土文化的根基较为牢固。然而,这三大因素涉及到乡村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多个重要领域,且难以用单一的学科视角来对其进行判断,这也就使得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研究陷入被动发展的困境,同时不可避免地将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社会化和经济化,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成人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价值定位。鉴于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文章将以教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成人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寻找其最为本质的价值所在,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较为精准的分析参考。

一、成人教育之于农村发展的价值分析

(一)教育是农村振兴发展的战略基石

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石,是新时期农牧民获得“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

1.成人教育与乡村经济:改善劳动力结构,助力于乡村新经济增长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与战略的重新整合,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各个领域内全面进行,从而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新一轮转移。同时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部分劳动力开始返乡创业,挖掘家乡优势资源,回流劳动力群体的产生及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由此,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的培训随即不断增加,一方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助力于劳动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

2.成人教育与乡村政治:提高民主参与,助力于乡村政治文明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是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在唤醒人民主体意识和发挥人民建设热情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般而言,乡村政治以施行居民委员会制度和村民监督制度为主要形式,主要的工作内容较为陈旧,乡村民众的政治敏感性以及政治参与性较为低下,也极大阻碍了新时期乡村政治文明的建设步伐。在全面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基础上,革新原有的乡村政治治理思路,贯彻新时代公共事业管理理念及方式,普及现代化办公信息技术,就亟需强化农村成人教育在乡村民众政治观念以及主体意识的指导作用,推动村民自治组织改善传统的工作思路,拓展群众意见平台,做政治方式和手段的革新意识上的先行者。

3.成人教育与乡村文化:改造乡土文化,助力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盲”群体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遗留问题,长期以来其社会身份被过度地解读和污化,对乡村低文化人群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乡村文化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长期以来的成人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这也成为乡村成人教育与生活存在重大差异的根源所在。“自上而下”的学校式教学模式以及检测手段在改革开放前期的扫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信息多元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势必会造成农村成人教育的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也未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中的“顽固问题”。所以,挖掘乡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与主体意识,改变以往的目标导向式的运动方式,注重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对于农村成人教育与文化守护的双赢战略。

4.成人教育与乡村生态:维护生态和谐,助力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乡村生态建设面临着破坏与凋敝,重要生态资源遭受破坏和摧残。在这一情势下,教育作为一种主流传播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重要的宣传动员以及培训工作。一方面,积极合理的宣传形式能够提升农村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鼓舞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另一方面,有效的动员能够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以及主体思维。环境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使受教育者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和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技能,学会正确判断和处理人类内部的资源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P66

(二)教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固有的历史原因等,使得农业在国民三大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以及有效及时的农业信息的传播两大方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各个地区相继成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将文化学习与技术学习相融合,并从学校审批、层次设置、办学条件、组织管理、硬件设施、教学时长和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自1986年初起,国家教委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和生产进步,综合改革农村教育为宗旨,相继提出“星火计划”和“燎原计划”,将扫除文盲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相结合,为农村发展“造血”。为更快更好地建设新农村,促进新计划的实施进程,农牧渔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了一个全国农牧渔业丰收的综合性计划——丰收计划,三个计划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农村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农村劳动力带来发展机遇。由此也推动了独具特色的庞大流动性人口的转移,同时也为农村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文化建设带来压力;二是农村城镇化地区发展快速,对于本地区的文化建设要求不断增加。

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②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0503/t20050317_79084.html.,以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为主旨,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意见》提出未来目标任务是“全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逐年增长1500万人以上,农民培训率逐年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争取到2007年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35%以上”,同时提出利用一切教育类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帮助这一目标顺利实现。为尽快强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教育部和农业部于2011年推出“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目标是“利用2年的时间培养3万民特岗农技人员到基层服务,力争通过5-10的时间,实现每个乡镇区域内拥有5名左右特岗农技人员”。由此可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离不开教育的参与以及科技文化的普及。对于广大的农牧民来说,生产劳动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农业技术的学习,这也使得教育在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育是农民收获美好生活的动力来源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成为新时代国计民生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物质文化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凸显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共肩并行的使命和决心。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早日实现农牧民的“美好生活”是农村中振兴的重要目标。其中,美好生活涵盖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领域,而教育则在广大农牧民的精神生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准确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是发挥教育动力作用的前提。

美好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民有信仰,即对于主流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并自觉为实现共同理想信念而奋斗。早在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谈及精神文明建设时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明确说明了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美好生活更加需要核心价值观来支撑和引导。二是文化有传承,即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名片,传承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新时期对于文化的传承是对经典的致敬,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主权宣告,更是对历史与现代发展的创新性融合。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更是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精动力支撑,所以文化传承则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德行有成长,即公民的道德品行能够有所提升,助益于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做人是一种修行,德行则是做人的根本,美好生活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公民德行的培养和提升。其中,“德”主要涵盖了公民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而“行”则更加注重实践,主要体现在做人、做事以及恪己三个方面。四是境界有提升,即公民的操守和追求能够有所提升,突破原有的生活舒适圈。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的富裕满足,更代表着精神的充实沉淀,这种充实和沉淀需要人民美好的境界来相匹配。由此,对于乡村广大农牧民来说,有效而积极的思想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二、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价值困境分析

近七十年的发展变迁造就了农村成人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意义,受到主体价值以及客观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对于农村成人教育的价值定位以及价值取向仍旧没有统一的定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尚未实现既有目标和主流文化的价值匹配。农村成人教育的模糊定位使得其价值属性始终被泛化,难以保证成人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充分利用。鉴于此,反观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价值的发展,认为存在着以下的困境:

(一)城市化取向下的主体性缺失

追根溯源,乡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前景设计均渗透着城市教育的理念,在经历长期的成人教学实践以及积累丰富的成人学习经验之后,乡村成人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逐渐“接地气”,认识到“适切性”在农村成人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新时期乡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方式逐渐成熟,使得革新后的城市化教育模式重新在成人教育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并重新带动了新一轮的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城市资源在不断被乡村成人教育所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在此发展大势的背景之下,乡村成人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及成人学习者的主体性却被逐渐同化。一方面,通过城市优势资源的有效补给能够改善农村成人教育落后的局面,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大量城市资源和方式方法的输入对农村原本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冲击,使得城乡发展的矛盾在教育领域内更加突出,对于农村教育吸收城市资源造成了障碍。

当然,这一问题的提出不是有意将城市与乡村成人教育放在相对立的位置,而是以“适切性”的视角审视现代技术理念与乡村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契合程度,以至于能够找寻出乡村成人教育在现代化教育革新浪潮中的适切性道路。打破二元发展格局,实现城乡教育的融合,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即使外来资源的大量输入造成农村教育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农村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艰难前行。人是教育的对象,主体性是教育的首要特征,主体性的缺失是导致教育失真的根源。农村教育根基于乡土文化,有着固定的发展模式,对于城市教育资源的吸收是有限且短暂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于农村教育的外在输出形式不断变革,而对于农村教育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的唤醒及发挥仍有待加强。

(二)工具性取向下的个性缺失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乡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城镇化的程度不断扩大,使得农村教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对于劳动力的实用技能培训上来,农村教育的工具性价值逐渐凸显并在不断扩大。对于农村发展而言,教育的社会属性以及产生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农村各项事业的进步。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教育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文化科技知识融入到农民生产之中,不断加强技术性知识的传播和培训。随着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乡村经济建设的新需求,农村教育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对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培训中,推动了新一轮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审视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史,长期的“工具性”教育,不仅没有根本实现人口质量对人口数量的替代,反而一度遭遇人才和智力瓶颈,陷入难以摆脱的智力循环。①柳俊杰.农村教育改革的人本维度分析[J].教育评论,2006,(3).这种“工具性”教育取向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无益的。

首先,工具主义教育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目的和问题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农村教育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这将不利于农村教育本体功能的释放。工具性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目标、方式方法以及内容设置等,而忽视了受教育者本身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发展。其次,受教育者个体具有着迥异的个性心理、理想追求、文化背景等,农村教育过分强调工具性标准和结果的同时,抹杀了受教育者个性的释放,这就使得农村成人教育的常态不再是受教育者个性潜能的开发,而是不同个体间的同化。在此发展背景下,将不利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多元价值冲击下的文化自信缺失

乡村文化自信就是指乡村社会主体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一个群体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定,对本群体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②张文斌,侯馨茹.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与培养路径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尽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乡土文化,具有着与时代不相符合的独特气息,但仍旧掩盖不了其在农村精神文化甚至经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随着工业文明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得乡村文化难以与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同步,导致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逐渐落败。教育作为农村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具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首先,教育对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这表现为,教育可以传递、保存文化;可以传播、交流文化;可以净化、创新文化。③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314乡村文化作为农村教育发生及发展的根源,孕育了独特的乡村教育文化表现形式以及风格。乡村文化的自信表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而文化自卑则表现的更为突出。文化上的自卑强化了农村劳动力想“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的愿望,自然的农村教育对于农民和农村的学生来说就成为了一种工具——进入到城市生活的工具。④籍莹.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其次,城市文化的流入在不断更新农村成人教育视野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乡土文化的根基,使得农村文化在成人教育中的价值不断贬低,乡土文化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不断缩小。所以,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是影响乡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乡村成人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

三、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价值发展的路径突围

(一)理念突围

首先,即是把握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树立以人为本位的思想。人与社会的发展本是一体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然而,乡村低文化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大量低文化群体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为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教育运动”。时至今日,对于低文化人群的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内在需求,反而放大了其政治经济功能。着眼于低文化人群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意愿,从人本位的角度出发,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成人基本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将发展性的价值理念具体化。“发展性”在成人基本教育中尚未出现较为权威的概念阐释,但已成为新时期成人基本教育发展转型的普遍共识。成人基本教育泛指对低文化人群所实施的教育,但其涵盖的过程较为复杂,包括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方式选择、评价监测等环节,完善的成人基本教育体制机制是保障发展性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此外,发展性的成人基本教育还表现在质量上的卓越以及方式上的创新,传统的成人基本教育过于注重数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其发展质量,固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文化人群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能,以发展性的视角重新寻找契合乡村低文化人群学习的资源和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贯彻“全人发展”的理念,为低文化人群提供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全人发展”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要涉及到人的发展内容、方式以及发展条件等方面,是对人的教育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新解读,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阐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关于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体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真正发展,是以人的自由丰富的个性的发展为前提的充分发展,不是单项发展、片面发展和畸形的发展。对于低文化人群的教育价值观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性取向难以满足新时期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难以保证新时期低文化人群的学习动力的持久性。树立“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充分尊重人权,保障其发展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顺应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实践突围

1.守住底线:充分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发展

发展是人权的基础,生而为人,即拥有着平等的自由和权利。然而,低文化人群在社会知识文化学习中处于不利处境,使得其发展机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充分保障低文化人群的基本发展权利,是成人基本教育的底线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关于低文化人群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法律保护,通过法律文本的形式正式确立“以人和人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建立极为有力的条件和措施,保障新时期低文化人群的发展权利;其次,需要在实施成人基本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人本位”的思想,以低文化人群的内在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树立健康的成人基本教育价值观念,充分了解低文化人群的实际发展程度,并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基本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成人基本教育能够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运行保障体制机制。低文化人群分布区域较为复杂,多以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主,在对于成人基本教育的开展所能够提高的经济支持有限的情势下,有效的政府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2.革新理念:突破常规思路,践行新兴理念

成人基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均由制定者与实施者所赋予,具有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的功能,同时也能够侧面说明其价值意义和目标定位。低文化人群作为教育对象体系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其价值分析范式应遵循着自身的发展特性。我国对于低文化人群的教育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成人基本教育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关于低文化人群的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知识性与工具性的阶段,其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识字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化上,逐渐转移到相关技能的学习和发展上,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然而,随着乡村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变化,对于低文化人群的教育理念与思路也应与时俱进。其中,发展性和人本性应该成为新时期成人基本教育的指导思想。低文化人群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处于不利处境的人群,通过接受再教育改善其不利处境,获得更多的发展权利和机会。

3.创造条件:营造有利环境,促进乡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成人基本教育是面向低文化人群所开展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基础性教育工程。为保证成人基本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条件主要涉及到学习资源以及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内容。其中,学习资源直接决定着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能,同时也影响着低文化人群的学习手段及学习内容的及时更新。建立开放共享的乡村学习资源利用系统,使更多的低文化人群从中受益,切实提高乡村学习资源的供给质量,拓宽学习资源的渠道,丰富各类乡村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打造以乡村文化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社区学习模式,致力于打造乡村学习资源配置与共享一体化。

4.保障路径:提高资源供给质量,保障低文化人群的发展机会

在明确科学的成人基本教育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发展路径是至关重要的。近六十年的乡村成人教育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成人基本教育发展路径。新时期的成人基本教育发展路径则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成为路径创新的重要突破点,主要关系到成人基本教育的过程、教学方式、评价手段及质量监测等环节。此外,乡村成人基本教育的路径创新离不开乡村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加大对于低文化人群教育的经济投入,保障其硬件与软件设施能够支撑基本的发展需求,同时充分利用乡村本土文化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成人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成人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成人不自在
谁远谁近?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