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对脑梗死病情判断的价值研究

2018-02-23 15:41左冠宇吴伯勋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29期
关键词:高分辨率磁共振脑梗死

左冠宇 吴伯勋

【摘要】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对脑梗死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患者68例,均行头颅核磁共振常规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急性脑梗组30例与无急性脑梗组38例。比较两组强化程度、斑块信号。结果:T2WI上,急性脑梗组低信号比例明显低于无急性脑梗组,高/稍高信号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等信号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C上,急性脑梗组无强化、轻度强化斑块比例均低于无急性脑梗组,明显强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有效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并通过斑块的强化程度来预测脑卒中风险和稳定性,帮助临床更准确地治疗。

【关键词】 高分辨率; 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程度; 脑梗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9.03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脑缺血事件发作的主要原因[1]。统计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更容易发生于亚洲人群,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2],且我国有30%以上的缺血性脑卒中都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导致的,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3]。所以正确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对预防及治疗有巨大临床意义,高分辨率磁共振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显示斑块和血管壁的技术,被广泛用于颅内动脉中[4]。本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对收治的68例神经内科患者采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估,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8例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均表现为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或前循环一过性脑缺血,行头颅核磁共振常规检查,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1WI、T2WI。纳入标准:入院24 h完成斑块成像检查;≥2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MRA上单侧脑脉中重度狭窄。排除标准:深静脉血栓、房颤等心源性栓塞者;非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者;扫描序列不完整不能进一步分析者;同侧颈动脉狭窄>50%者;存在MRI检查禁忌证者。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54例,女14例;年龄40~90岁,平均(66.55±13.21)岁。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急性脑梗组30例与无急性脑梗组38例。

1.2 方法 機器采用飞利浦1.5T磁共振,八通道头线圈,定位相为3D-TOF MRA图像,再垂直于脑脉狭窄处,扫描矢状位血管壁,包括核磁共振成像黑血技术T1WI、T2WI、T1WI增强(T1WI+C)。钆喷酸葡胺(生产厂家: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60001,规格:15 mL︰7.04 g)为对比剂,用高压注射器注射,15 mL/次,2 mL/s,间隔2 min行T1WI+C扫描。扫描参数如下,(1)3D-TOF MRA。激励次数:1;层数:140;视野:200 mm×84 mm;矩阵:332 mm×227 mm;层厚:0.6 mm;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22 ms/3.45 ms。

(2)T1WI。激励次数:2;层数:6;视野:80 mm×80 mm;矩阵:180 mm×144 mm;层间距:0 mm;层厚:2 mm;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1 000 ms/9 ms。

(3)T2WI。激励次数:1;层数:6;视野:80 mm×80 mm;矩阵:180 mm×144 mm;层间距:0 mm;层厚:2 mm;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3 000 ms/80 ms。(4)T1WI+C。激励次数:2;层数:6;视野:80 mm×80 mm;矩阵:180 mm×144 mm;层间距:0 mm;层厚:2 mm;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1 000 ms/9 ms。

1.3 观察指标 图像分析由两名副高以上的影像科医生一起查看,根据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信号将T1WI、T2WI斑块分为低信号、等信号、高/稍高信号,根据增强前后斑块信号将强度分为无强化、轻度强化、明显强化[5]。比较两组强化程度、斑块信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强化程度、斑块信号比较 T1WI上,两组低信号、等信号、高/稍高信号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脑梗组T1WI等信号斑块中内部或表面有点状高信号影8例,无急性脑梗组1例;T2WI上,急性脑梗组低信号比例明显低于无急性脑梗组,高/稍高信号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等信号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C上,急性脑梗组无强化、轻度强化斑块比例均低于无急性脑梗组,明显强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可促进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效果[6],但是常规影像学技术却不能将斑块和管壁的特征直观显示出来,只能将管腔的狭窄程度显示出来[7]。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在体血管壁成像的技术,能将大脑中动脉狭窄处的斑块、管腔、管壁清晰的显示出来[8]。且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具有多序列成像,能分析斑块的稳定性及成分,重复性良好[9]。

研究显示,斑块的不稳定性表现为斑块内出血、薄或破裂的纤维帽、大的脂质核心、活动性炎症等[10],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等有密切关系[11],且新生血管由于管壁薄会进一步加重脂质沉积和炎症细胞聚集,导致斑块内出血或斑块破裂[12]。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虽然可以将斑块内出血和信号显示出来,却不能将斑块内新生血管显示出来[13],而增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却可以利用新生血管管壁薄的特点用造影剂强化斑块,能间接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14]。同时炎细胞浸润会增加斑块的体积,让其释放金属蛋白酶,而金属蛋白酶又会导致纤维帽变薄,让造影剂更容易浸入斑块[15]。

本研究结果显示,T1WI+C上,急性脑梗组明显强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P<0.05),说明斑块的稳定与其强化有关系。申志微等[16]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斑块较中期、晚期斑块明显多,且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同斑块的强化有正相关,这说明增强后斑块的强化能作为临床评估炎症反应的标志。T1WI上,粥样硬化斑块多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高/稍高信号,本研究T1WI上,两组低信号、等信号、高/稍高信号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脑梗组T1WI等信号斑块中内部或表面有点状高信号影8例,无急性脑梗组有1例,也说明了急性脑梗斑块稳定性降低;T2WI上,急性脑梗组低信号比例明显低于无急性脑梗组,高/稍高信号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等信号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信号斑块的稳定性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饮酒比例、吸烟比例、白细胞、磷脂酶A2、血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葡萄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同文献[17-20]结果一致,说明急性脑梗与无急性脑梗患者临床指标没有差异。

综上所述,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有效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并通过斑块的强化程度来预测脑卒中风险和稳定性,帮助临床更准确地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丹凤,陈慧铀,张卫东,等.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信号特点与脑梗死的关系[J].磁共振成像,2017,8(1):4-7.

[2]张娴娴,王雪扬,沈媛,等.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6):909-911,916.

[3]张越,杨旗,卢洁.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4):440-442.

[4]刘军伟.1.5T超导磁共振和螺旋CT在脑出血、脑梗死、脑动脉瘤患者中在应用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3):264-265.

[5]朱银伟,季立标,王国军.高清磁共振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6):1310-1312.

[6]王丽华,管霞,孟磊,等.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检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3):14-16.

[7]李春玲,蔺田芳.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2):203-206.

[8]王洁,陈峰,董海波,等.功能磁共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功能改变的评估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6):107-111.

[9]韦程纲,谭洁莹,徐向东,等.磁共振高分辨扫描在基底动脉斑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8,39(4):544-547.

[10]肖晓怡,曾献军.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的应用进展[J].江西医药,2018,53(2):179-182.

[11]韩旭,赵锡海,崔豹,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关系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2):117-121.

[12]刘丹青,杜瑞雪,王庆军,等.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疗效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2):126-129.

[13]宋朝晖,冯彪,刘卿,等.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对比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3):34-35.

[14]高鹏,杨斌,焦力群,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5):382-386.

[15]周秀梅,李坤成.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与神经心理学量表相关性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7,8(2):81-86.

[16]申志微,李晓裔,邵西仓,等.经颅多普勒检测脑动脉狭窄与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6):512-514.

[17]张丹凤,姜亮,张卫东,等.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9):1657-1660.

[18]王倩,张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7):85-88.

[19]尤群伟,王志敏,高峰.基于3.0T高分辨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壁改变与脑梗死关系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27-30.

[20]曹代荣,肖泽彬,林禹,等.基于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改良脑卒中风险评分模型对脑卒中患者再发风险的预测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6):764-768.

(收稿日期:2018-05-17) (本文编辑:董悦)

猜你喜欢
高分辨率磁共振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CT+人工智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脑梗死怎样治疗
基于异常区域感知的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