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18-02-23 15:41李可强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29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李可强

【摘要】 目的:分析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4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SIMV组(SIMV通气模式治疗)和ASV组(ASV通气模式治疗),各47例。比较两组呼吸频率(RR)、潮气量(TV)、吸气峰值压(PIP)、分钟通气量(MV)等呼吸机相关参数,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外周血循环指标,动脉氧分压(PaO2)、pH、血氧饱和度(SaO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动脉血气指标。结果:两组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RR、TV、PIP均明显低于SIMV组(P<0.05);ASV组HR、SBP、DBP、CVP均低于SIMV组(P<0.05);两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PaO2、SaO2、pH均高于SIMV组(P<0.05)。

结论:ASV机械通气治疗模式较SIMV可明显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参数、外周血循环及动脉血气指标。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9.02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长时间均处于缺氧病理状态,常需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才能有效改善缺氧严重程度[1]。但有相关研究证实,气道峰压过高可导致肺泡出现反复开放、扩张过度等现象,极易诱发炎症反应,对患者病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2]。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和间歇性气道正压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是临床常采取的两种机械通气治疗模式。ASV是一种改进封闭环的机械通气治疗模式,可根据患者具体需要而自动调节通气量[3]。SIMV则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容量控制呼吸机械通气治疗模式[4]。本研究拟分析ASV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与SIMV比较,为ASV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94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COPD及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5-6]。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相应机械通气治疗的指征[7];患者年龄均>18岁。排除标准:伴随有上呼吸气道严重梗阻、咯血、气胸等疾病的患者;伴随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无法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不能配合医护人员救治或意识障碍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SIMV组(SIMV通气模式治疗)和ASV组(ASV通气模式治疗),各47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项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方案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经口腔或经鼻腔途径气管插管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如果病情严重或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可采取气管切开插管术,气管插管直径为7.0~7.5 mm。SIMV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模式设为SIMV,ASV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模式设为ASV,持续治疗时间均为2 h。两组呼出潮气量、压力水平设置、压力上升时间、呼气末正压力、灵敏度等相关指标均一致,氧气吸入浓度均设置为40%。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respiratory frequency,RR)、潮气量(tidal volume,TV)、吸气峰值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等呼吸机相关参数,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外周血循环指标,动脉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ressure,PaO2)、pH、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等动脉血气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SIMV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56.2±11.3)岁;COPD病程5~20年,平均(12.4±3.2)年;ASV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4~74岁,平均(55.7±11.1)岁;COPD病程6~20年,平均(12.2±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呼吸机相关参数比较 两组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RR、TV、PIP均明显低于SIMV组(P<0.05),见表1。

2.3 两组外周血循环指标比较 ASV组HR、SBP、DBP、CVP均低于SIM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組PaO2、SaO2、pH均高于SIMV组(P<0.05),见表3。

3 討论

COPD是可诱导产生炎症感染反应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通气过度,COPD患者呼气相时间明显延长,使得呼吸肌出现过度疲劳现象[8-9]。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时则可明显增加呼吸系统内部阻力,肺组织内残留气体显著性增加。故呼吸肌需要克服上述阻力,从而确保正常呼吸运动[10]。但是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营养状态不佳等情况,使得呼吸能量明显缺乏,最终出现呼吸肌劳损现象[11]。COPD患者支气管还会出现明显收缩现象,大量黏液合成和分泌使得支气管纤毛运动较为困难,最终导致呼吸气道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加重疾病病情严重程度[12]。此外,呼吸气道存在充血性水肿病理改变,且常因反复感染而导致肉芽组织异常增生,从而明显增加呼吸运动阻力,使得MV明显降低,而TV、PIP明显升高[13]。临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清除患者呼吸气道内残留的黏液[14],确保呼吸通道处于顺畅状态,明显缓解呼吸肌压力,改善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严重程度。此外,机械通气治疗还可明显减少呼吸肌的工作量,确保后者得到充足的休息,并提供肺组织内的气体交换。但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由于机械通气治疗模式以及相关参数存在着差异,常导致肺泡反复开放或出现过度扩张现象,使得肺组织产生局部塌陷,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15-17]。

SIMV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容量控制性机械通气治疗模式,即呼吸机根据预先设置的呼吸机相关参数予以患者指令性通气,如果触发窗内患者有自主呼吸运动,则协助患者顺利完成自主呼吸,如未发生自主呼吸,则在触发窗结束时予以患者间隙正压通气。无论采取何种调节模式,其调节依据均为患者自身的状态,最终目标也是达到MV最小值[18]。但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较差,长期使用SIMV通气模式治疗极易出现呼吸肌疲劳、气压伤以及人机对抗等情况[19]。ASV则是一种伺服控制机械通气治疗模式,尽管目前此机械通气模式应用于COPD临床治疗相对较少,但其可自动调控和设置机械通气相关参数,从而满足患者具体呼吸功能、机械通气的各种需要,具有呼吸机相关参数少,操作步骤简单,医务人员易于掌握等多种优点[2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PaO2、SaO2、pH均高于SIMV组(P<0.05),提示与SIMV通气模式比较,ASV可明显升高PaO2、SaO2、pH值恢复正常范围内,动脉血气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可能是ASV允许自主呼吸运动,患者使用期间感觉更为舒适,人机对抗现象发生率明显降低,从而显著性提高氧气供给程度和有效调节内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显示,ASV组RR、TV、PIP等呼吸机相关参数及HR、SBP、DBP、CVP等外周血循环指标均明显低于SIMV组(P<0.05),提示与SIMV通气模式比较,ASV可明显降低患者外周血循环阻力,增加心搏出量,显著性改善微循环系统灌注总量,有助于肺组织换气,明显增加脏器组织的氧摄取总量,最终显著性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采取ASV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对于呼吸力学相关指标不稳定或病情短期即明显恶化进展则不建议实施ASV通气模式治疗[21]。

综上所述,ASV机械通气治疗模式较SIMV可明显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参数、外周血循环及动脉血气指标,有助于病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Liu L,Li X,Yuan R,et al.Associations of ABHD2 Genetic Variations with Risk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J].PLoS One,2015,10(4):e0123929.

[2] Ugurlucan M,Basaran M,Erdim F,et al.Pressure-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more advantageous in the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fter open heart surgery[J].Heart Surg Forum,2014,17(1):1-6.

[3] Arnal J M,Wysocki M,Novotni D,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fully closed-loop control ventilation(IntelliVent-ASV) in sedated ICU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J].Intensive Care Med,2012,38(5):781-787.

[4]侯景玉.两种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周围循环和血气分析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3):172-174.

[5]中华内科杂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6]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60-75.

[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72.

[8] Shefali-Patel D,Murthy V,Hannam S,et al.Randomised weaning trial comparing assist control to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12,97(6):429-433.

[9]李宝福.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5,55(42):69-71.

[10]徐喜媛,姚易凯,杨敬平.适应性支持通气在AECOPD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3):454-456.

[11] Jr A H,De A E,Colozza M,et al.Long-term toxic effects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J].Ann Oncol,2011,22(9):1939-1947.

[12]赵红艳.适应性支持通气与间歇性气道正压通气对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1):31-33.

[13]李光春.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95-96.

[14] Terblanche M,Kruger P,Gangi S D,et al.Risk factors for acute organ failur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ho receive respiratory support in the absence of non-respiratory organ failure:an 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Crit Care,2012,16(2):R61.

[15] Mauri T,Bellani G,Grasselli G,et al.Patient-ventilator interaction in ARDS patients with extremely low compliance undergoing ECMO:A novel approach based on diaphragm electrical activity[J].Intensive Care Med,2013,39(2):282-291.

[16] Huber M B,Wacker M E,Vogelmeier C F,et al.Excess Costs of Comorbiditie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PLoS One,2015,10(4):e0123292.

[17] Jones 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rt 1:smoking cessation[J].Nurs Stand,2015,29(33):52-57.

[18]燕海英.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間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治疗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A03):168-169.

[19]谈翠挽,肖贵华.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0):3028-3030.

[20]张文须,冯选鹏,赵治国,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适应性支持通气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周围循环和血气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4):738-740,615.

[21] Roberts M H,Mapel D W,Thomson H N.The impact of chronic pain on direct medical utilization and cost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Clinicoecon Outcomes Res,2015,7(2):173-184.

(收稿日期:2018-05-04) (本文编辑:董悦)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