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 广东江门 529100)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更深切的感到:单靠死记硬背,对文言文教学来说是行不通的。由于文言文的创作时代离我们久远,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特点,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所以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单纯的要学生死记硬背,会让学生谈“古文”色变,害怕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道理,要想学生学好文言文,与其要他们死记硬背,倒不如设法使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并以此为乐。本着这样的想法,在每篇文言文教学之前我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理解课文,使之“好学”“乐学”;课后进行巩固、拓展练习,加深印象,并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课前搜集资料,筛选一些与所教古文相关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故事可以与作者有关,也可以与文章主人公有关。如我在教《伤仲永》之前讲了两个故事给学生听,一个是明朝宰相张居正的故事,另一个是“江郎才尽”的典故。张居正与江郎小时候都被称为“神童”,但后来的发展却截然不同。张居正从小天资过人,科举考试的落第使他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一代名相;而江郎却为盛名所累,无暇接受正常教育,最终沦为平庸之辈。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我把他们的思维引到《伤仲永》上,对他们说:“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跟这两个人物有相似之处,最终结果更与其中一人相同,你们能从题目中发现仲永最终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吗?”通过我的一番暗示,他们就饶有兴致地讨论开来,并很快从“伤”字得出结论:仲永最终应该会像江郎一样沦为平常人。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本注解疏通文章大意,看仲永是否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沦为平常人。他们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务,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效果明显。
对于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一旦流于表面,则成了短暂记忆,无法深刻。由于时空的差距,不少词语古今意义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混淆,很容易以今义解古义。现代汉语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但古代汉语则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文言文中的字通常是使用字的本义,因此,追本溯源就是最好的理解方法。《伤仲永》一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从先人还家”,课文注释中有“先人”的解释为: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但学生就不明白“从”是什么意思,若按现代常用义去解则是“由”“自”之意,但在这里明显解不通。其实这个“从”字从汉字造字法上分析是个会意字,由两个“人”组成,好像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合起来表示跟从,跟随之意。经我一说,大家都作恍然大悟状,并立刻解出整句话的意思是“王安石跟随先父回家”。每当我这样讲解的时候,学生们都很有兴趣的听,充满求知的欲望。从小测反馈中也表明学生这样去理解,记得比较牢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某些词语经过长时间的流传,会出现词义的改变,即古今异义。除了用追本溯源的方法,还可以联系某些成语去理解,因为大多数成语是古代形成的,因此词义还保留古代常用义。《口技》一文中“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与“几欲先走”中的“走”解法皆与今天不同。“名”解作“说出”,我就举例说“莫名其妙”中的“名”也作此解,然后让他们试解整个成语,有不少同学能解出;而“走”在古代通常解作“跑”“逃跑”之意,不同于现代汉语所说的“行走”,又列举出“走马看花”这个成语,让学生更因此成语而谨记古代的“走”乃“快步行走”之意。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更做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懂得更多的成语。
由于文言文的艰涩难懂,所以鲁迅、胡适等人才提倡“白话文”,摒弃使用文言文,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呢?其实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刀切”,应该辨证的看待古文。文言文除了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风俗、历史等东西,还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少优良传统都在古文内容中得以体现。我在教《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抓住元方反驳陈太丘之友的话,引出“人贵有诚信”这个观点,并结合现代家庭教育及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提出以下问题:
1.元方的言行上可以猜想出其父陈太丘的为人怎样?结合实际谈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诚信”对于我们今天这个商业社会来说还重要吗?请举例说明。
经过独立思考后,学生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由于这些题目非局限在书本,而且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他们非常投入的去解决问题。而他们的回答也出乎我意料的好,完全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题目,而是发自内心的想法。回答第一道题,有的学生还说出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等俗语来印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学生还懂得分析现在许多孩子从小就染上“烟瘾”“赌瘾”是因为其家长本身就是“烟民”“赌鬼”;第二道题的答案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从交友、工作等方面论述“诚信”在我们今天仍起重要作用;更有同学认为经商之人更要讲诚信,并举例说明。我给予学生极高的评价,因为有时代触觉,想得比较全面、开放。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气氛轻松而又热烈,既学到知识,又学到做人的道理,比长篇大论的道理管用得多。
作为教师,应充当授学生以“渔”的角色,而避免授学生以“鱼”,一味讲解文言文意思,让学生单纯死记硬背,最终只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老师白费了唇舌,学生苦煞了脑袋,效果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