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和探讨争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阅读成果;指导学生总结阅读与研讨整本书的经验,学会并掌握评论小说的思维方法。
2.理解人物行为的动因,分析觉新、觉慧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对《家》的主题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3.学生能用口头语言表达和展示自己独创性的思路和观点,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将阅读、思考的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养成善于交流和争辩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家》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及主题,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思维和善于争辩的品质。
2.难点:掌控活动进程并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即时思考和发言交流的欲望。
[教学方法]
1.活动法,组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参与争论并互相回答问题。
2.引导法,用提问来引发学生即时思考并引导他们对焦点问题进行争论。
[教学安排]
1.第一时段(寒假),教师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阅读《家》,让学生以“论述文”形式完成作业。
2.第二时段(开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家》,写出自己发现的让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并交给教师;教师选取若干有效问题将其录入电脑。
[教时安排]
本节课属于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现课,拟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家是什么?家是你出生的地方,它本应该是你的港湾,但高觉慧的家却压抑得让他想逃走,他的家给了他的大哥太多的伤害。
1.教师提出论题:觉慧和鸣凤之间的感情是真爱吗?
【设计意图】觉慧是这部小说的第二主人公,但又是一个关键人物,他起到线索作用。他的恋爱故事因为鸣凤的自杀而变得让人震撼和引人注意。觉慧又是一个“新青年”,最接近当前学生思想性格的人物,学生对恋爱和环境的冲突问题还不能透彻理解。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这个在小说里本不够明晰的问题的辩论,加深学生对觉慧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和情节的理解,特别是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行为具有巨大影响作用”这一写作逻辑及作者的构思意图。
2.由主动报名的八名学生分组辩论。
3.教师总结辩论的内容,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家”这样的环境、人物的身份对人物行为和性格的影响。
1.过渡:采访若干学生,让他们谈谈关于阅读时间及克服困难等方面的情况。
2.教师提问:觉新为什么不反抗?(不能与梅芬结婚他没有反抗,陈姨太及婶子们要瑞珏去城外生产他也不反抗。)
【设计意图】觉新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对他的性格的分析是解读其他人物的钥匙。分析这个人物需要研究他的行为动机,而人物的忍让行为在读者看来有时候是令人愤恨而不可理解的,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质疑和讨论来明晰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
(1)讨论交流,教师抓住焦点激发争论。
(2)教师读书解疑。(读第12章觉新的自白。)
3.教师提问:觉新和梅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可以避免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有关环境和主题的问题。谁造成的?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但学生未必能明晰认识祸害者们背后的推手——封建礼教,包括婚姻家长包办制、家庭事务家长制、封建家业继承制等等;而这些也是该小说的主要创作动机所在。鉴于不止一名学生在作业中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所以笔者选出该问题并将之在课堂上统一提出,让学生在探究、质疑中寻找真正的答案。
(1)讨论交流,教师掌控讨论进程并控制话题不偏离主题。
(2)学生发言互评,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发言内容和讨论表现,并指导解疑。
4.对话题继续延伸讨论。
(1)延续既有话题,用“采访”形式寻找发言者,鼓励学生对上述话题表达独到的见解。
引导提示:“我”有话要说,深度谈谈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这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设计此环节,一来是为了检验学生阅读成果,并给学生再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来是为了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思想,继而与其他学习者达成交流,同时在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由此,通过对主问题涵盖的一些有确定答案的内容进行商讨,学生可以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的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对主问题涵盖的一些允许有独创思维空间的子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可以产生自己的新见,同时鉴别并吸收别人的意见。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和鉴别意识。
(2)互相提问和解答。
引导提示:“我”提问给“你”,“我”为“你”解答。请学生将自己疑惑的问题口头提到课堂上来。
提问要求:
①提问前请根据文本特征自觉认定自己所提问题的性质归属。
②提问根据问题性质尽量依照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顺序进行。
③针对人物形象的问题请学生尽量按照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进行。
5.教师评价学生活动表现,指导学生整理课堂收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家是在外的人怀念的地方,家又是追求理想的人必须离开的地方。亲情、友情、爱情,你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吗?责任和理想,你们能处理好彼此关系吗?如果不能,请你读书,去学会“能”;如果能,也请你读书,去指导“不能”!
请学生写作,总结读书方法,准备下次课上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