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北京 233030)
大数据正在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海量的数据已经延伸到今天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场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刺激着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大数据也促成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变革,诸如人类思维活动的、商业的、经济的、政治的、管理的等等。
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通过海量数据的不断累积和数据的融会贯通生产出接近无穷尽的信息,这些信息给人们提供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大数据利用新的技术、算法,在不断对市场要素、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等进行重新的塑型,大数据已经成为数据社会的技术基础,未来的基本社会关系以及新闻传播的格局可能将完全被大数据所主导。
著名新闻传播研究学者喻国明教授认为,大数据的“海量”的意义与大数据的“全”相比较而言,“海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表现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全面性,亦即“空间维度上的多角度、多层次信息的交叉复现,时间维度上的与人或社会有机体的活动相关联的信息的持续呈现”。因此可见,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就是通过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数据交叉分析,以及对历史数据的实时在线关联,实现对现实的聚焦,对真实的再现。
新的时代背景对整个新闻传播行业提出挑战,传播学者李彬在《重思中国传播学》一文中认为,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一直都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国外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如何解决中国传播学自身的创新问题,确定我们自己的传播学地位将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在业界,新闻传播业的从业人员的危机意识也在逐渐显现,业界和学界都注意到了新闻传播学和新闻传播业存在的危机。
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信息风暴及思维革命,新闻传播学者需要改变“地盘保护”的思维模式,重新来审视当下的新闻传播研究,需要深入反思和重新定义新闻传播研究的行业属性与学科方法,探讨新闻传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在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中拓展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可能空间。大数据的挖掘潜力巨大,新闻传播研究应做出积极的改变,解放思想,拓宽新闻传播研究视域。随着大数据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我们无法摆脱数据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大数据改变了传统观念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呈现模式,新闻传播形态和格局正在经历大数据的颠覆,新闻传播的研究内容和风格也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新闻传播寻求新发展的机遇,利用大数据开拓新闻传播领域进一步的理论创新。
大数据给新闻传播学所带来的一大红利便是将其推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舞台聚光灯下。喻国明教授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所有社会资源配置已经不能离开大数据了,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媒体在展开新闻传播实践时就需要思维创新,也就是说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思维方式,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与大数据相匹配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
首先,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是更多地关注“相关性”,而对于传统知识观中的“因果”关系并不过多关注。大数据思维的“相关性”能给人提供无数种可能,这种改变带来的是一场风暴式的思维革命,“相关性”让我们既能对过去进行历史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大数据时代,在新闻传播中掌握这种大数据思维方式,我们并不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剖析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事情,就能挖掘出重大的新闻线索,呈现出新闻的价值。
其次,进入大数据时代,全数据分析模式替代了简单的“样本分析方式”,大数据不再局限于微观层面的细枝末节,而把关注视野放到了更大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趋势分析和预测。
第三,大数据时代,“算法统治一切”,“理论”的重要性可能会让位于更好的数据算法和有效的数据处理法则。纯粹理论价值的弱化,将大数据进行有效的优化组合的数据算法和处理法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数据视野下的新闻传播创新包含这样两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在传统新闻形态基础上的再创新,包括信息的可视化和人性化。通过可视化的多媒体影像信息传播新闻,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相交织,形成传播形态的多层联动,极大丰富了新闻表现形态,数据挖掘多种形式呈现扩充了新闻信息传播手段。其次,它也是一种内容创新,通过挖掘碎片化的数据和文本,实现了信息形态上的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新闻内容的不确定性。大数据与新闻传播的结合,使得新闻传播拥有了巨大的技术竞争力,给新闻传播安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大数据新闻传播利用自身特有的优越性,把对社会整体结构的把握提高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层面。
其一,表现为大数据的机器服务与新闻传播的人脑创新服务的悖离
首先,大数据强调的相关性与新闻传播实践中强调的因果性之间的相互违背。大数据更加重视关联性而对因果性的解读退居后位,甚至公开拒绝传统知识结构中的因果关系。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人们看待数据的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更加重视数据的全面性,而非原来观察数据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加重视较为凌乱的、无序的、碎片化的数据,而非更多利用较纯净的数据,同时,舍恩伯格还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相应从因果关系发生转型,即转向相关性。或者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但新闻的传统解读方式却是具有强烈的因果逻辑的,需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记者或编辑在呈现新闻报道时重视因果关系,是因为这与人们的传统认识逻辑是相符的,而如果不重视因果关系将容易造成对新闻信息解读的任意性和偶然性,因为不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就无法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也就无法对信息进行下一步预测并随时采取行动,数据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也就失去了其具有的核心意义。
其次,大数据的信息的结构化与新闻表达故事化的内在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背离。去故事中心化而使数据呈现为结构化的信息表达,这是大数据的内在逻辑,而传统新闻报道中强调的是内容的故事化,这两者的矛盾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调和的。新闻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如何让结构化的数据呈现出人类特有的温情和叙事肌理,这将是大数据在未来的新闻传播应用过程中要披荆斩棘、重点攻克的一道难题。
另外,传统新闻传播讲究精确性的呈现和解读,这就与大数据方法的模糊呈现之间出现了矛盾,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亟待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的。大数据分析强调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关注数据的商业应用价值,大数据利用自身对数据的强大综合运算能力,能够发现那些仅靠个人的直觉发现不了的信息和知识,而这些出乎意料的信息却可能挖掘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其二,表现为数据源的开放问题
数据开放强调的是掌握着数据话语权的政府或企业主动向公众提供无需特别授权、可被机器读取、能够再次开发利用的原始数据。数据开放是一种数据的流动,更是知识和权力的流动,其核心是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人人都在说大数据的时代,权威的数据来源及共享却是目前为止无法逾越的一个鸿沟,不解决这个问题大数据就是一个空谈,因此,数据源的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数据公司或政府无法将封闭在“黑箱子”里的数据共享,数据就无法释放出最大的竞争优势,也就无法提升数据的商业变现能力,更何谈数据的巨大社会价值?互联网本身是由开放精神组成的,大数据时代,政府或企业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数据必须要有更高的质量,只有开放和实现彼此链接的优质数据,才是真正具有交流价值的平台。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普遍应用,公众与政府或企业之间不对称的数据处理能力大大缩减,这就要求政府或企业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适时公开原始数据,让公众自己分析、挖掘、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更好地开展应用服务,让政府或企业的数据资源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践证明,对于掌握着数据源的大公司和政府而言,数据开放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殖效益。
对于新闻传播研究来说,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一方面,大数据给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专长的社会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参与社会转型服务的机会,同时,也向所有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实践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来说,这些挑战更多地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的欠缺和“短腿”。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的大多数学者接受的基本都是人文学科的学术训练,只有少数学者接触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而随着新闻传播研究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延伸,应加强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融合,新闻传播学科的社会学转向和“社会化”的倾向愈发明显。
因此,现实研究殷切期待规范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与之作参照,新闻传播研究者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准备不足,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薄弱的短板也显得尤为扎眼。这一对矛盾随着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学科属性加剧、加深而愈发凸显。新闻传播研究的成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社会学科的主流评价体系所否定,很难得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认同。
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要真正在社会科学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新闻传播研究者要想在未来的研究中有所创新,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学术地位,就必须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传统单一的人文方法的研究只会让路越走越窄。目前,国内一批正在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学者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我们期待,新闻传播研究者在基于本学科的研究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出独有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
未来,以无人机、人工智能和AR、VR等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的变化有目共睹,它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现实生活,新闻传播更不能幸免。既然无法拒绝,就要学会为我所用。
无人机几乎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业的“标配”。随着消费级无人机航拍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人开始利用这一新闻报道利器。无人机有别于传统摄影机的拍摄视野,它提供给公众耳目一新的、更广阔的视角,尤其是在2015年以后,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已经不能缺少它的身影。
人工智能有可能在内容生产领域催生根本性的变革。有媒体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了机器人编辑的新闻,以机器人新闻为代表的“智能编辑部”理念未来可能将全面扩散。
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将迎来飞速发展,虚拟技术以全景式、交互式的报道让观众沉浸其中,增强受众真实的体验和参与感。但就整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设备普及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对于新闻传播研究而言,一方面,媒体机构无法深入介入到虚拟现实技术整体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只是处于技术应用的最末端;另一方面,从现阶段来看,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还无法真正解决新闻传播业面临的众多关键问题。所以,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业很难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但可以预见的是,新技术会给未来的新闻传播带来新的传播形态、叙事手法、生产方式、接受方式、接受效果等,也会在伦理规范等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对新闻传播产生何种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有待于新闻传播研究者深入的观察与积极思考,这决定了未来以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应用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