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日报社 黑龙江 加格达奇 165000)
反乌托邦的定义,简而言之反对“乌托邦”。因此,此类作品的必然标志就是存在(或曾经存在)乌托邦,并与此对立。
乌托邦最早的具象化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随后又有多个流派。它本是作为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国度的幻想而存在,但是对它的具象化描述却最终导致了人们对乌托邦的分歧和质疑。
乌托邦反对者的一般意见是:人们安逸满足于绝对的平均化、模式化、教条化的生活,物质方面失去了创造个人价值的动机、精神方面泯灭了作为人的个性差异,以及滋生着不可剔除的集权私利等不平等现象。
反乌托邦电影的前世今生:
“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上半叶,随着反乌托邦思想成为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反乌托邦文学写作也异军突起。电影,作为声光化的文学开始大量涉足这类题材。在影视领域,反乌托邦主义成为了表现人性与世界观不可或缺的一味药。电影的基本构架,一般描述反乌托邦群体中的主人公,经过层层苦难战胜控制乌托邦的权力阶层,最终实现人性与民主回归的经历。
乌托邦,顾名思义,一个理想中的、子虚乌有的国度。那么,它从何而来?一般来说,原因有三:一是源自人性堕落;二是源自外星人入侵;三是源自人工智能逆袭。”
现代新儒家所利用的西方近现代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理性主义的思潮,另一种是黑格尔以后的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狭义新儒家比较重视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资源,广义新儒家比较重视理性主义的思想资源。梁漱溟开发和利用柏格森哲学,在援西方哲学入儒的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冯友兰开发和利用新实在论,创立了新理学。贺麟开发和利用黑格尔哲学,创立了新心学。牟宗三采取与康德对话的方式,创立了“道德的形上学”。
中庸哲学是孔子的认识论,是他认识事物、处理矛盾的思想方法,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标准。中庸哲学体现了孔子解决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最高智慧。中庸哲学所说的中本身包含了和。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实质就是重视差异,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见,重视协调,崇尚和谐。而朱熹在《中庸章句》开头题解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成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由此可知,孔孟儒家所说的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从容适度,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协调致和,追求中正、中和、公正、公平、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儒学思想,对于现代思想的深层结构主要有三个作用。
一是对应作用,即世界文化和各个民族的文化思想有一些相同的点。例如西方提倡的博爱,我们中国讲究的仁还有中庸,在中西经典中都能体现出来,如此等等。很多内容对应的,这叫心同理同。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贵思想资源是我们祖先自己独创并且发展起来,并不是从西方文化中原样照搬来的。二是中介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如果是健康完善的,那么这个文化就能接受融合其他文化,对其他外来文化会有一种中介功能。
三是独创作用,或者说是能为世界现代文化带来荣耀的作用。
当前仍活跃于港台和海外的"现代新儒家",是从传统儒学出发,应外来文化的思想冲击、经西方思想和传统儒学思想融合而发展的学术思想派别。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新儒家"对西方哲学采取的是从单纯比附到内在融合、再到将自身融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日益开放的态度,在理论发展上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维护传统儒学思想到将传统儒学逻辑化、理性化,再到将新儒学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的逐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作者认为,尽管"现代新儒家"将传统儒家的心性哲学视为永恒的价值源头,以新儒学主导人类未来思想文化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但他们在加快中西文化思想融合、推动传统文化思想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尝试,是值得研究与借鉴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和谐的,符合中庸之道。人猿之战的核心是对于利益的争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猩球”诞生于1963年皮埃尔·布尔的一记灵光,这位法国人用文字将一个大胆骇人的假设抛给读者:倘若人类不再是这个星球的统治者,而只是臣服于猿类等生物,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怎样?结合上世纪历史年代的政治社会语境,我们很明白这本《人猿星球》绝不是追求一时爆炸效应的商业之作,猿猴世界和人类世界镜像般的映射,将一个“非我族类,必诛之”的残酷世界的来龙去脉完整铺陈……皮埃尔·布尔将属于历史的喧嚣编织进这部科幻作品中,用反乌托邦的悲观语调,向我们描绘人类毁灭于自大和欲望的终极命运。
西方讲理想国,乌托邦,而中国的康有为主张“大同”,康有为认为大同世界中不仅是没有国界的,而且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界限也没有了,这样“大同”之道就实现了。大同之道,至平也,至仁也,治之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这是一个人人独立、自由平等的世界”。在他主张的世界里,国家的界限不存在了,只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各种族混合了,只有一个种族。男女平等、家庭界限消除、农工商都是社会公产。不平、不通、不同不公的法律都作废除了。爱普及众生,人与鸟兽虫鱼的区别也没有了。生在这样世界的人,浩然自在,悠然至乐。
冯友兰把我国传统的孔孟及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的哲学思维和西方柏格森提倡的“生命哲学”融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作为人类不断满足生活、欲望的过程,提出了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生”概念以及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提出了“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的观点,“生活就是无尽的欲望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猩球崛起》作为一部剧情片本身具有着美学内涵。《猩球崛起》系列讲述了人类在猩猩身上做的基因试验导致猩猩进化成高级生物,并开始与人类纷争。猩猩领袖凯撒,从幼年到成年再到壮年,渴望自由、信任、和平,然而一生戎马,血腥杀戮,凯撒终成为人猿猩球的领导者。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凯撒,至高的追求始终都是信仰。但按照儒学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的深层结构上的对应作用来看,中国大多数观众对于西方的暴力美学是持有批判态度的。群体批判意识的自我意识在七十年代中国出现,史密斯提出corporate critical self-consciousness。从批评的角度看,凯撒成长的过程符合冯友兰提出的“境界说”理论。
冯友兰的“境界说”理论主张,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也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的境界。人生境界可以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着自身的自然天性、习惯或者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明白自身行为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皆属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就是说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的。有时候,他们也会为社会服务,但服务却是带有动机,是想用服务换取更高的价值。他们虽然在服务,但其服务行为最后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的一般人所处的境界。道德境界主张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其行为是“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义与利之别,就是公与私的区别。身处道德境界的人,其行为皆是为了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经达到了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即人生的最高境界。认为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为天地服务。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行为不仅对社会有贡献,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只有大圣大贤之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人生的四种境界,达到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就说明境界越高;所需要的知识程度越低,就说明这种境界也就越低。所以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境界有高低之分,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的差别,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猩猩的领袖凯撒,影片反映了其从幼年无知到壮年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界的恶劣环境的挑战,经历了功利世界的诱惑与背叛,在一次次的血腥杀戮中,他永葆对自由、信任、和平的渴望,在用杀戮换取这些的时候,其思想境界也在不断升华,最终成为人猿星球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