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弱势群体职业生涯服务体系构建

2018-02-22 11:32范莉莉
职教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

摘 要:残疾学生群体是高职学生弱势群体中最困难、最边缘、最亟需关注的一部分。从服务视角出发,梳理了残疾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认知的特点,分析了这一群体职业生涯服务的现状。从树立生涯服务与就业服务并重的理念、建立服务制度与评价制度并行的机制、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并进的路线、优化教师队伍与转衔服务并建的平台四个层面出发提出构建职业生涯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弱势群体;残疾高职生;职业生涯服务

作者简介:范莉莉(1980-),女,江苏盐城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青年重点课题“残疾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编号:Ca2015004),主持人:范莉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策略研究”(编号:2017ZDIXM115),主持人:范莉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64-0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创新创业战略的全面启动与实施,高校人才的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职学生求职难和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而在高职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最早或最后出局的是弱势群体,所谓弱势群体是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等原因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学生群体。而在这一群体中,残疾高职生群体是最困难、最边缘、最亟需关注的一类,特别是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跨入高等学府,就业则成为他们最难跨越的鸿沟。见诸于各大媒体的新闻《残疾高职生,毕业6年求职100次无人要》、《聋人大学生跪求工作》、《残疾高职生学业优秀求职难,预期月薪2000元仍被拒》,不仅凸显了这一群体就业的真实困境,也显示出残疾高职生就业工作的迫在眉睫和不可或缺。

残疾高职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而且关系到其个体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独立自强、融入社会。当前各高校对残疾高职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推荐就业方面,而对各学校就业工作衡量的标准也是以就业率为主,因而残疾高职生在职业指导方面很难获得较为全面、深入、有效地服务。事实上,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应急的就业技巧辅导、简单的讲座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职业选择和成长的需求,因而树立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生涯服务也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职业生涯指导与传统的就业指导最大的不同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站在终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选择的职业与一生发展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的评估、学会自我规划、自我设计,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残疾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体系是以残疾高职生为核心,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心理特点、需求特点和就业特点,帮助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体验、职业评估、能力测评、转衔服务等多种途径,形成特色化、全流程、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一、残疾高职生职业生涯认知的特点

(一)职业认知片面化

职业认知是人对职业、职员和团体的认识。因为残疾高职生残疾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他们的认知和思维特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听觉障碍学生,因为缺乏听觉的参与,他们感知事物不全,感知主次也不清,在思维上表现出以具体形象内容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词语和概念较难理解。视觉障碍的学生因为视觉表象不完整,对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思考问题时,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与推理容易出错,常常出现概念泛化或概念外延缩小的现象,且难以进行合乎实际的判断推理[2]。最终呈现出职业认知片面化的现状。

(二)职业知识分散化

对于职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和习得信息的。但不同残疾类型的高职生,由于听觉、视觉或是言语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信息的加工变得不完整,从而在职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又因为残疾类型和程度的不一致,影响了他们在职业知识学习时呈现出不完整性即分散化、碎片化特点,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估不同残疾类型学生对知识学习需求的特点,调整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避免知识的断层和碎片化,使得他们的职业知识学习更具条理化和完整化。

(三)职业心理内敛化

职业心理是指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教育实践表明,因为受制于身体上、生理上或行动上的障碍,大部分残疾高职生学习和生活的圈子比较集中和单一。加之残疾学生在学习、成长和求职过程中,因社会排斥和歧视偏见依然普遍存在,相比较健全高职学生而言,他们会显得比较孤独、敏感而自卑。在实践交往中,往往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卑倔强、易冲动;不轻易相信别人,不易与他人融洽相处的情绪和心理特点。

(四)职业规划个别化

職业规划是个人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而又系统地计划过程。因为残疾高职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即使所学为同一专业,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所需的相应指导也不尽相同。此外,残疾高职生群体同样拥有同龄健全高职生群体的特点,对未来的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都呈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自主意识较强。因此,亟需以残疾高职生个别差异性出发,以满足残疾高职生特殊需求为目标,通过个别化辅导和支持,使其能够获得适切的生涯教育。

二、残疾高职生职业生涯服务现状

(一)在服务导向上,重就业结果轻服务过程

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对于残疾高职生弱势群体的就业主要定位在就业管理上,就业服务的意识较弱。具体体现在学校重点关注残疾学生的就业指标考核、就业统计数据、就业协议签订等就业结果,却甚少关注残疾学生就业需求分析、就业服务模式构建、就业心理调适、用人单位用工特点等与生涯服务相关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在服务理念上,高校更偏重行政职能的导向,服务和教育职能呈现较少,将残疾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服务简单等同于落实就业,忽略了就业仅仅是生涯服务中的一环,就业质量才是关键,只有重视职业生涯服务的过程才能收获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因为残疾高职生在各高校中占比较低,即使高校关注弱势群体,往往因为数量少、情况复杂等原因,容易被忽略。相对于健全学生而言,这一特殊群体更需要全过程的生涯服务,树立科学的职业观、了解真实的就业环境、科学地进行职业定位等,可见这一服务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

(二)在资源配置上,重机构设置轻内涵建设

随着国家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推进,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机构负责推进这一工作,并通过机构设置、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方式逐步完善。一是专门设置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心或是在学生工作处下设招生就业办公室,但是大多数的就业办公室的职能仅仅是举办招聘会、开就业讲座,办就业手续,当然这些是面向健全高职生的,涉及到残疾高职生的就业工作就仅剩办理就业手续一项。二是一般由教务处负责开设《高职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等相关课程,这类课程依然是主要面向健全大学生的,与残疾高职生相关内容甚少、针对性差。三是二级学院往往没有相应部门负责此事,通常由辅导员负责具体的工作。四是学生工作处下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其业务范围也涉及到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这四个部门之间,因为缺乏顺畅的管理体系和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主要是各自开展工作,信息很少共享,较难形成合力,从而影响了职业生涯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是职业生涯服务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队伍建设这两方面都显得过于薄弱,形式化和片面化较为明显,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在教育教学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

当前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时间集中、教学内容笼统等诸多不足。大部分学校将其设为公共课,就意味着全校的学生无论年级、专业和需求,都是统一上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加之教师授课规模大、人数多,如果学校没有配备字幕显示屏等支持设备,学生接受的相关课堂知识就会衰减;更无法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开展与残疾学生相关的特殊职业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技能,在理论讲授的同时更需要学生去身体力行和主动践行,在实践中去探索职业、了解就业、提升素质。但是这门课程从大纲设计、课程讲授到考试考核,基本都是教师讲理论、授课在教室、考试靠背书,缺乏实践操作平台的参与,如职业能力测评、心理认知考评、综合素质训练等。事实上,这一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尤其是残疾高职生往往拥有独特的感知方式——对于抽象知识很难理解或是容易曲解。因为残疾,他们更适合接受形象知识,开展探索式学习,职业认知和探索、职业信念和价值观都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感受体验,不断思考总结形成。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的职业知识才是稳定和持久的,最终才能够内化为残疾高职生自身的职业信念,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生涯适应力。

(四)在师资队伍上,重数量增加轻质量提升

一支优秀的职业生涯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和基础。但因为我国目前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大多数教师均是兼职,人员在专业和学历方面参差不齐,一部分学校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讲授;一部分是由招生就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讲授;一部分是院系政工人员或辅导员讲授,普遍缺乏专业理论的知识和背景,也没有过多的实践经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相差较远。根据国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专家提供的标准,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和文化基础、咨询指导过程的帮助关系、群体工作、职业和生活风格发展、评估评价的方法、研究和项目评估、专业定位、另外,还需要具备三个具体的职业指导的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基础、职业指导的背景、进行职业指导的知识和技能。而残疾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专家,则还需要掌握残疾人就业政策、残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会残疾人沟通技巧、了解其职业康复和岗位适应、无障碍环境建设和评估等相关知识[3]。

三、残疾高职生职业生涯服务体系构建

(一)理念先行,树立生涯服务与就业服务并重的理念

只有树立生涯服务与就业服务同等重要的服务理念,才能引领和践行残疾高职生的职业生涯体系的构建。职业生涯理念起源并发展于美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教育理念对于改善学校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人力资源开发[4]。残疾高职生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将由单一的就业服务转向更为全面具体的生涯服务转变,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同时细化各类生涯服务标准,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工作导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从残疾高职生的需要出发,以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树立生涯教育与就业服务并重的理念。生涯发展理论强調要以个人的发展为重点,针对残疾高职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实际出发来对其进行全面的生涯辅导。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职生本人及其家庭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把高职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和全面发展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中看到自己生命的崇高意义[5]。尤其是残疾高职生的生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残疾高职生个体价值的实现、榜样和示范作用的发挥;更是有利于促进这一弱势群体真正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从而推动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章立制,建立服务制度与评价制度并行的机制

1.建立学校、学院(系)、班级的三级服务机制。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以及需求服务内容,进行分层分级服务。残疾程度四级的学生和生涯学习中的一般困难(课程学习、技能训练、活动参与等)由班级同学或班主任开展服务;残疾程度三级和生涯学习中的中等困难(基地实践、素质拓展、信息搜集等)由院系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开展服务;残疾程度二级和生涯学习中的特别困难(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残疾人就业心理咨询、残疾人职业规划设计等)由学校专门部门的专职人员开展服务。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集体服务、团队服务或个人服务。

2.建立针对残疾学生生涯服务的评价机制。建立残疾高职生职业生涯服务评价机制是一项基础性和制度化的工作,也是残疾高职生生涯服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监督促进作用[6]。关键是对生涯服务的各个环节的标准进行科学设计,形成一系列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生涯服务前期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对残疾高职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中期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对残疾高职生的个别服务过程考核,如自我认知、岗位探索、人职匹配、服务支持等;后期的评价指标是残疾高职生的满意度、就业质量和职业适应等。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开展了“生涯发展档案袋”的项目,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发展自述、学生参加比赛或者活动获得的经验、职业兴趣和能力测验报告、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等内容[7]。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为每位残疾高职生制作生涯服务档案,有利于对残疾学生开展全流程、全内容、全覆盖的评估,最终有效提高评估的质量。

(三)内容为主,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并进的路线

1.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根据个体对自我、环境及资源的认识,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有效激發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达致个体职业价值、社会责任和自我实现的动态平衡[8]。残疾高职生的生涯服务是动态的,始终贯穿了残疾高职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低年级时,需要对残疾高职生开展职业启蒙活动,对外了解职业的内涵标准、专业的发展前景、职业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对内了解自我的性格特点、职业性向、职业价值观等;在中年级时需引导其了解残疾高职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专业行业发展的特点,进行职业发展定位,做好初步的发展规划,并尝试开始实践;高年级时开展求职技巧学习,撰写求职材料、了解面试技巧、进行模拟训练等。

2.项目化。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生涯适应力非常重要,可以参与实践(如课程实践、实习、兼职、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等)会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9]。建议推行具有参与性和实践性的职业生涯项目,让残疾学生通过各类模拟和真实项目了解和学习职业生涯的相关知识。如职业探索项目,有助于了解各行各业的特点、性质、发展前途、工作内容等;自我认知项目,主要通过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软件,知晓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素质成长项目,通过专业实践、团队比赛、技能训练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不同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使残疾学生能够从被动听课调整成主动参与活动,不断强化自主意识,增加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真正为生涯的发展做好准备。

3.多样化。目前高校的生涯服务主要通过职业指导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很难引起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两种方式对于残疾学生而言,信息接收较少,效果较差,因而学生参与度也比较低。可以考虑将所有特殊需求的残疾高职生进行集中,深入了解残疾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和兴趣所在,包括授课的方式、内容、重点等都进行适当地调整。在设计面向健全学生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符合残疾学生认知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开展,专门服务高职院校中的这一弱势群体,如拓展训练、企业调研、人物访谈、专业见习、校友座谈会、企业招聘会等形式。

(四)保障为盾,优化教师队伍与转衔服务并建的平台

1.优化残疾高职生职业生涯服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好残疾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服务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由于残疾高职生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学校在结合现有从事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具有博爱奉献精神、有强烈责任心和热爱残疾学生的教师。从事残疾高职生生涯服务的教师,除了具备健全教师掌握的一般知识外,还要为残疾高职生提供个性咨询服务,能了解不同类型残疾高职生的身心特点、残疾高职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残疾人就业市场和特点,熟悉残疾人用工单位需求,能够为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此外,还可以聘请兼职教师,他们主要来源于残疾人工作一线,比如残疾人福利企业的管理者、残联和民政的工作人员等。

2.关注残疾高职生职业转衔服务。职业转衔服务主要是指采用结果取向的方法为残疾学生提供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适应社会,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培训、融合性就业、对工作进展情况的关注、功能性职业评价等。以听障高职生为例,听障高职生的职业教育经历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第一个是从通识教育过渡到职业教育;第二个是从校园环境过渡到工作岗位,这其中就涉及到转衔服务[10]。一方面,高校要为残疾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档案,除了记录残疾类型、程度、时间等基本信息外,还需要记录残疾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结果、职业发展目标、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路径等信息。这样不仅随时可以了解残疾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动态,以便及时进行评估、修正和引导;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实现信息共享,让用人单位提前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从而提供适切的工作,提高就业的稳定率。另一方面,重视与残疾高职生的辅导员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残疾高职生的辅导员往往更熟悉和了解残疾高职生,而就业工作也主要是由辅导员落实完成的。

此外,与残疾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够促进其积极与学校合作,家校共同培养残疾学生科学的职业观和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协助残疾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地成功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52.

[2]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51.

[3]李茹霞.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受教育权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60-65.

[4]杨慧.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6-78.

[5]马从兵.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论[J].教育评论,2014(9):24-26.

[6]张永刚,李超.河北省弱势群体就业现状与就业援助体系构建[J].前言,2012(3):129-130.

[7]张华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大有可为[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66-70.

[8]项炳池.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基础及当代转向[J].高校教育管理,2017(5):105-111.

[9]董振华,苏霞.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55-59.

[10]张金福.可雇佣性视角下听障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调研[J].职教论坛,2018(5):167-171.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
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暖民心
金融创新支持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