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菁
【摘要】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弱势群体的保护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此现象,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性的法律制度,从而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
【关键词】弱势群体 法律援助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弱势群体援助之间的关系
要想有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充分重视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利益,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基础。由于财富以及权力具有不平等性,只有充分保障每一个人的利益,才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原则。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收入低、处境困难的社会群体。以贫困性群体和生理疾病困扰的低收入群体为典型。相对来说,弱势群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占地位较低,没有相应的话语权,长期以来对弱势群体的援助难有实质性的效果,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理念不相符。加之当下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援助不够到位,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必须转变这种状况,提升社会成员的正义感。坚持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从而来保障利益长远实现,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
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有生活弱势群体、就业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以及年龄弱势群体等。如果弱势群体无法得到社会的保障,并且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相悖离。在社会发展中,弱势群体属于薄弱的一环。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中,其经济压力逐渐提升,并且心理负担加重,最终会直接影响弱势群体的生存,社会风险也会在这一层面爆发,从而演化成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实施社会援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弱势群体的社会痛苦以及个人痛苦,促进其走出困境,取得更长远的发展进步。以此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工作,充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长期的贫困环境中生存,导致弱势群体仅仅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性,这样会让其感到自身的利益与社会发展不相符。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很容易造成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对弱势群体进行全面有效的援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当前我国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且将弱势群体融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援助发展中的问题
社会援助法律法规相对缺失。目前我国虽然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援助立法,但是很多都是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相关行政文件形式出现,这样导致立法层次仅仅是停留在法规、条例以及办法层面。缺乏一个完善以及统一社会援助法,并且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单项立法也较为缺乏。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援助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规范化的处理,援助的内容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体系,同时社会援助的对象也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当下,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测定贫困的评价指标以及评定方式。政府对弱势群体经济状况的调查也不够完善,导致社会援助形式存在较大的困难。对社会援助实施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无法保证其有效实施。
社会援助城乡差异较大。当下城乡经济结构以“二元制”结构为主导,该结构方式直接导致城市中的市民将会比农民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并且在遇到困难时城市居民也会比农民得到更多的社会援助。我国农民在生产、生活以及住房教育等几方面都是依靠自身来解决,虽然现今农村已经建立了社会援助制度,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农业的收益比较低,导致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距逐渐增大。相关政府对农民利益的充分保障不到位,这样将会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直接对农民的根本利益造成影响。
社会援助管理监督体制不流畅。我国缺乏统一完善的社会援助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社会援助管理方式,并且一些基本的援助仅仅归民政部门管理。然而在民政部门的内部也分为多个管理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少,无法有效协调统一,各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这导致相关的专项援助制度归于不同系统的部门进行管理。由于各个部门的职能不同,导致其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在实际的工作中,因利益原因经常会在管理中发生一些矛盾,造成社会援助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同时,在管理中缺乏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部门,导致对社会援助的监督不够到位,很多按时发放的援助资金无法及时落实,甚至是出现挪用资金等腐败现象。
和谐社会下的弱势群体社会援助策略
建立新型的社会援助体系。和谐社会视角下,要想有效加强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必须要建立一个新型的社会援助体系,以此来不断对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全面改善,尽可能的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建设。新型社会援助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坚持社会主义公平以及公正的原则,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变。结合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进行援助机制的创新,从而对援助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及整合。另外,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援助政策,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能够构建出社会援助服务网络以及社会援助制度等。政府必须要落实自身的责任,能够分工明确,不断提升援助的水平以及效率。在完善相关的社会援助制度之后,社会弱势群体将会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社会援助立法工作。完善的法律是保证社会援助工作开展的基础所在。只有对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才能有效促进社会公平以及公正,同时,这也是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主要途径。我国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以及社会福利法等。要结合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实际需求,对援助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逐渐形成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完善援助模式,提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力度。对于政府,必须要大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其中,要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全面的法律援助,完善司法保障机制,从而运用司法机制来促使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构建出社会正义的防线,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整合社会援助管理部门。要充分坚持政府为主导,联合各个部门,带动社会公众参与,建立健全社会援助管理,能够对各项社会制度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规划处理,有效克服管理分散的相关问题,实现高效的管理。另外,要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状况,不断完善社会援助体系。社会援助管理以及一些社会保障事务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并且政府要联合社区等机构,充分提升社会援助工作的效率,以此来完善社会援助工作。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培养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提升社会援助工作的质量。
发展社会互助。提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效率以及援助质量,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机构,鼓励公正参与,坚持互助发展,以此不断提升社会救济力度,合理提升社会的福利水平。同时,也要完善构建社会公众参与的平台,吸纳一些社会资金进行有效的援助,完善社会援助体系,不断开展公众的慈善教育工作,举办一些慈善的筹资活动等。不断拓展筹资渠道,从而结合弱势群体的需求建立相关的民间组织,达到有效提升社会援助的效率以及质量的最终目的。
要想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必须要完善社会援助制度,能够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援助,从而来避免激发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援助制度,并且以政府为主导,不断联合社会各个部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弱势群体的救赎工作,避免社会冲突发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①陈秀峰、叶贵仁:《 公平、权利与发展:论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社会保障研究》, 2009年第5期。
责编/高骊 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