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国的制造业能取得享誉世界的成就,其双元制职教模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世界许多国家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时首选的改革模板。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演变历程及特征的阐述,分析其在欧洲化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发展方向,反思我国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就课程设计、同企业的合作交流、职教保障机制应汲取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欧洲化;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汪玲(1967-),女,四川简阳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四川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51-06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使得德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如今,德国双元制的职教模式发展日渐成熟,成为世界各国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面模仿和借鉴的对象,要追溯德国双元制的起源,首先会谈到中世纪的学徒制,它将学习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核心。此后,德国经过不断地改良变成现在的双元制。双元制的成就是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开始向欧洲地区传播双元制,西方国家将其称为“欧洲的师表”。挖掘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华,建设并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我国的技术型人才并推动经济建设。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演变历程
(一)手工业时期培训体系的建立
1897年德意志帝国通过立法,创立了一个组织化的手工业部门控制的学徒培训制度框架,该框架建立的最初目的是德意志帝国的内部保守政治力量力图扶植起一个手工业部门,使其可以成为对抗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平衡力量。这一组织化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是有那些自雇的工匠师傅组成的,这一群体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独特力量,他们既不同于那些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又不同于他们所雇佣的技工和学徒工。同时,德意志帝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法律去规定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通过立法活动,德意志帝国强制性的把手工业协会纳入到了半国营的范围中,在技能形成的领域中赋予他们准公共权力[1]。在这一历史阶段,德国内部的学徒培训制度得到稳定和发展,为后续各种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也为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机械制造业时期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1897年的立法得到了社会民主党人的发对,他们对于学徒制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对于传统的手工业也无好感。同时,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传统的手工业已经逐渐的被机械制造业所取代,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内部的重要的机械制造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扩大发展,都试图立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所展开的培训以及厂办技校,从而去寻求一种替代性的、分列式技能形成模型。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并没有挣脱传统手工业培训体系的牵绊,并且德国的机械制造业还不得不与传统的手工业展开深入的合作,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技能资格认证权力为自身的发展谋福利。在两种工业模式的合作发展过程中,德国的培训体系也逐渐的发展和成熟起来,转变为一种标准化与统一化程度都较高的模型[2]。
(三)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建立
1969年《职业教育法》生效以后,联邦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也在职教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个法律不仅将以前分散的培训立法综合到一起,还删掉了所有法律的不确定因素,允许具有合理性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德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联邦职业培训研究所,这一研究所的成立使得德国的培训职业有了更加明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该立法表明,联邦职业培训研究所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负责培训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培训事业提供指导和帮助。由于这一改变,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迎来了发展高潮,各方面的研究和支持极大的促进了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德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对世界领域的教育和经济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3]。因此,在随后的发展中,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引领着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
(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熟发展和向外移植
2005年德国将《职业教育培训法》与《职业培训救济法》进行合并,并且2009年德国的各州教育部统一规定:凡是具有硕士学历或者技师专业证书的年轻人可以直接的接受大学教育,不必接受入学前的职业能力测试[4]。这一规定的提出,使得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更加的成熟和完善,扩大了生源市场,使得学历层次高的学生年轻人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技能层次高而学历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阅历,完善知识体系,获得更高学历,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价值被充分的体现出来。同时,在这一时期,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也不断的向外移植和扩张,对世界教育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最初时期,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移植是整体移植的,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开始实施部分移植,在这一时期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主要是采用的理念移植,把职教理念的核心要素移植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5]。
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欧洲化进程
德國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德国历经几百年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得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见证。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欧洲化进程
迄今为止,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已经与全球19个国家签署职教合作协议,包括美国、墨西哥、印度、哥斯达黎加、突尼斯等[6]。并且德国继续加大其在欧洲的推广力度。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欧洲化进程的发展进程如下:
1.忽视各国国情差异,整体输出双元制。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德国开始将其双元制职教模式输出到欧洲各国,以双元制最优输出为理念,将课程设计模式、教学形式、组织管理、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等一整套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内容与其他国家深入合作交流,使输入国的原有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更加完善,对国内的因为经济危机带来的发展停滞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虽然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远低于德国的预期目标,并且部分欧洲国家在国内大范围的推行工学交替的课程设计模式使得双元制的输出不得不停止。针对这种现象德国召集了最权威的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专门的评估小组,到这些国家进行考察并分析原因。在评估报告指出:该国项目保障机制缺失是致使双元制职教合作项目最终流产的主要因素[7]。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稳定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双元制职教模式顺利输出的关键。输入国在进行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推行同时,一定要充分的满足国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要逐步的提升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能力;要不断的完善所需的配套基础建设,建立项目保障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召集社会的力量对双元制职教模式予以支持。此外,在引进相关经验时一定要充分的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植经验,全面的评估整体移植项目的风险。
2.正视各国国情,输出双元制关键元素。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的前十年,德国发现整体输出并不能将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因为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整体输出不能较好地适应输入国的社会发展状态,存在一定的风险,双元制职教模式的输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德国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决定改变策略,改为部分输出。部分输出主要是将双元制职教模式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元素输出,如工学交替课程设计、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产学深度结合的教学形式、政府主导的组织运行。输出关键因素,能最大限度发挥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作用,尤其在瑞士、奥地利等德语文化圈的国家,结合本国的特色开创了独立的职业教育学科,瑞士更是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发展为三元制职教模式,其中瑞士发达的行业协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设置了专门的培训中心和实训车间供职教学校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压力,形成了职教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和实训车间三方主体。在这些欧洲国家中,由于政府集中了大批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并且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组织,教学和科研结合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培养了大批的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师资,而且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3.建立合作备忘录,集中输出双元制完整理念。德国为了更好地与欧洲其他国家进行密切合作,帮助欧洲的整体发展,与其他欧洲国家订立了关于职业教育的备忘录。近年来,青年失业问题在欧洲愈加严重,促进青年的就业是当前欧盟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德国的失业率在欧洲范围内普遍较低,因此于2012年12月11日柏林同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斯洛伐克等七国教育部长签订了备忘录,该备忘录主要围绕双元制职教模式理念的输出,以求建立欧洲双元制职教模式的跨国联盟。备忘录中明确提出了两个政策目标:第一到2020年将青少年的就业率提升至82%;第二确保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四个月内可以找到工作、实习或继续教育的机会。备忘录中对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理念进行了阐述,包括要赢得社会的整体认可;将科学研究和职业指导进行深化;政府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职教教师能力的提高;培训岗位质量的提高。理念的输出为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可以更好地与输入国的制度设计相融合,减少了职教改革的制度阻碍。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如过分的依赖于企业,企业在经济良好时期可以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可在经济萧条时期大部分企业不愿承担培训费用,这会导致双元制职教模式发展相对萎缩等困境。
社会飞速的发展,知识和技术随之更新,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因此学习者不能一次性的通过职业培训而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因此德国政府为了应对这样的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提出要在双元制职教模式强调“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包括交流合作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独立性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跨职业跨专业的能力。德国政府还大力推行终身学习,在双元制职教模式中推行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并且建立了职业继续教育机制,包括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制度和职教学生的研究生制度,结业的职教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为了能同普通教育的有效衔接,在双元制职教模式中加强对学生的外语教育和普通知识的教育。例如,当前德国政府在双元制职业学校中,大力推行小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其间应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为培养广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决策能力和突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惯性,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社会改革也在不断推进,职业教育面臨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作为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只有直面这些挑战,战胜困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创新,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和制度复杂,无法迅速调整专业设置。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大爆发和AI技术的深入开发,大部分企业已经由人工作业变为电脑控制的机器人作业,对工人在技术层面和知识层面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急需要大部分的灵活性,创新性人才。为此,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目前青年劳动力市场的在综合技能的需求方面正在发生转变[8],只具备单一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很难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找到位置,这也严重威胁到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稳定性。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德国政府拨出巨款投入到对未来职业动向的研究,这样一项举措同时弥补了双元制职教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滞后性表现,提高了双元制职教模式对劳动力资源变化和技术变化灵敏的嗅觉。德国政府为了使双元制职教模式更加现代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其课程设置,例如:在迅速增长的就业领域开发新的培训职业,及开发新的职业培训课程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德国自2000年来已对相关职业教育条例进行改革并设置26个新教育职业,向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专业[9]。此外职业培训方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2.过分依赖企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加之企业不断的进行创新发展,生产和发展模式不断的变革,社会的劳动力需求同职业教育培训岗位不相匹配,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岗位的稀缺,每年大约有100万左右的年轻人不能接受职业培训,逐年要新增约80000人,使得德国政府的社会压力大,并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寻找解决办法。一是考虑到中小企业在德国所有的企业中占大约22%,但却提供了大约40%的培训岗位,德国政府为了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制定新政策,合理配置大中小企业在提供岗位培训上的比重。在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后,一部分大、中、小型企业成为双元制岗位培训的重要基地,不仅大型企业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更多的岗位,一些中小型企业将优先的培训条件联合起来,建立起跨企业培训中心,从而拓宽了学生求职面。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德国国家财政在职业教育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东部地区。进而确保职业学校和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
3.过分强调专业熟练技能,不利于被培训者将来的职业转换。在本世纪以前,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一直在走以企业的实践教学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的发展道路。但是,这与眼下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综合性,以及学习过程以行为导向的整体性明显不相符合。为此,当前德国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在双元制职教模式中,职业教育院校要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且要不断的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和调整,在学校内部建设和发展实训车间,把理论与实践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但是,这种教育方案过分的强调了专业熟练技能,学生在学校期间对于本专业的知识和基恩能够非常的熟悉,但是对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接触较少,一旦走上社会,他们自身的进行多方面的发展,将来的职业转换难度较大。
三、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对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国内职业教育至高等职业教育无法再突破,成了名副其实的“断头教育”,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过程中应当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华[10]。
(一)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更新
由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发达,所以培养出的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具有导向性,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下,职业学校的教材编写都是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来完成,同时根据现行市场经济所需的人才标准而研发的校本教材。在课程设计方面,也都是以职业技术活动为核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能够做到及时更新,教学中的案例也能做到与生产实际相吻合,并且将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反观我国的职教教育,职业院校不仅起步晚,而且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职业技术的要求,所以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效果欠佳,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人才也难以担当起祖国建设的重任,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经验的获取,教师能够有更多渠道来获取职业技术活动的相关教学材料,课程设计中将这些材料及时的融合进去,这样才能培养出毕业后马上就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员工,因此,职业教育院校要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更新。另外,将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模式,以职业技术活动为核心,结合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中企业和学校课程分配的比重来进行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一位学生不仅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还有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
(二)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起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度,它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的职教模式。工学交替是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根据德国政府订立的有关政策,凡是在职业技术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职业理论的教育,还要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并且有明确的学校和企业学习的时间要求,每周在企业学习四天或一天,在学校学习三天或两天。其间,受训者有着双重身份,走入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培训就意味着受训者具备学徒的身份,而在学校就要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教育。而课程的设计和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订立和安排,但是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给予配合。这种双元制工学交替教学使得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得到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适应创新能力的提升,促使毕业学生具有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应变能力强的“一广三强”特点。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岗位的能力有所欠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很高,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有强大的潜力和光明的前景。但是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使得结业的学生虽有文凭却欠缺实践能力,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此双元制职教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当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充分的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合理设置职教培训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加强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核心。政府要以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及时地把握当前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职业技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极大程度上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效率,还能节约教育资源。如今,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制为3.5学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学生必须接受按照行业规定所进行的“版块式”培训,学生要在学校、企业、跨企业的教学中心内完成学业,学校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技能的练习则要在企业中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要在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内完成,这一方面就值得我国去学习、去借鉴。
(三)借鉴双元制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制度层面推进教育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的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成就。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双元双师”的师资力量,而“双元”主要是指在教师队伍中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存在的。专职教师队伍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这些专职教师由于法律有专门对其资格取得的规定,所以在考核方面较为严苛。另外,德国的职教师资之所以精良,原因还有除具备学历和资历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年龄要在24岁以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校的教师群体大都是能够实现一专多能的,他们可以身兼数个学科的教学任务,自身的工作量较大,其中理论课程的教师教学每周的教学课时要达到24节,实训课程教师的每周的教学课时更长,要达到35节,而其要求他们能够完成两门专业课的任务。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是由企业提供,大多为优秀的高技术人才或管理人员,由于德国的制造业非常的发达,所以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兼职教师拥有夯实的理论储备和多年积蓄的实践经验,为专职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方面提供了补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双元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顯著成就,以及其对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所以,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借鉴德国“双元双师”的教师队伍建设经验,把他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和人才引进方式纳入到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中,进而建立一直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使双元制职教模式能够稳定的发展,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不可缺少。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制度演变可以看出,健全完善地法律保障体系是双元制职教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来看,德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是通过法律法规来强行规范和约束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必须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建设中去,并且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各州政府要为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提供所有的费用,而企业要承担在校学生企业培训的所有费用,也就是说德国职业教育中学生不需要为完成学业而支付费用,反而在实习阶段可以得到企业提供的报酬。这也说明在德国的法律范围之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并没有孰轻孰重之说。纵观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尽管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但是由于欠缺完善的法律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仅流于形式,未能得到切实的落实,这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是我国改革传统的职教模式重要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
[2]巫向前,陈修治.德国卫生职业教育概览[J].高等教育研究,2010(4):91.
[3]蒋立英,陈国忠.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47.
[4]Thomas Sondermann.The German Vocational Training Reform Act of 2005: What is new, what is different?[J]. BWP Special Edition 2005:18.
[5]刘芳武.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21.
[6]修春民.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输出到19国[J].世界教育信息,2017(23):1.
[7]赵学瑶,卢双盈,白志凡.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移植演变与启示[J].職业教育研究,2015(12):89.
[8]WolfA. Re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Wolf report[J]. Stationery Office,2011.
[9]顾月琴,魏晓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10(3):92.
[10]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74.
责任编辑 吴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