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敏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话题。而一节40分钟的英语课,能给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进步、有提高,授课成了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所有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每一位教师都要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认清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浅谈了一些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和课堂有效性的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非智力因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与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新课程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帮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有兴趣,能学到什么,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然后再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有效性英语课堂。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的
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可以为有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打无准备之仗”正是笔者毕生恪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不具体是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实施的最大阻碍。固然,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存在差异的。所以,设计教学目标要因人而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合理的设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礎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每堂课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技能?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课堂中会出现怎样什么反馈?重难点在哪里?这些情况都需要精心预设,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课堂任务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落实到课堂任务的分配。每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同的英语课程,时间的安排也有差异。如果是阅读课,应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自己阅读,理顺文章的结构,教师无需多说,只需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凸显文章的主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是写作课,就需要学生动手写,教师引导学生列提纲;如果是听说课,就要激发学生锻炼口语的兴趣,让学生大胆说出来,在练习口语的同时也建立学生的自信。
二、创新安排教学活动
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内涵,如课件、视频、编排话剧、演讲比赛、书写比赛等,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来服务有效性课堂,让他们实打实地感受知识,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如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让学生自己组编话剧,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能力,建立了他们的自信,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连接学生和高考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加强个人文学和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用自身的魅力来打动学生。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英语课的魅力就在于一位老师对英语的灵活运用,对异地风土人情的诠释,“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老师,也要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更能促进教师的英语课堂的有效性的实施和开展。
三、及时处理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上完课后,教师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性的评价处理和反思。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教学目标,也可以反馈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教学更加具有高效性。由于英语课堂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点积累,还要求发展语言技能,因此不能单从书面练习题中反映学生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英语整体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自己的课堂:(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以生为本”,是否兼顾到了每个学生的需求。(2)课堂教学学生是主导者,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教学,并在其中发挥作用。(3)是否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帮助学生构建语法框架,增加词汇量,掌握听说读写技巧,还应该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熏陶,要让学生从理性上来认识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内涵的吸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追求效率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要立足于日常教学,从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着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选用教学工具和策略,摈弃形式主义,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最终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玲.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