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韧
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的试点范围扩大到生活服务业,餐饮业作为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温和增长态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餐饮行业经历了十二五期间的整合,部分餐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面对竞争和压力,餐饮企业开源节流是关键。据餐饮行业协会的调查研究,中国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作为餐饮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最主要支出,占餐饮产品收入的比重最大,约为40%~50%。可见,餐饮企业的采购成本直接影响了企业利润,只有加强采购管理,控制采购成本,才能提升企业利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从税务筹划角度看中小餐饮企业采购存在的问题
1.供应商选择较为随意。中小餐饮企业因其经营规模较小,管理有失规范,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小,难以和大型、优质供应商达成优惠协议。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从一级代理商、农贸批发市场到街头商贩及农户等各种类型供应商均存在,尤其以不能提供正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居多,导致原材料质量、价格及发票开具等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
2.企业取得的采购发票不符合要求,造成部分可抵扣的进项税收益流失。营改增后,餐饮业可抵扣发票一般包含增值税专用发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农副产品销售发票以及海关完税凭证四类。但是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经常发生下列情况导致进项税无法正常抵扣。(1)业务人员采购时在可以取得可抵扣发票的情况下,但由于其疏忽造成取得的发票不符合要求而不能抵扣。(2)直接从农业生产者(个人)购买自产的农产品,销售方是可以到税务机关代开免税增值税发票的,但就个人而言是小本买卖,不愿意跑这一趟的也不在少数,而具备条件的企业是可以申请自行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的,但有的财务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不是十分了解,未能取得农产品收购发票而失去了抵扣的收益或因为发票问题直接放弃了物美价廉的原材料的采购。
二、中小餐饮企业在采购活动中的税务筹划方向
1.规范管理,严格建立企业合格供应商库,优化供货渠道。企业应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从供应商的供应品种、经营规模大小、商业信用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等多维度来进行供应商的筛选,其中同一品种的供应商应保证有三家至五家以满足比质比价的需求。如果供应商在供应原材料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价格虚高或开票不规范等情况,可以给予对方整改的机会,但如再次发生经协调无果的,应及时从企业供应商名录中删除,以保证供应商库的质量。供应商库每年应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供应商的经营和信用等情况。特别是营改增之后企业需要对经营不正规、不能提供所需发票的供应商进行剥离,从源头上达到节税的目的,同时对提高原材料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培养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税务筹划意识及业务能力,最大限度地节约采购成本。餐饮行业进项税发票的取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及利润的多寡,营改增后在企业里应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培训,尤其要对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加强增值税及发票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能否取得可抵扣发票及取得发票的税率对于经营成本和企业利润都产生直接的影响。采购人员应减少向小规模纳税人的供应商采购,因为小规模纳税人一般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即使到税务局代开发票也只是3%的税率。在和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中,除了要考虑采购总价还要考虑可抵扣的税金对于成本的影响。
对于企业采购农业生产者个人(农户)销售的自产农产品的情况,财务部门可以向国税部门申请领取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在收购过程中由企业自行开具作为抵扣凭证,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可直接按照票面金额乘以10%的税率(根据财税〔2018〕32号文,2018年5月1日起農产品税率由11%调整为10%)计算进项税额。
3.转变业务模式建立采购企业。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采购过程中取得正规发票,从而限制了进项税的抵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将内部的采购部门注册成为独立的个体户,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可争取选择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了确保总体的税负降低,采购企业应控制年不含税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以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按简易办法计税,适用3%的征收率,而餐饮企业可以按16%、11%、10%的税率申请抵扣进项税,企业整体税负降低。
4.税务局的信息化建设应继续加强。税务局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快普及个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网上电子税务局等途径代开发票,这样可以省去必须到税务局代开发票的麻烦,支付方凭借打印的电子发票即可进行税前扣除。
另外,餐饮企业除了采购饮食类的原材料之外,涉及的其他采购如固定资产采购也应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根据财税〔2018〕54号文: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中小餐饮企业的固定资产基本适用500万元以下的情况。如需近两年购置固定资产的,建议在迎合政策的有利时机下,企业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税负将可能继续下降,享受的政策红利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晨光集团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