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娥
【摘 要】 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思维,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战略地位和实效性落实原则,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大数据理论研究专家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将会带来思维方式的三大变革:一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全部数据;二是关注混杂性;三是重视的是相关关系。要根治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痼疾,使之顺应大数据时代思维变革要求,应当重点促成由因果思维向关联思维、由样本思维向整体思维、由精确思维向模糊思维的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进行转变,并挖掘新的模式,树立大数据思维,借助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解题低效”的困境。助力完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战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刻探究。
一、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
(1)大数据时代,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分开向双重角色转化,一方面,教育客体日益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另一方面,教育者已经不再是必然的教育主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价值认同。
(2)大数据时代,互动方式发生变化,人—机—人的间接互动逐渐取代传统的人与人的面对面直接互动, “人—机—人”的互动方式使双方都拥有平等的信息使用权、话语倾诉权和意见表达权,因而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日渐平等,关系趋向模糊,主客体发展成为一种朋友式的关系。
2、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拓展性
(1)大数据的平台作用。大数据用丰富的形式提供平台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依赖专题网站,依托其他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信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大数据的窗口作用。将学生在校园网上发布的大量信息,随时收集、分析、处理,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深度分析原因,妥善处理解决。大数据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
(3)大数据的渠道作用。针对大数据信息的开放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通过网上心理咨询、职业咨询、专家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心里测评、性格测试等,帮助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启发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起到化解学生思想问题的渠道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原则
将大数据的力量转换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心理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建设网络德育体系,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完善和更新德育内容。善于运用道德榜样的力量,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受教育的真实性。
其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原则。这个整体性包括统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这四个方面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有效作用,挖掘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校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死角”。同时,加强学生自律能力和网络公德的培养,并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及法制教育。
再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数据视野,对大数据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正确的认知,提高现代思想意识和信息网络素质。克服网络带来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用趣味性和科学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1、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创造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技术全面应用中实现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隐性与显性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逐步实现新理念、新技术的创新,迎合教育模式创新的“热点”。
(1)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教育对象行为的监测与分析,有效地化显性教育为隐性渗透。找到思想与行为的关联,进而可以将宏观思想表象分解成微观行为表现,化“空而全”的理论说教为“精细化”的日常行为养成、化全面引导为点滴渗透、化教育条规训导为行为规范约束,并通过文化、制度、管理、环境的隐性渗透辅助育人主渠道。
(2)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组合课内课外教育手段发挥作用情况,适应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要求,实现“1+1>2”的目的,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有效“绑定”。
(3)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多样本纵横对比,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解决个人阶段性问题,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的接受。
(4)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进行载体融合。大数据技术通过线上线下载体数据监测,掌握载体与教育方法随着教育对象群体甚至个体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发生联系。
2、大数据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供需错位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的三方集约化整合,必须借助大数据应用来实现
(1)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找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着力点,必须通过获取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整合升级教育供给能力,掌握数据与技术、做好分析与应用,使教育管理能力升级。
(2)因材施教,合理平衡供给与需求。通过大数据,教育者可以对思想层次不同的学生供给不同类型的教育与教学、管理与服务。
(3)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动态评价。精准定位需求,大数据技术动态挖掘对预测思想与行为态势有重要价值的行为“标签(Tag)”,对学生进行动态分类,标签管理、实现对学生个体特征和群体规律的及时判断与掌握。
3、大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各种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数据的分析,解决教育信息不透明、不集中、历史阶段性对比、缺乏横纵向对比的“难点”,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资源配置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更加合理。
(1)提高整个教育链条“一体化”育人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从源头和结果两个端口在高校内部信息化平台构建从教育规划、决策、管理、服务到考核、评估的大数据信息链闭环,将决策者、教师、管理者、学生通过信息链连成一个新整体,做到相关信息数据的全程跟踪、动态分析、有效应用。
(2)使育人资源在高校内分配更趋合理。通过对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平台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与育人效果建立有效的模型比对,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更加科学地调用、配置、决策各个职能部门的资源,实现在学校发展规划中育人资源合理分配,克服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
(3)使育人资源总量和结构更加合理。大数据平台将所监测的各高校育人目标完成情况、整体质量及其相关指标达成度进行综合客观考虑,可以达到相对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分配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国军,刘爽.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4.1.102-107.
[2] 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學报,2005.6.
【作者简介】
罗小娥(196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