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品格境界研究

2018-02-22 03:45陈文捷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批判共产党宣言自由

【摘 要】 《共产党宣言》中不仅凝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品格境界。本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三点品格境界:即解放人类的担当、立足实践的智慧、勇于批判的精神。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自由;实践;批判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不仅源于其理论的科学性,更基于他所彰显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境界。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不能仅停留在对具体范畴和原理的掌握,而是要从中领悟其非凡的理论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精神共鸣,加深情感认同,汲取信仰动力,解决当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惑而不知,知而不信”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当中无与伦比的经典,被喻为共产党人的《圣经》,其严谨缜密的逻辑和高昂优美的行文中不仅凝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品格境界。

一、解放人类的担当

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丰富,而又体系庞大,但其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人的解放。然而受苏联教科书解释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却被冠以“人学空场”加以批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莫大的误解!事实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价值理想。早在少年时期,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志向,在自己的德语毕业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此后,人的自由解放便成为他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全部中心。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仅是他执笔为枪,对资本主义的声讨批判,更是他切切在心,对人类命运的真挚关怀。身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的马克思,沒有沉浸于生产力进步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蓬勃之中,而是深切地关注着繁荣景象下人的生存困境——被资本逐利逻辑所宰制的苦难世界中,人的价值本质失落殆尽,他迫切的想探寻一个超越资本主义异化,使人的价值本质得到复归的理想社会。于是,他用这样一句简短而深刻的话描述共产主义新纪元,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将人从非人的异化状态中解脱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宪章,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之所在。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律师家庭,凭借他的出身、教育和才华,本可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回顾马克思的一生,纵然屡受迫害,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也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终以人类的幸福与解放为己任,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福祉的现实问题,兑现民生承诺,促进成果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情怀、使命担当的最好坚持!

二、立足实践的智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质。实践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并非新的范畴或观点,而在于使其哲学基础、哲学性质、哲学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均是高扬“概念”崇尚“抽象”,哲学家们试图从“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世界中探寻超越时空的抽象本质,以此对现实世界做出终极解读,然而其结果往往是创设了一系列抽象的概念范畴,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独立的观念世界。在这里,现实世界得到了概念化的、思辨的解释和表述,却无法得到真正的改变。而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走出由范畴、观念、逻辑所建构的抽象的观念世界,以实践的观点、实践的思维方式来认知现实世界,使哲学从“天国”回归“人间”。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属人的世界是通过“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被认知的,进而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革不合理的现实。

《共产党宣言》是凸显马克思主义实践智慧的光辉典范。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由来已久。在马克思之前,已有很多思想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过系统的构想,这些理论虽然对人认清异化现实有启迪作用,却终因未能消除传统哲学“直接从头脑出发”,用理性和思维构建的弊端而流于空想。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坚持从现实而不是从理念出发,不但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应然状态,而且阐释了社会形态更迭的规律,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3]据此,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历史性”“革命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狭窄到容纳不下它所创造的生产力了,这是造成社会普遍异化的根源,要超越这种异化,不能再寄希望于理论思辨,而是必须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实践变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这里,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同时又是从现实出发,不断消除现存不合理状况的实践运动。以实践为桥梁,共产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与未来理想中预设得到了贯通;其存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双重性实现了统一。时至今日,社会样貌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发展趋势却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因此,民众既要心存高远,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又要脚踏实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之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不断革除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体制机制的弊害,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以此向着共产主义理想迈步前进。

三、勇于批判的精神

批判精神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精神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从不是仅仅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对现实的不合理表达怨愤,而是理性、科学而又自省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内容,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病的分析与批判。然而马克思在批判之时,仍然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贡献给予了理性的中肯的评价。在《共产党宣言》中,他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起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这样“不可料想”的进步,是资本主义解放了被封建社会束缚的生产力,解除了劳动者的人身依附使其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结果。至此,物质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资本主义的贡献并不能改变其必然灭亡的结局,这并不是对当时资本主义残酷、血腥、罪恶的诅咒,而是基于马克思的科学研究——他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由这个矛盾入手,进一步剖析了资本主义灭亡的阶级条件和物质条件,对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做出了缜密周延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勇于自我批判。与以往很多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从未将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终极真理”,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理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对以往的论断进行反思——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一起写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尽管他们肯定了“《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总结了法国二月革命、巴黎公社的经验之后,承认“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这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5]同时,由于距《宣言》发表已有25年的时间,所以现在看来对当时的社会主义文献和“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也是“不完全”和“已经过时了”的。[6]强调对《宣言》中所阐述的原理的运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此外,在对史前的社会组织有了进一步认知之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之前加上了“自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作为补充,使其更为严谨。

这样的反思和补充能写在《宣言》对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之时,尤为难得,令人感佩。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精神,给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很好地指导——真理的探索和理論的发展都需要勇于批判和敢于接受批判,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否则马克思主义政党便会可丧失活力和朝气,止步不前了。

【注 释】

[1]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D].183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5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3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2] 晏意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D].湘潭大学.2017.

[3] 高源.从《共产党宣言》序言中看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J].改革与开放.2012.

【作者简介】

陈文捷(1986—)女,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教师.

猜你喜欢
批判共产党宣言自由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