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02-22 03:45林芳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中国

林芳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认为,引起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异化消费、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等,这对于揭示我国生态危机根源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本观点及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中的“自然人”“以人为本”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并从经济、政治、消费三个层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生态文明;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发展初期,工业化走了高消耗、高排放、高损害的路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告诉我们,引起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异化消费、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等,这对于揭示我国生态危机根源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有必要在研究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危机根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研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概述

1、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本观点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主体论:人、自然、社会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自然”是一种社会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进步发展离不开自然的馈赠,所以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2)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内在联系。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生态资源之间的联系,强调任何形式的掠夺都是破坏生态的表现。

(3)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一种激进的社会理论形式,是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生态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存在联系,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都会对既定的自然资源形成破坏,从而造成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矛盾冲突。针对生态问题,开展制度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寻找平衡点以制约二者之间的关系。

(4)人类主体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理论:“协调统一”是一种和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阐述人鱼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生产整个自然”。这就表明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与自然界的生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思想

“生态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依托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阐述了大量生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不在于人与自然本身,而是人与社会本身的关系。人类活动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同时也是与生态环境形成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性的生态理论,强调自然是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巧妙地提出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存在内在联系,并利用生态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批判性观点。总的来说,生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1、人是“自然人”的基本理论

人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属于生物范畴。人是生物,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分支,人只是生态系统中众多生物中的一种,但是人具有活动轨迹和生产劳动,具有一般生物不具备的功能属性。例如:人对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消耗作用,所以,人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来说既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人类的生产活动依赖自然为载体。马克思生态理论认为:“凡是属于自然环境中的一切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形式。

2、“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保护为原则,通过人的主体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形式。人类活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强调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生态”与“文明”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当人类社会发展不再“文明”时,则意味着“生态”系统失去了保护伞。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良好的生存空间,以满足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只有建设“以人为本”的理论要求,并依托生态保护为基础,才能有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理论

人类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促使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人类活动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主要取决于思想意识的提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因此,如何协调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主要任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人类社会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指导,研究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寻找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支撑点,而这种支撑点的核心就是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

三、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经济层面

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无论是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都不可能完全摒弃经济发展。因此,为了寻找相对有效的措施,可以开展适度的经济增长,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点。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大力发展经济是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严重的生态危机随之而来,在人类还没有意识和觉悟的情况下给了我们重重一击。利益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激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要导火线,谋求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开采,其中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近年来,雾霾笼罩全球,我国成为最大受害国之一,这种状况与工业发展及无节制的资源消耗息息相关。所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实践指导,只有当生态趋于平衡,生活在生态系统内部的我们才能享受生活。

2、政治层面

生态建设是通过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生产作业模式,为生态与生产发展寻找和谐共处的空间。生态和谐的政治意味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存在矛盾冲突,意味着人类文明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目前生态与政治之所以不和谐的影响因素,是无节制的掠夺和利益至上的发展观念造成的。“民本”“人本”“官本”问题是生态政治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政治是团体的决策过程,政治是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过程,生态和谐的政治倡导“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政治潜规则的普遍存在,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所谓的潜规则,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法律依据,却被广泛推崇的一种内部运作方式,体现在政治生态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先污染,后治理”。尽管从长远角度考虑,不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要求,但是在政治管理中的被默认执行,从而逐渐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见,借助生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实贯彻生态和谐的政治发展,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更是保护人类自己。

3、消费层面

消费是促进资源消耗的重要标志,消费意味着生产。同时,消费水平是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形成了矛盾冲突。例如:皮草、皮包等奢侈品牌的消费,除了满足虚荣心之外,也意味着物种之间的相互伤害。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意味着人与其他物种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且每种生物的存在都是生态平衡的一种表现。当物种与物种之间形成不平等的关系时,则是破坏生态的开始。理性的消费,是保护资源的前提。政治生态视角下的理性消费,是指从资源消耗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使用所需,合理安排生产内容,即所谓的计划经济。理性消费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者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消费态度进行适度消费;另一方面是政治干预角度,生态政治要求政治管理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基本方向,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即需要根据市场要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姜平平,李建.生態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及其未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8).

[2] 张东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 王春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4] 赵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黑河学刊,2009(06).

[5] 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09).

[6] 张乐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J].理论学刊,2013(10).

【作者简介】

林 芳(1994—)女,甘肃兰州人,汉族,兰州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现实.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中国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