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对应策略

2018-02-22 03:37刘丽,李晓菲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刘丽,李晓菲

摘 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十九大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工作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在大学生群体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践行的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1-0074-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1]。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忠实守卫者。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传媒更新速度快、新闻覆盖面广、普及程度高,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根据新媒体特点,结合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增进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对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设计

为了解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存在问题,我们在南京医科大学的青年学生中展开调查研究。在选取对象时,我们一方面考虑了性别和年级人数均衡,另一方面强调了各专业青年学生所占比例大致相同。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回收有效率为99.50%。问卷调查涉及对南京医科大学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和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

2 新媒体的内涵及其重要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其主要形式有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和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媒体。新媒体以其交互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在人们日常中越来越普及,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 656万人,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主导;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在本次对南京医科大学青年学生展开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无论性别和年龄差异,选择用网络发表看法的同学占61.54%。可见,新媒体已成为我国网民获取信息、交流通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体形式。而高校学生所处年龄段在所有网民年龄段中占比最高,表明大学生对网络的强大依赖性。

3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青年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其形成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新媒体作为大学生们最依赖、最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在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中会产生重要影响。

1)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积极影响。(1)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国家政治等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本次调查中,74.92%的同学表示主要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覆盖范围更为广泛、更新速度更为快捷,它提高了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形成有强大的推动作用。(2)新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学习途径。本次调研有50%的同学表示更愿通过大众传媒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大众传媒方式,可以利用数字传媒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紧密结合,提供更直观、更轻松的平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视听,将理论知识生动地表现,更利于引导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表现形式上更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并获得良好效果。

2)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消极影响。(1)当前新媒体环境使信息鱼龙混杂,易对大学生产生误导。新媒体时代是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信息极易被碎片化、庸俗化,加上我国现阶段网络规范制度并不健全,不实信息、不健康的信息得以大肆传播。由于不具备足够成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海洋中,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这对他们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形成极为不利。(2)新媒体平台言论发表的相对自由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思想极端。新媒体平台言论发表相对自由让人们容易产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的错觉。大学生是对获得认同或追求个性有强烈诉求的群体,这也可能让他们因过分追求共鸣或个性而走上思想极端,对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致命作用。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思想教育课程不够深入人心,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当问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回答集中在“听说过”“有了解”而无人选择“非常了解”,并有33.11%的同学认为学校传统思政课程在帮助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作用很小、36.79%的同学认为作用一般。这表明要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与认同并非易事。一方面,“三个倡导”于大学生而言过于抽象,理解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存在缺陷,并没有将核心价值观细化到对于大学生具体的个性化培养,这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存在较为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

2)大學生易受周围消极因素误导。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道德标准的判断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3]。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无论好坏都迅速传播,大学生对一些与主流思想不相符的观念更易表现出观点偏激和盲从行为,导致煽动性思想成为其思想的主导而被严重误导。调查中“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乏”“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反差太大”和“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作用和影响”依次位列“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原因”前四。这些对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产生了很大阻碍。

5 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高校的思想教育要结合新媒体,将核心价值观内涵具体化。高校应高度重视传统思政课程不够深入人心、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严重知行脱节现象。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为学生推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故事,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生中形成风潮;在开展传统思政课程同时,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和积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医学高等院校更应利用医学特色,将正确价值观与医学紧密结合,形成独到具体的价值观培养方式,如鼓励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社区义诊、医学知识普及等志愿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2)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结合理论知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大学生自身可以通过参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听取思想教育课程和讲座来深化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也应参与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感受活动传递的正能量,获得幸福感,从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理解。

参考文献

[1]张英姣,孙启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34-13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3]丛明,赵志强,曹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32):7-8.

[4]刘敏,汤金陶.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大学生为主要整合对象[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23-125.

基金项目:2016年南京醫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项目“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及实践研究”(2016ZSY009)。

作者简介:刘 丽,讲师,人社院教研办主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