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松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学校应发挥好“互联网+”教育的力量,立足课堂变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变革。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为了实现队伍建设和学校内涵的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包括课题引领、规划先行的科研创新,搭建平台、优化支撑的环境创新,聚焦课堂、提升能力的教学创新。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B-0044-04
当前,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与传统行业日益融合,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生态和重要动力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正面临五大变革,分别是从数字化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从传统教室向智慧学习环境转型,从经验性教学向基于证据的教学转变,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学习转变,从翻转课堂向教学结构性变革转变。其实这系列变革的总枢纽、主阵地在课堂,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一场课堂的变革已经来临。如何驾驭这样的变革,关键还是在教師,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的时代命题。
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未来学校、智慧教育提出的新挑战,面对课堂教学的新变革,总体而言,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理念与能力,尚不能很好适应,与其他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相比,还显得相对滞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还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杀孩子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自身应主动增强自我专业发展内驱动力,自我革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育人本领,改进育人方式;同时基层学校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不可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方式来培育未来的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学校应主动增强面向未来发展教师的外驱力,积极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发挥“互联网+”时代教师发展的新优势,不断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18年两会期间,陈宝生部长在谈及教师队伍建设举措时,也重点强调了要培育未来教师。2018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同样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顺应时代,发挥好“互联网+”教育的力量,立足课堂变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变革,已成为所有教育人绕不开的时代命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的校本创新
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成立于2015年,是苏州工业园区直属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以港田路为界,有南北两个毗邻校区。办学三年来,规模急速扩张,班级数由成立时的35个急增到目前的89个,教师数则由66名剧增到273名。新增教师85%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教师平均年龄29岁,五年以内入职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64%以上。面对多校区、扩充快、规模大、新人多、要求高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单一的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亟待注入新动力,开发新动能。
作为一所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我们依托苏州市和园区智慧教育区域整体优势,在成立伊始就抢抓时代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下线上互动,不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生态,有力助推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2017年度教师人才指数发展评价报告,学校教师人才指数由2016年区同类学校的第12位,一举跃迁到第4位,超越了许多老牌的区域品牌学校。与此同时,学校也连续获评“园区五星绿色评价A等学校”和“园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还获评“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基地校、“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示范区”实验校。实现了队伍建设和学校内涵的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科研创新:课题引领,规划先行
学校2015年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建一所遇见未来的智慧学校的办学愿景,主动对接市、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在中国教科院王素主任和园区教育局沈坚局长等专家领导的指导下,拟定了“‘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融合创新的校本实践研究”主课题和“星洋学校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升级,重点在线上、线下两个维度,从教、学、管三个方面,从规划、建设、应用和创新四个层面,全方位打造面向未来的课程、技术与空间深度融合的教学创新空间。还做到了设计施工与科研规划同步,硬件环境与软件应用同步,资源配置与教师培训同步,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步,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与前瞻布局。学校还结合云问卷和大数据分析,动态掌握教师结构、发展需求、成长计划和学生评教情况,以需求及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努力为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个性化成长空间和服务指导。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4月学校主课题和它孵化出的8个省级课题与8个市规划课题同步开题。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探索顺利起步,做到了教育管理与教学的全学段和全学科覆盖,为基于课堂的变革营造了浓郁的科研创新生态。2017年学校教教师发表主题性论文65篇,获奖305篇。其中本人撰写的《浅议“互联网+”教育在中小学的重点、难点与热点》于2017年1月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二)环境创新:搭建平台,优化支撑
为积极分享苏州市未来教育创新实践,2016年起学校全面启用基于华中师范大学STARC平台的未来教室应用系统。目前南北校区共配置6间未来教室双板教学系统,其中一间是200平方米的未来学校研究中心,包括主动学习区、非正式学习区、个性化学习区和创造探究学习区,还配备互动教学系统、直录播系统和3D打印系统,可以全方位满足各种学科课堂创新实践需求。普通教室均配备86寸交互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普通教室STARC系统的单板化,凭借全空间的Wi-Fi覆盖,同样可以承接移动互动教学的各种应用场景,更有利于教师常态化的应用实践。2017年5月学校又全面启用园区智慧教育新成果——易加互动平台,两平台各具特色,相互融通,很好地满足了师生个性化的教学需求。这已成为师生展示课改创新成果,孵化未来教育的阵地与窗口。
(三)教学创新:聚焦课堂,提升能力
对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TPACK框架,学校外引内培,拓思敏行,补齐短板。借力区域辐射与专家引领,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支撑,立足课堂与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互联网+”时代教师五大能力,分别是学习感知力、技术应用力、资源统整力、诊断评估力和学习发展力。
1.学習感知力:解决教师想不想学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敏锐感知时代的变化、育人标准变化和课标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主动学习,更新观念,提升“互联网+”时代育人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走进学生(互联网的原住民),主动感知“互联网+”时代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积极变化,趋利避害,努力让学习更高效地发生。通过学习感知力的提升,积极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引领教师发展从传统的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创新。
2.技术应用力:解决应用会不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多样化教学实践的需求,学校聚焦云课堂,重点引进、推广了包括云问卷、云教研、云教学、云评价、云直播、云阅卷、云发布、云课程等八朵教育云及其相应的App应用。学校还搭建星洋云课堂,为“互联网+”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师生需求,提供了个性化的云超市。学校开设Moodle在线培训课程,积极引进如仿真实验室等学科类云资源,推进云平台应用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有效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技术与资源门槛,提升了教育、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水平与绩效。通过系统化的引进和搭建优质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平台与资源,立足应用与创新驱动,学校逐步达成了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流程再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师专业的发展样态,有力支撑了教师面向未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资源统整力:解决课堂好不好的问题。为全方位引导好基于星洋“云课堂”的教学创新实践,学校在苏州市和园区智慧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和《21世纪学习者技能》,修订完善了《星洋学校ICT与课程整合/融合课堂评价量表》。学校不仅关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也关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不仅用于课后评价,更重要的是前置性指导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学校着力把握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发力点和增长点,不断优化星洋云课堂的组合形态,打造具有学段、学科和教师特色的个性化云课堂,推广普及如“移动教学”“翻转教学”“易加互动教学”“双板互动教学”“Moodel互动教学”“概念图支架教学”等创新实践。以教法创新,带动学法优化,从而让“云课堂”落地生根。同时学校积极承办市、区“融合创新·高效课堂”“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等系列主题的智慧课堂展示交流、观摩研讨与培训论坛活动,树立典型,分享智慧,全面提升教师面向未来的能力。2017年开设区级以上“云课堂”公开课就高达202节,以“移动·交互·合作·翻转·创客”为特征的星洋“云课堂”实践日益深入。
4.诊断评估力:解决教学准不准的问题。学校依托STARC 3.0未来教室双板教学和园区易加课堂教学在线诊断系统,及时掌握学情,立足数据驱动,引导教师动态调整,精准指导,有效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过程性行为评价进行分类赋分,日积月累,可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统一,同时还可以即时分享给家长,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并与老师互动。通过常态化云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和课堂满意度的全样本大数据,动态做好教学管理和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提炼与精准改良。引入云阅卷系统,优化测试答题信息的自动化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形成智能化网络错题本、达成习题的AI推送,把教师从烦琐的数据采集和忙碌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过重的作业与考试负担中重解放出来。立足基于大数据的实证研究,让教与学更精准,更高效,更智能。
5.学习发展力:解决学习易不易的问题。面对多校区、大体量的师资发展,单一的线下教研模式已难以为继,实时向线上延伸,向云端拓展,走线上、线下融合教研之路已势在必行。学习力就是发展力,学校全面引进云笔记平台及其企业群组,有效达成了教师听课、备课、评课、教研、办公协同及知识共建与分享的全流程云端一体化,显著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引入了云阅读平台,经典图书、专业期刊、美文分享、群组共读一应俱全,有效延展了教师专业研习的时间。此外,学校还依托微信直播、互动教学、星洋Moodle等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联合教研、异地教研,打破时空壁垒,有效拓展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学习研培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力助推了教师面向未来的快速成长。
得益于顶层设计和“互联网+”教育的动力支撑,星洋师资队伍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2017年4月星洋学校“‘互联网+背景下‘云课堂整体架构的创新实践研究”项目,入选园区智慧教育内涵建设专项,同年11月被中央电教馆正式立项,并顺利开题。2018年5月通过层层考核,入选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同年6月又成功获评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这些项目与课题必将凝聚更多的专家智慧和平台资源,进一步为星洋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动能。
ICT并非真正的魔法师,真正的魔法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技术永远不会替代教师,但是会技术的老师将替代不会技术的老师。学校不要仅仅关注ICT的技术与资源,更要关注基于ICT的教师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智慧不仅在于创新,也离不开传承,教育虽然需要变革,随着技术发展,变革本身也在不断迭代。而在经历变革之后那些能够保持不变的东西,才是最为珍贵需要重视的部分,如:“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师为范”就应该是我们教育人永恒的坚守。
陶行知在《教师自主进修》中说过:“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会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长青不老之保证。”因此,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面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責任编辑:赵赟
School-Based Innov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ynamic
in the Internet+ Background
Ye Pengso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yang School, Suzhou 215028,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backgrou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confronted with various challenges. Thus schools should realize the power of Internet+ education to innovat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promote the dynamic innov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ur school was founded in the age of Internet+, and to develop teaching staff and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we have stricken out a new path for teach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clu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roject guidance and planning in advance, environment creation of platform building and optimizing props,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of focusing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competence.
Key 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ynamic innovation; intelligen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