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韶
摘 要: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初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采用多元化手段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提高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师资团队建设、创建良好校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联合社会力量四个方面,对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初中生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约为15%。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显示,中学生具有心理疾病者的比例约为10~20%,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具有不同的集中反应。初中生进入学校后会发现中学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陌生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以及学习负担的加重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不适感。德育作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途径,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通过专门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义务教育教学领域尤为关注的课题。
一、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艰巨任务,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挥着关键作用。初中德育效果与师资团队实力具有直接关系。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健全学生心理品格,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出责任意识强、专业素养高、思想行为端正的教师队伍,提高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方面,在班主任培养方面,由于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学校和相关部门需要承担起师资培训责任,通过专题讲座、暑期培训、平台在线教学等多元化方式,增进班主任对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认知和了解,使班主任熟练运用相关教学方法,包括情景创设、换位思考等方式,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教学辅导,提高初中德育教学成效,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教学氛围,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学生转变消极观念,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师培养方面,需要注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各个学科中包含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科特点,融合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个人文化知识水平与思想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语文课程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德育中的“感恩”模块展开课堂教学,布置“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力所能及事情”的课下作业,如可帮助母亲洗碗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味心怀感恩意识,学会关心家人、朋友。
二、构筑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反映了学校主体文化精神,为了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加速融合,提升德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教育的成效,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学校可利用图书馆、报栏、橱窗、雕塑等场所,进行德育和心理教育宣传,借助标语、板报、讲座、电视、广播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认知世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业人员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疏解不良心理情绪。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日渐成熟的青春期,面临着中考升学压力和外界环境存在的各种诱惑,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此阶段必须充分发挥专业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德育和心理辅导方面的协同作用,通过定期心理测试、咨询、热线电话、交流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日常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等方面遇见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自信。
另外,还可通过积极开展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和班级需要在每学期将德育和心理教学实践纳入工作计划中,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发挥特长,展示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学校可以开办新生军训、体育友谊赛、敬老院服务、参观科技馆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对个人未来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学生的行为习惯、个体性格、品德修养均与家庭影响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家长自身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亲情感化等方式的熏陶和激励,发挥影响学生个体行为品德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效果,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电话和微信互访等形式,指导初中学生家长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展开家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密切注意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包括学生在校和在家表现、最近遇见的困难等,促使家长在掌握学生基本动态的前提条件下,有针对性地与學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对于学生出现异常心理行为,家长必须及时干预,防止学生采取过激行为,保证学生安全。
四、联合社会教育力量
初中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的三观,在青春期成长阶段极易受到外界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因素的影响,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法规,社会具有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的重要义务,因此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相关群体必须充分运用村委会、社区、工委、网络平台,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展开社会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设立不良网络平台举报热线,将一些传播色情、凶杀、血腥场景的直播平台和视频播放平台问题反馈至工信部和教育部,由社会群体共同监督网络环境,严厉打击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杜绝社会网络信息、娱乐场所对初中生造成生理和心理危害。同时,还可组织初中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敬老院实践服务、十字路口交通指挥等社会十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素质,树立健康的三观。
五、总结
立足学生角度,强化初中师资团队建设,创设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重视联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高效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可造之才。
参考文献:
[1]王建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92.
[2]史恒瑞. 浅析初中德育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2):52.
[3]吴丹.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析[J].考试周刊,2017(65):189.
[4]袁书宏.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207.
[5]王丽芬.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