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瑾
如何借大数据之力呢?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包括预测性新闻蹭热点、深度化报道全整合、优质化内容一手抓、编辑工作多创新、受众喜好度精把控、信源内容准核实、移动端覆盖快传播。
预测性新闻是通过对历史及现状分析,对未来事件的发展进行预测的新闻。这种类型的新闻往往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对新闻媒体来说极为重要。
如何通过大数据的手抓住这类新闻呢?借助大数据监测的新闻信息,比如当前网络热点、各大网站转载量最高新闻、政府机构动态等等,为编辑记者提供“线索”。当大数据将所有历史数据与当时新闻事件都连接在一起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数据的比较与综合。如果同一事件数据发生相似的异同点情况,可以做相关对比延展性报道。也就是说,拥有了大数据的帮助后,媒体就可以更好地开展预测性新闻的策划报道,编辑记者也可以更好更及时地确定稿件内容,为受众提供更精准、可靠的预测性新闻。
深度报道是媒体反映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挖掘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将新闻事件全景呈现在受众面前,从而揭示其现实意义。而目前的深度报道主要依赖于采编人员的主观判断、观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多么优秀的记者,对于事件的分析观察都会受限于个人的想法与立场,只能说是相对深入的报道,未必是全面的、客观的、充分的。
而通过大数据可以主动发现新闻线索,监测其他媒体发稿情况,实时更新数据;同时更直接、准确地反映全局性或深层次的状况,在这些数据的整合基础上进行分析报道的深度剖析,可以实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各大媒体之“大成”。
作为媒体,要想提高自身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优质内容必不可少。除了自身内容采编外,更要把各家媒体的优质化内容集纳到自身平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抓住受众。
借助大数据实时监测、发现各大主要媒体首页、重要区域的报道情况,并监测各网站转载率最高的新闻报道,以及政府机构发布的快讯、动态,真正做到全网热点一手抓,才能将受众吸引来、留得住。
如今的媒体,依然是总编辑以及编辑们的时代,但更是一个需要编辑们不断创新的时代。因为现在对媒体的要求早已不仅仅是内容丰富,而是要丰富且好而精的内容。在大量信息充斥的今天,媒体的编辑要具备的是对内容和信息的筛选和可信、高效的内容二次制作能力。
将好内容挑选出来,再进行二次创作,只靠编辑一人之力是很难实现的,此时大数据就可派上用场。通过大数据可以直观显示宏观政策、行业信息、竞争对手网站排名及各频道流量情况等,帮助编辑进行信息整合,省时省力。
如今,传统媒体首发信息源已无法保障。比如发生突发事件时,很多网络媒体、自媒体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消息。所以,借助大数据的快速检索,可以直观反映全网热点与重点,弥补了传统媒体宏观维度的缺失。可以说,在信息源去中心化的今天,大数据提供给总编辑和记者的宏观内容把控,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帮助。
受众可谓媒体的衣食父母,关注受众的喜好度、重视普通民众的视角是媒体永远要遵循的生存法则。这就意味着“让普通人来评说新闻”这样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多,社交媒体叙事趋势愈发明显,新闻传播也会更注重跟观众的互动交流,新闻机构更加需要大数据对民众喜好度进行把控。
比如对网络媒体来说,可以通过大数据监测用户访问入口、访问路径、新老用户比例、用户访问来源、跳出率、流量转化率、访问深度、来访时间、停留时间等等。了解了这些,就可以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精确分析,从而有的放矢。
随着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来临,目击者报道以及用户生产的内容不断增多,新闻机构将会更多地采纳社交媒体上的信源消息。因为相比于消息的质量,消息的及时性也同等重要,网络上及时发布的图片将对读者有莫大的吸引力。
新闻的来源越来越广泛,让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也更加重要。媒体亟待提高信源核实技能,此时大数据就可派上用场。丰富的数据源采集,实时的一手信源分析都至关重要,如果仅靠人工核实,费力费时,有了大数据,媒体可以节省更多具有调查与核实信源技能的人力物力财力。
新媒体迅猛发展,受众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人趋向于碎片化、标题化的浏览新闻,这就意味着,手机阅读将更加普遍,其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通过手机,人们不仅能获取以前从报纸上才能获取的新闻信息,而且更加快捷、高效,更符合快节奏的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
如何让自家媒体的手机平台更吸引人眼球,大数据就可派上用场。通过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其他媒体平台开源的移动APP,监测其用户访问量,以及业内排名网站的权值,从而分析整合优劣势,抢占移动用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