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多种问题 提升读“画”能力
——特级教师刘宁《子恺漫画》教学赏析

2018-02-22 17:32王文斌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蒲扇赏析漫画

王文斌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漫画,作为一种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如何来指导学生读图,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江苏省特级教师刘宁老师在课外阅读推介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她聚焦学生阅读漫画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以连续性、拓展性、探究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帮助他们建立阅读的策略,形成多种阅读方法,启发他们由浅入深、由远至近地感受中国传统漫画文化——《子恺漫画》的魅力。

一、连续性问题:引发动态式阅读

动态式阅读,是指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等,能将静止的画面“读”成一部动感十足、具有情节性的电影,形成一种阅读的立体感和节奏感。《子恺漫画》中的单幅作品,以静态的细节、精致的瞬间展示了孩子趣味横生的生活情态。教师围绕一幅静止的画面内容,把一个个互有关联的问题连续抛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还会激发学生对画面不停地“续想”,促使他们迅速地对漫画人物进行深入交流,进而读出漫画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形神俱佳的漫画人物形象。

片断一

师:(出示漫画《蒲扇脚踏车》)这个小孩将两把蒲扇做成了脚踏车,他怎么骑呢?

生:他坐在蒲扇柄上,两脚来回移动,就是在骑车。

师:如果要骑快一点,他怎么骑?

生:他手提蒲扇,两脚快速移动。

师:如果要骑慢一点,他又怎么骑?

生:他的两脚慢慢地移动。

师:如果前面遇到坑,他怎么骑?

生:他骑着蒲扇跳过去。

生:他也可能会骑着蒲扇绕过去。

赏析:本幅漫画作品只描绘了孩子骑蒲扇的一个动作,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遐想的空间。本片断中,教师依据单一的画面内容,设计了与小孩骑蒲扇相关的四个连续性问题,创设了快进、慢进和过坑等滚动场景,促使学生逐一思考,逐个“续想”,快速地去感悟画面的活泼和生动,不断地去充实、续接画面的内容和情节。学生阅读静态的漫画,如同在观赏一部滑稽的木偶剧。这样的动态式阅读,让学生在“续想”中逐步塑造出人物天真、可爱的形象,使得单调的漫画有了情节感。

二、拓展性问题:开展体验式阅读

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视野的融合”。体验式阅读,就是要学生在阅读时,将画面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进而发生有效的互动与融合,双方之间能产生真正的理解与交流。《子恺漫画》是童趣作品,较多地表现了作者自己的童年乐趣。倘若阅读停留在欣赏“这一个”孩子的童真稚趣,那阅读就变得狭隘了。所以,运用拓展性的问题,就能立即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点燃他们积淀已久的情感火花,迅速引领他们对照画面内容,“回想”自己的生活阅历,将漫画人物与自身进行性格、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形象比照,从中汲取漫画人物的“正能量”,反思自己的行为。

片断二

师:(出示漫画《取苹果》)你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生:小孩很聪明,将抽屉当楼梯,爬上桌去取苹果。

师: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小绝招”?

生:我的睡床比较高,我就拿一条绳打个结,拉着绳子爬上床睡觉。

生:妈妈将好吃的零食藏在上面的柜子里,我就把板凳一张张叠起来,爬上去拿。

师:你们想的办法倒是很巧妙,可是要注意些什么?

生:漫画中的小孩爬得不高,而我爬得比较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师:是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的“小绝招”最好能保证我们平平安安。

赏析:阅读漫画,应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及学生的生命与灵魂。本教学片断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关注画面本身所呈现的童趣外,还通过“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小绝招’?”这样延展性的问题,将画面所折射的稚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链接起来,再现了学生的生活乐趣。如拉绳上床、叠板凳拿零食等事例,与漫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将漫画人物的聪明、机敏与自己的“才智过人”,以及漫画人物的安全做法与自己的危险行为之间分别有了鲜明的对应和对比,使得原本陈旧的漫画与学生有了亲近感。

三、探究性问题:激活创造式阅读

有专家言:“在创造式阅读中,读者以自我为中心,不惜曲解作者的原意,夺作者之酒杯,释自己之胸怀。”《子恺漫画》洗练简洁,有些作品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给读者创造了驰骋想象的天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时若能抓住省略处,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就能依据画面的信息,在随心所欲的思考中充分“异想天开”。而对漫画展开多元解读,对漫画人物发出各种声音,这就会让漫画人物从停滞走向鲜活,从干瘪走向丰满,从单调走向多彩。

片断三

师:(出示漫画《不要脸》)这幅图里的人物都没有脸,他们在交流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后,教师让学生给漫画配音。)

(第一组配音)

生:这是什么呀?

生:这是我们喜欢的大闸蟹啊!

生:不可能吧!这是——

(第二组配音)

生:我要洗洗脸。

生:我先洗脸!

生:不要抢,大的要让小的!

赏析:本幅作品,以写意的技法勾勒了一群孩子围观一个水盆的景象。画面上,孩子的面部表情呈现一片空白,可以任凭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本片断中,教师凭借画面空白,提出了探究性问题:“这幅图里的人物都没有脸,他们在交流些什么呢?”教师创设了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补想”出了人物的多种表情和声音。如第一组的配音,是与孩子的“吃蟹”经历有关;第二组的配音,宣扬了一种谦让的美德。由此,漫画人物的多重身份、多类兴趣、多种思想等,尽情地、多样地展示了出来。学生的“补想”,丰富了漫画的画面感。

四、假设性问题:建立互补式阅读

时下,图文结合的阅读、写作教学很活跃。互补式阅读,强调的是在阅读画面的过程中,逐渐由图入文,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动机,开启他们言语表达的智慧,提升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子恺漫画》,画与题相映成趣,一部分题目浅近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其中反映孩子生活的作品,题目多种多样,或以事为名,或以孩子的话语、想法为名。教师不妨提出假设性问题,让学生充当漫画的作者,依据画面的内容和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进行拟题训练,这就能让他们在“假想”中谋划出漫画人物的各种形象,借题实现自己的心愿,从而积极改变自身的言语态度和言语方式。

片断四

师:(出示两幅无题漫画)如果你是丰子恺,第二幅漫画,你会题什么名字?

(生逐一题字)

生:孩子,你慢点跑啊!

生:你这可恶的影子,别跑!

生:奶奶去哪儿?

生:奶奶,快点,我们去玩吧!

生:帮奶奶买东西。

生:奶奶,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赏析:题目是漫画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就能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品位和文化素养。在本教学片断中,教师以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给漫画题字,看似简单,却多方面展现了他们的阅读视野,多角度表达了他们的心里渴求。如:《奶奶去哪儿?》是模仿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名字,真诚地流露了学生对奶奶的依恋和关心;《奶奶,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引用了一位教师经典的离职理由,由衷地抒发了学生放眼世界、热爱人生、探索未知的情怀。这样,漫画的时代感、现实感就更强烈了。

成尚荣先生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这样,中国学生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又跟上世界前行的步伐。”像《子恺漫画》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还有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只有巧妙地设计问题,带领学生积极地观察与想象、审视与观照、探究与创作,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蒲扇赏析漫画
香蒲扇底故乡风
蒲扇摇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物微情浓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