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展中渗透 在渗透中加深理解
——《渔夫的故事》教学

2018-02-22 17:32陈成龙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渔夫魔鬼瓶子

陈成龙(特级教师)

《渔夫的故事》(人教版四下第八单元第32课)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有一次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一只带有所罗门王封印的瓶子,好奇心驱使他打开瓶子,里面被所罗门王封印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渔夫,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印在瓶子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比较流行的理解是: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根据这种理解,许多教师从理解魔鬼和渔夫性格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渔夫救了魔鬼,可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目的使学生明白: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杀人是魔鬼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2.面对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引导学生从渔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怕魔鬼以及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只有用智慧,才能战胜魔鬼。)

但是在我看来,对文本的这种理解是肤浅的。这篇文章固然有揭露魔鬼的凶残,告诉人们“面对凶恶的敌人必须智取”的道理,但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不在这里,它更想表达的是:对魔鬼我们不能放纵它。如果我们放纵魔鬼,让魔鬼从魔瓶里出来,它就会肆虐逞凶。由于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差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的导向自然也就不同。我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引导学生揣摩渔夫扔魔瓶于大海时的心理

师:如果在文章最后一段“‘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渔夫一边把胆瓶挪近岸边,一边()说,‘我要把你投到海里,这一回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中“一边()说”的“说”字前面加上描写心情或心理活动的词语,你认为应该加什么呢?并要求学生把所加的词语和原文的最后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看哪一个同学加的词语最恰当。

这时,学生联系课文,揣摩渔夫在说这句话时的感情 ,在“一边()说”中的括号内填上“愤怒”“愤慨”之类的词语,并通过朗读对险遭吞噬、大彻大悟的渔夫的愤怒之情有了一定的理解。

二、师概述文章开头和结尾时渔夫的表现,形成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渔夫情感的变化

师:从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嫉恶如仇、大智大勇的英雄。但文章告诉我们,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每天只撒四次网,不忍心多伤害鱼类。

师: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渔夫,有一天捞上来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古代国王所罗门的印。渔夫很好奇,于是就把瓶子打开了。没想到从瓶子里钻出来的是魔鬼。他一钻出瓶子,听说能降服魔鬼的所罗门已经死了,就凶相毕露要把渔夫吃了。渔夫一下子被吓懵了。他与魔鬼有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渔夫的情感经历了一番复杂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选择四段渔夫的话,请你在这四处填上适当的表示心情或表情的词语。

△“我犯了什么罪?”渔夫()问道,“我把你从海里捞上来,又把你从胆瓶中放出来,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要杀我?”

△渔夫()叫道:“好倒霉啊,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

△()“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仇报’!”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于是()对魔鬼说:“你决心要杀我吗?”

学生在填写这四个括号时可以讨论,可以有多种答案。学生在四个括号内填写的词语大致分别为:①疑惑不解;②委屈、痛苦;③愤愤不平;④愤怒。然后要求学生把填写的表示心情或表情的词语和原文的四段话连起来读一读。为了使学生读得更投入,让一位同学戴上魔鬼面具扮魔鬼,另一位同学抱一个魔瓶扮渔夫,朗读课文的这四段话。力求把渔夫从刚遇到魔鬼时的害怕、委屈、气愤,到后来慢慢冷静,最后机智地用计谋战胜魔鬼的情感变化体现出来。

三、设疑蓄势,拓展促思,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

师:我想问刚才扮演魔鬼的同学,你见过魔鬼吗?有的同学可能在电视上见过魔鬼,但有谁见过这种“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的魔鬼?

生:没有见过。

师:是呀,你们见到的是阳光灿烂、鲜花盛开、欢歌笑语、其乐融融的景象,怎么会有魔鬼呢?那么书上为什么说有魔鬼呢?(这一问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理解民间故事具有虚构的特点;二是为后面的内容拓展蓄势。)

“生活中到底有没有魔鬼呢?”在学生还在沉思的时候,师出示:①恐怖分子制造爆炸事件后的血腥场面;②少年吸毒后身体、神态异常的画面。师问:画面上的房屋为什么被炸毁了?人为什么流血?车为什么在燃烧?在学生沉思片刻后,师再问:“有没有魔鬼?”这时有一部分学生悟出来了,说:“有魔鬼。”师继续追问:“起先说没有魔鬼,现在为什么又说有魔鬼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坏人就是魔鬼。”“坏思想就是魔鬼。”

师:现实生活中那种“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的魔鬼是没有的,有的是什么样的魔鬼呢?是外形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但心灵已经变坏的人。例如刚才图片中的那些恐怖戕害、持刀抢劫、火烧汽车、危害社会的罪犯,他们就是魔鬼。面对他们,我们就要像渔夫一样,冷静下来,勇敢、沉着、机智地与他们斗争。

师:还有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魔鬼,例如腐朽堕落的思想,这也是魔鬼。刚才画面中的吸毒者,他起先是寻求刺激,吸了第一口,于是魔瓶的口被打开,毒瘾这个魔鬼就从魔瓶里钻了出来,吞噬了这个吸毒者。(向学生介绍雷楚年的事例)雷楚年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救了7个同学,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但他在荣誉面前迷失了方向。他先是逃课、泡吧,后来又开始了诈骗,最后,他就被贪欲的魔鬼吞噬了。所以我们绝不能让坏思想这个魔鬼跑出来,而要把它装进魔瓶里,把瓶口封好,把它扔进大海里,让它永远不能跑出来危害我们。《渔夫的故事》是外国的民间故事,其实说的是社会的事,是我们身边的事。

四、借渔夫之口告诉世人自律惩恶、智胜魔鬼的道理

文章的结尾,渔夫说“我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除了把魔鬼对待渔夫的事告诉世人,渔夫还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世人什么道理?根据回答与交流,学生总结出三点:①决不姑息腐朽丑恶的东西,一旦放纵它,它就会跑出来害人;②人一定要自律,不能放纵自己,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带来灾祸;③要用智慧战胜魔鬼,不要被魔鬼的谎言欺骗。

师:懂得这些道理很重要,不然后面的人捞到魔瓶会像渔夫一样贪小便宜,想这个黄铜胆的瓶子可以卖10个金币,加之好奇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再次打开魔瓶,魔鬼就会再次钻出来危害社会,残害善良的人。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把魔瓶打开了。我们还要知道,世界上有魔鬼,而且魔鬼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我们放纵坏人,放纵自己,今天你是好人,是英雄,明天你可能就是魔鬼,所以我们要律己、律人。

这节课的最后两个环节,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有很浓的情感渗透,人文性很强。这种拓展是必要的,因为两个环节所揭示的内容都是文本中所蕴含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世界上有魔鬼”“我们身上也有魔鬼”“不能放纵魔鬼”,才算真正理解了文本。可见,这种拓展与渗透跟理解文本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拓展时就应该拓展,该渗透时就应该渗透,在拓展中渗透,在渗透中加深理解。

猜你喜欢
渔夫魔鬼瓶子
瓶子赛跑
魔鬼也温柔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瓶子赛跑
渔夫和小猫
魔鬼鱼,翻啊翻
渔夫之利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