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和鱼
——高中文言文高效教学之语法教学

2018-02-22 15:27海南省澄迈县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李红卫
新教育 2018年28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现代汉语

□ 海南省澄迈县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 李红卫

语法作为语言的结构规律,客观存在于语言现象中,今古中外语言概莫能外。弄清语法规则,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样绕不开语法这道门槛。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长期作用下,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思想,使语法教学在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受到忽视甚至无视。高考题不直接考语法,被衍变为高考不考语法,进而导致“语法不用教”“越教越糊涂”等错误认识。教师对语法的淡化,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法的轻视甚至抛弃。殊不知,语法规律贯穿在文言文的各类知识中,客观存在于文言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语法知识是造成知识记忆效率低、文言语感差、翻译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不能过“读懂”这一关,学生阅读鉴赏文言作品时,只能望洋兴叹。

一、语法教学的意义

1.简化记忆负担,提高知识识记效率。

(1)实词:弄清特征,以简驭繁。古代汉语中多数常用实词与现当代汉语词汇最明显的差别之一在于单、双音节的差异,除了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等一些专有名词外,绝大多数文言实词以单音词形式呈现,而在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形式呈现。例:“信”古今皆有的意义:①诚信;②信任;③信物;④信息;⑤书信。表示以上意义,现在汉语词汇只是在“信”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音节而已。

绝大部分实词的个别用法现在少用或不用了,其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转化,还是以“信”字为例,信:①确实;②同“伸”。这两个意义在古文中常用,在白话中少用或不用了。常用实词的多个义项,正如上例,今古皆用的,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联想得到,古有今无的义项,仅占该词常用义项的一小部分。学生明白了实词在古今语法层面的区别,就会大大减轻记忆负担,把重点放在识记古有今无的义项上,在实词知识记忆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2)虚词:弄清原理,灵活记忆。古汉语词汇由“实词”和“虚词”组成,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较高,不仅在结构上、语气上不可或缺,而且大部分有具体意义。

文言虚词尤其是18个文言虚词其意义、用法关联在一起,在判断其用法、确定其意义的过程中,必然涉及语法知识的运用。分析文言虚词,往往从语意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理解把握,下面以“其”为例来说明。

①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周见孟子》)

这三个句子中加点的“其”均处在主谓之间,处在状语位置,据此可以推断其副词的性质,根据语境,其意思依次可以解释为“还是”“一定要”“大概”。从语法角度入手,学生很容易记住知识特征,阅读时又能准确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2.提高推断能力,强化知识运用能力。不管是阅读文言文,还是做高考题,高中生掌握的文言知识,从识记层面看都是有限的。有人说,读文言,做文言试题,有几分靠知识,还有几分靠 “猜”,这里所说的“猜”,就是指推断。合理推断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合理推断要依靠知识积淀、语境和语法。其中语法知识在合理推断中功不可没,文言散文、传记受诗词曲赋这些韵文的影响,有不少对称句式。这一特点在被称为“文言活化石”的成语中大量存在,如:“文过饰非”,“文”与“饰”这种位置的词语可以从近义或反义的角度互训,在这里“文”与“饰”均为掩饰之意。例如:(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崤之战》)(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4)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兵法》)例(1)中的“择”解释为选拔,(2)中的 “取”解释为攻取,(3)中的“竭”为用尽,它们为近义关系,例(4)中的“周”“隙”可分别解释为周密/粗疏,为反义关系。

3.提高应试水平,增强断句翻译得分能力。

(1)文言文断句通常从语感、语标、语法入手。语感是以文言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充足积累为依托的。同时,文言文中还有经常出现的一些标志词语,例如“也”“哉”“夫”“嗟夫”等一些语气词,“是故”“然则”等一些关联词,这些标志性词语可以帮助断句。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文言文断句重点考查的断句依据主要是语法标准。古文中的句子以短句为主,主干成分外,附加成分极少。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在这点上古今汉语语法并无二致。例如:“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015全国卷一),这句断句可以借助的语标不明显,须从语法入手,明确句子中出现的“贡”“过”“谓”“奏贬”等动词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之后就很容易断句了。

(2)文言文翻译六法:留、删、补、换、调、增。“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如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要保留不变。“删”:就是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常式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增”:就是把单音节词语变为双音节词语。例如: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译为:“(桃源中人)一见到打鱼人,就大为惊奇,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桃源中人)(他)是为“补”,“见到”“渔人”“惊奇”“询问”是对“见”“渔”“惊”“问”所做的“增”的处理;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是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这是文言翻译的“调”。

总之,“留、删、补、换、调、增”对应着文言知识的语法属性,扎实的语法知识是准确完成直译任务的重要依托。

二、加强语法教学的举措

1.今古对照,提高效率。古今汉语构词特点有很大不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以专有名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居多。从句法看,古今汉语变化不大,诸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章中属于少数句式。教师从古今对照角度讲清文言语法的基本原理,学生就容易突破学习难点。

(1)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离开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功能。例如:“目”本意是眼睛,是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这一句中,“范增(主)+数(状)+目(谓)+项王(宾)”,我们会发现“目”处在谓语位置上,可是名词不能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标准,“目”的词性应该变为动词,译为“用眼睛看”。

(2)省略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省略主要是主语省略,而且有明确的限制,否则被视为语病。而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比较常见,尤其是主语省略。例如:(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针对古文的这种语法特征,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补缺意识,意识有了,阅读理解翻译的障碍就小了。

(3)倒装句。文言文中倒装句有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形式。教师先把现代汉语常式句和倒装句的基本原理讲清楚,再讲古文中的倒装句,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例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这一句中,“众”是形容词,“众多”的意思,“人马众”形成主谓结构,“甚”程度副词修饰“众”,“烧溺死”修饰主语,充当定语,而现在定语位置放在了主语后,以现代汉语中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结构分析,那么“烧溺死”应该放在主语前。

2.专题讲座,系统构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系统地给学生讲授文言文语法知识,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有序地去学习文言文。教师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有计划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上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如果语法教学碎片化、随意化,学生就难以系统扎实地掌握语法知识。

3.学用结合,知行并进。由于中学语文教学长期淡化语法教学,目前的高中新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他们不能确定词性,分不清句子成分,不懂语序规律,对“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很有必要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讲清语法原理后,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运用练习,唯有学用结合、知行并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促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例如教师讲清宾语前置的原理和特征后,可以选一篇或数篇文言短文,让学生找出所有的宾语前置句并进行校对。如果这种识别练习开展得及时和充分,各类文言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能力就会快速提高。

总之,从知识角度来说语法是鱼,从方法技巧角度来说语法是渔,重视文言文语法教学才能鱼渔兼得。我们要不断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才能更好地达成文言文各项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