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邱天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全面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海南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是站在重大国家战略机遇风口潮头的历史重托和责任担当。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1)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全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86所,在校生12.3万人,中职学校专任教师5257人,校舍建筑面积228万㎡,生均实训设备总值5475元。近4年来全省中职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7万人,就业率连续10年高达95%以上。
(2)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改革教育教学,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建设13所国家示范校。完善师生技能大赛制度,增强教师学生职业技能,连续4年在全国技能大赛获19个一等奖,83个二等奖,成绩居全国中上游。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初显。
(1)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顺利推进。试点中高职“3+2”连读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改革项目,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
(2)中职办学形式进一步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举办了“建筑类专业实验班”“扶贫巾帼励志班”及企业冠名班;传承海南民族文化特色,开设了“黎族织锦技艺”“黎族剪纸技艺”等专业。
3.人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1)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扩大服务面向,紧贴海南产业发展,覆盖“十二大”产业,建设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专业体系。完成5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高了全省劳动力学历水平和技能素质。
(2)扶贫能力增强。探索职业教育扶贫新路子,通过技能扶贫、智力扶贫,提高了村民技能水平、精神面貌。印发了《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发挥职教强大功能,推动建档立卡户子女增强致富能力实现脱贫。
1.学校(专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专业建设不够完善。2016年,全省人口总计917万,共有中职学校86所,参照江苏省的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标准 (原则上每30万人设置1所中职学校),全省仅需设置31所学校。即使根据省情、因地制宜,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每20万人设置1所中职学校,全省也仅需设置46所学校。因此,全省现有中职学校总数量严重超标,需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全省中职教育开设了旅游服务类等18大类124个专业,打造了旅游酒店、烹饪和护理等品牌特色专业。18个大的专业类别中,信息技术类、旅游服务类和医药卫生类是开设学校和专业最多的3类,轻纺食品类、石油化工类和司法服务类是开设学校和专业最少的3类。从各学校开设专业的情况看,专业发展极不均衡,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和高星级饭店服务与管理是开设学校最多的3个专业。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而全省中职学校与市场对接时,受到的制约比较多,在专业开设方面,跟风效应明显,重复建设严重,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开设新专业,优化调整已开设的专业。如有些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严重缺乏,存在“一张桌子一铺床开一个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一个炒锅一把菜刀开一个烹饪专业”“一辆破车就开一个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情况。
2.毕业生继续教育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人才竞争的激烈化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不愿意直接就业,从而产生了升入高职院校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目前,全省中职毕业生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历的仅为8%左右,毕业生直接升高职和应用性本科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继续教育途径的选择还不够多,既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也严重削弱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3.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全省中职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和地区重点建设的能力不足。中职学校开展国际合作的意愿不强,“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不大,国际合作还仅是个别现象。除学校本身参与国际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一原因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一方面缺乏引导,政府也没有出台关于中职教育进行国际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国际合作项目规划、示范引导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部分中职学校教师编制不足,师资结构不均衡,部分专业教师紧缺,影响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016年秋季,省教育厅直属11所中职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830人,按照中职学校生师比12:1的编制标准,应配备编制2569个,但2007年省编办对我厅直属中职学校下达的人员编制总数1836个,达缺口733个。
(2)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化成长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教师队伍呈现 “三少”特点:“双师型”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高职称教师少。全省中职专任教师5257人,“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40%;硕士及以上高学历教师比例比较小,只有3%,另外还有19%的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下。从职称结构上来看,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0%,而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18%。
5.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至今仍然是“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层皮”“政企校三分离”,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主体双方参与积极性不高,机制体制障碍突出。究其原因:一是机制体制不健全,二是企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三是学校对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足,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
6.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中职教育认可度、满意度、美誉度不高,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归根到底是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全省中职学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指标评估良好的学校仅3所,达标或基本达标学校26所,未达标学校45所,约占60.8%。未达标学校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方法、手段过于传统,没有建立机制保证合作企业全面参与专业的课程建设及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不足。课程资源建设方面,66所学校不达标,未达标学校约占89.2%,全省课程数字化共享资源匮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薄弱。
1.调整学校(专业)布局,优化整合职教资源。
(1)调整学校布局。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十二大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民办中职检查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民办中职转型为非学历培训机构,三年内争取将民办中职由20多所整合为8所左右。同时对公办学校进行资源整合,争取将全省公办中职学校整合为40所左右;全省中职学校控制在50所以内,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2)成立中职学校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理调整全省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做好全省中职专业规划:一是对各中职学校现有专业实现检查评估工作,实施挂牌制度。根据各专业的师资、实训设备和近3年的招生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别挂红、篮、绿牌。绿牌为重点专业,蓝牌为需要调整优化的专业,红牌为需要取缔的专业。二是对接海南十二大重点发展产业,将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120多个专业优化整合设立十二大类专业群,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特色申报重点专业群,实现错位发展,更好服务全省产业发展。
2.完善中高职立交桥,切实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1)成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省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尤其对影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主要因素(管理体制、学制、升学制度、招生考试制度、课程、学业标准、学籍管理等)进行研究指导。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在中职学校实施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测试结果作为学生中职毕业和升高职本科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测试是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考试,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估功能,客观评估全体被测试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状况。二是评价与引导功能。评价包括对课程管理的评价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引导是指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人才培养目标、规范课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抓好教学、把住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社会和家庭关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三是选拔功能,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加大中职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1)实施“海培”计划,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师资培训,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海培”计划分为两个项目,一是专业教师培训项目,选拔一线专业教师赴海外合作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其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拓宽国际视野。二是管理人员培训项目,选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注重的是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合作意向、就业调整等。
(2)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拓宽办学渠道。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探索。中方学校负责招生,进行出国前培训,包括语言与技能的学前培训,后期到合作的国际院校就读,毕业后考试合格获得双方学校毕业证书。
(3)依托一带一路进行教育输出。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中职学校参与国际合作,引入国外先进职教办学理念和高端培训模式,提升全省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一带一路,将全省优质职教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进行辐射,输出相应教育优质资源,带动东南亚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
4.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1)探索出台《海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政府、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成立海南省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对应海南省十二大重点发展产业设立十二大职教集团。以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优势,促进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密切合作,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的路子,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3)研究制定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开展,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细化企业办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办企业有关规定,扶持“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校企一体化办学。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称评聘机制。
(1)继续实施骨干教师专题研修工作,全面提升其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近600名(180名省级骨干和412名市县级骨干)骨干教师的骨干、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职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提升全省中职教育发展水平。
(2)对应全省12大产业,完善中职专业带头人工作室建设。近三年来省教育厅共评审确定了22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室,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室的成员组成、制度建设和评价机制。要引导相关专业工作室对接全省医疗、会展、物流、油气、医药等重点产业,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工作室学习调研、课题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资源库建设和职教智库的作用。
(3)完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及职称评聘机制。一是推动协调有关部门重新核定中职编制,落实省政府固定编和流动编政策;二是推动改变中职教师职称评定方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出台全省的职教“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可借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认证相关做法),开展正高级评审。三是修订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在创新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学业知识水平测试和专业技术技能考评工作。四是探索设立特岗招聘烹饪、美容美发教师,继续实施特聘教师项目,实行柔性人才引进制度。五是强化激励奖惩政策,对省级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在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对各项赛事获奖教师、学生和学校都要给予重奖和广泛宣传,以激发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
6.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1)组建中职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在教育厅领导下对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专家组织,负责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指导各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协助省教育厅对各地各校教育改革进行视导和督查工作。
(2)建立全省中职毕业生跟踪制度。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岗位适应性学习,以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同时,通过毕业生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反馈指导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招生的合理调控。要求各中职校每年发布该校《教学质量报告》白皮书,定期发布全省中职教育发展白皮书。
结合海南经济新常态和产教融合新要求,未来海南中等职业教育将更加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人才,为加快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