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纬织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处, 湖北 襄阳 441050)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提高,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抑郁情绪已经成为了急需关注的一个问题。据调查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抑郁症出现在流行病范围内多达10次,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成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悲伤、失去兴趣、睡眠和饮食失调、运动迟缓或易怒、无精打采等现象,复发次数在三次及以上者被视为重症抑郁症患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2]抑郁不仅仅是影响情绪,它还会影响感知、思维,以及行为,几乎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抑郁产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多个方面。干预抑郁情绪的方式也很多,包括药物、音乐、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以及改变认知行为等。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取得了一些相对理想的效果,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raining,CBT)经过很多研究实验的数据证明,直到目前都被认为是对抑郁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而随着正念这种方法的引进,辛德尔·西格尔和马克·威廉姆斯等人将正念引入传统的认知疗法中,创立了正念认知疗法(MBCT),主要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教授如何觉察抑郁情绪及与之相关的自动化思维,接受它们,而不是执着于此或立即做出反应。[3]随后正念训练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也开始发展和深入。
正念(Mindfulness)也称为心智觉知、专念,原本的含义是留心、专注、全神贯注,是一种注意力或观察力。它是源自于东方禅修文化的一种冥想方法,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人士引进。[4]禅宗主张在接受逆境和不完美的同时,要活在当下,即把自己的心念放在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就是对当下的行为保持专注而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提高生活中行为的有效性,提高体验生活的质量。[5]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正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总结起来都强调以下几个特征:有意识的觉察、活在当下、不做判断。卡巴金教授认为正念是“一种有目的、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6]
有研究发现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7]正念训练的主要技术有静坐冥想、全身扫描、三分钟呼吸训练、正念式瑜伽等。在心理治疗上,1979年,麻省大学医学中心的Kabat-Zinn创立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8]随后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关于正念训练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9]接受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8]正念-接受-承诺的干预计划(The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 Approach,MAC),正念成绩改善计划 (The Mindful Sport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MSPE)。[10]
研究表明,正念训练的一系列方法,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疾病中,对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1]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和一些躯体疾病患者的情绪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2]同时这些方法也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人群中,如对青少年、自杀史人群、抑郁症患者、大学生、运动员、更年期妇女、癌症患者、老年人等都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来探讨正念训练用于抑郁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MBCT在药物应用障碍和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上有希望,[13]正念水平的改变伴随着冗思的减少,同时在临床症状和自我报告中抑郁症状也随之减少,[14]正念疗法可以降低抑郁症状和自杀观念的联系,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Piet和Hougaard的元分析指出MBCT可以减少抑郁症病人的复发,[15]Segal等人认为MBCT可以帮助个体转变他们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有助于减少抑郁症状的复发,John McQuaid等人的研究发现特定的正念技术可以帮助减少抑郁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增强生活的积极性,减少对抑郁思想的聚焦。[16]正念团体咨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正念水平,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大学生的正念水平与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对于健康人群,正念禅修也能够显著地改善他们的身心症状,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17]
回顾现有的关于正念训练和抑郁情绪相关的研究和分析,综述主要集中在对抑郁症患者和癌症病人这两个群体上,国外研究大多集中于干预防止抑郁复发等问题上。而随着抑郁情绪的普遍化,本文针对正念心理训练对一般群体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综述,以了解正念训练对于改善一般人群的抑郁症状的效果,使人们能够行之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抑郁情绪,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并为今后的正念干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研究期刊均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期刊和PsycARTICLES (PA)、PsycCRITIQUES、Psychology and Behavior Sciences Collection(PBSC),中英文均纳入研究范围。中文期刊搜索关键词为正念和抑郁,英文搜索关键词为Mindfulness和Depression。
纳入文献的标准为针对一般人群的抑郁情绪或抑郁症进行正念疗法的干预实验,一般人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易推广和应用。排除文献的标准为:①没有进行正念训练过程;②没有进行实验;③不是针对抑郁情绪进行干预;④不是单独采用正念方法干预;⑤对象不属一般人群,如精神病性患者、癌症病人、自杀史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群等;⑥没有数据结果;⑦文献重复。最终从182篇(中文90篇、英文92篇)检索文献选出8篇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综述,其中中文5篇、英文3篇。
对所有综述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实验设计、样本量、被试临床状态和评估、正念干预方法和特征、测量方法、实验数据结果和后续追踪调查。偏倚风险分析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包括选择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失访偏倚、报告偏倚和其他来源偏倚,每个项目都用低、高或者不清楚来评价偏倚风险的水平。
8篇文献均是运用正念训练方法对一般人群的抑郁症状进行实验干预,5篇文献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随机设计,3篇是未经控制的实验设计。样本数量从11人到120人不等,4篇文献都有样本丢失,所有被试的临床状态都经过评估筛选。8篇文献中4篇采用了正念认知疗法(MBCT)来进行干预,另外4篇采用MBSR、正念觉知训练、正念减压训练的方法,训练主要内容有认识正念、呼吸冥想、身体扫描、静坐冥想、关注当下、结合实际等。8篇文献中7篇均是团体训练,1篇为团体训练和个人训练相结合。持续时间为4周或8周,周期为每周1次,每次时间从1小时、1.5小时、2小时到2.5小时不等。对训练结果主要通过各种量表测量被试的抑郁水平和正念水平,其中2篇还有被试经过正念训练后的自我报告。训练计划完毕后有两篇文献进行了后续追踪测量。
研究结果的测量在正念水平上采用了MAAS(正念注意觉知量表)、PGWBI(心理幸福感指数)、RRS(冗思反应量表)、CAMM(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FFMQ(五因素正念量表)进行前后测,在抑郁症状上采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BAI(贝克焦虑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BDI(贝克抑郁量表)、MFQ(情绪问卷)进行前后测。
对正念训练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性分析,发现所有研究中被试者经过正念训练后,抑郁水平量表的分数降低,而正念水平量表的分数提高。具体来看,正念认知疗法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心理教育方法的干预效果;正念治疗对抑郁症状的改善及疗效明显优于工娱治疗,对两者疗效的结果进行统计性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所有研究实验组的抑郁干预效果和正念水平的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8周训练的抑郁干预效果和正念水平的提升显著优于4周训练。
8篇文章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正念心理训练对一般人群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显著,与研究中的其他方法相比较而言正念心理训练更加有效。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选择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失访偏倚、报告偏倚和其他来源偏倚。选择偏倚是指是否真正随机分配被试,是否隐藏分配被试。实施偏倚是指被试和实验者是否采用盲法进行实验。测量偏倚是指是否采用盲法进行结果评价。失访偏倚是指是否有不完整的数据结果。报告偏倚是指在报告结果时是否选择性报告,没有报告完整结果。其他来源偏倚包括控制条件、干扰变量的管理、有效数据的收集、适当的数据分析、干预的完整性等。
本文中有5篇文献选择偏倚风险较低,明确提出被试是随机分配的;只有1篇文献实施偏倚风险较低,明确提出是通过盲法开展实验干预的,测量偏倚均没有报告;有4篇文献被试流失,失访偏倚风险较高,报告偏倚风险均较低,其他来源偏倚由于实验存在着样本量小、实验干预环境控制不足、没有进行实验控制等原因,风险都较高。综合偏倚风险分析,在对本文综述结果进行解释时需谨慎。
文章综述了对一般人群进行正念训练来干预抑郁症状的具体实施方案,结果测量方法,干预结果及结果的偏倚风险。8篇文献均是采用正念训练对一般人群进行抑郁症状的干预,测量被试前后的抑郁水平和正念水平或情绪状态,研究结论均表现出正念疗法对抑郁症状干预效果的显著性,经过正念训练后被试的抑郁水平降低,正念水平或情绪水平提高。具体表现上,正念疗法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心理教育疗法和工娱疗法,实验组的抑郁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与之前研究的结论也是相符合的。同时,有研究中被试自我报告享受在团体中进行正念疗法,描述了正念训练是如何提高他们对思想和情感的意识,认为三分钟呼吸训练对他们是有帮助的,而家庭练习和长时间的正式冥想对他们有难度。这些自我报告也为以后进行正念训练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思考。
有研究指出,经过正念训练被试者的自传体记忆特异性显著提高,而过度概括化记忆显著降低。[18]记忆能力的这种改善增强了个体认知的灵活性,成为正念训练能够有效治疗抑郁情绪的内在心理机制。[19]正念训练可以激活负责注意和情绪调控的脑区,[20]同时训练了被试的观察能力,不评价、不逃避个体当下所有的想法和体验,增加了被试面对抑郁情绪的意愿,从而增强了其暴露于抑郁情绪的信心。[21]通过持续的正念训练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提升了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这些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正念训练对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的原因。
然而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实验存在缺乏重复性、样本数量小、实验环境控制不足、实验没有随机化、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被试控制不足、缺乏后续追踪等问题,使得实验偏倚风险较高,对正念训练对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的解释需要谨慎,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研究正念疗法对特定群体患者的治疗,对一般群体的关注不够,或者研究各类有抑郁症史人群在进行正念训练干预后的复发情况,没有关注在治疗阶段正念训练的干预效果。
虽然近年来正念疗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状进行干预具有一定的效果,并受到社会广泛的接纳与重视。但本研究发现,从循证实践(Evidence Based Practice)的角度出发,这一领域内的高质量实证证据并不充分,这与大家的普遍印象并不相符,也远远无法满足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的需要。今后还应该积累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正念疗法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