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博兴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审计处, 湖北 襄阳 441050)
高职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学情是制约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学情研究,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学生学习,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对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评价在引导或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为课堂教学导向性目标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时常常被忽视。[1]本文以某教学班统计实务课程移动在线训练数据和期末教学成绩为依据,对移动在线训练与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目的在于考察教学效果与移动在线训练成绩之间的关系,剖析移动在线训练在评价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以及在线训练在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
从高职学生实际完成学业的情况看,主动独立完成的比例普遍较低,作业雷同现象比较突出。根据郭超来对100名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所作的调查来看,独立完成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至少有20%的学生认为抄袭了别人的作业或参考答案。[2]杨正安、张一清对277名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作业情况的调查显示,有52.6%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不想做”。[3]李列在关于230名高职二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学生课后作业独立完成的比例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大部分作业是独立完成的比例为25.2%,实际批改时发现的抄袭比例接近80%。[4]牛世强对631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独立完成的比例为39%,偶尔抄袭的比例为53%。[5]高林海对350名高职学生学习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49.02%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6]
针对学生课外作业独立完成比例较低的情况,许多学者都从作业内容设计、完成情况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郭超来提出要围绕作业难易适度、作业形式多样、作业数量适度、作业评价灵活等方面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杨正安、张一清认为要改革传统课程作业形式,创设新颖有趣、适合学生的作业,多元化地开展作业评价。李列提出要遵循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原则,不断完善作业层次,丰富作业完成形式。高林海认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要针对学习渠道变化的趋势,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便利性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从不同学者调查分析的情况看,虽然不同类型的课程学生作业独立完成情况有差异,但总体上看,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够理想。追溯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因此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弱化、学习主动性不足。从外部环境看,传统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软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预期下降、学习动力减弱。因此现有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满足教学评价的需要。随着移动技术的日益成熟,将移动在线训练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将会突破传统教学评价的局限,达到传统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利用百一测评平台,通过建立统计原理与实务分章节试题库(有5章的试题库),以某班级全体学生为样本(样本单位数为44),并结合分组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评价了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目的在于考查在线训练在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的作用,为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进度在完成每章(项目)教学任务后,将课外作业生成随机试卷发送到学生手机或邮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手机上完成训练任务。由于试题和选项都具有随机性,加上时间限制(根据题量多少设置),减少了学生仅仅抄袭答案的可能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材或课外资料、网上搜索、互相协作等方式完成训练,但随机和时间限制给仅仅选择符号的“非独立完成”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我们建立了激励机制,允许学生重复练习三次,考核时取得最高成绩,并将每章训练的最高成绩汇总后除以章数进行平均分计算,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后,可及时查阅训练结果,如觉得不理想,可进行重复训练。测试平台在学生训练结束后,对每个学生的测试情况记录了专门的数据,包括考试次数、考试用时、考试成绩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条件。
1.考试次数。考试次数是测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指标。从测试情况看,在发布的五章训练题中,参与测试次数最多达13次,最少0次,平均5.2次,其中出现0次的学生有4人。从与该班所有任课教师座谈的情况看,大家对4个没有参加测试的学生的平时表现看法一致,认为这4名学生存在明显的学生态度不端正问题,主要表现为经常性迟到、学习兴趣缺乏、上课不听讲等。考试次数在10次及以上的学生有5人,从座谈情况看,普遍认为这5名同学学习态度端正,上课比较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点名次数与考试次数的标志变异系数看,点名次数的变异系数为11.21%,远低于考试次数的变异系数64.20%。因此可以认为考试次数比点名次数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
2.考试时间。考试用时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能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在线测试每次考试的设定用时为60分钟。从考试平均用时看,扣除没有参加测试的学生,平均用时最多的是55.37分钟,最少的是1.41分钟,总体平均用时22.71分钟。平均用时少于10分钟的学生有17人,除2人测评成绩分别达到50分、37分外,其它全部低于30分,最低5分。考试用时过低,说明考生猜测成份过多,没有专心于考试过程,对考试只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考试平均用时大于总体平均数且考试次数大于6次的学生,在线测试成绩都保持在60分以上。从变异系数看,考试平均用时的变异系数为58.12%,与考试次数的变异系数基本接近。这说明考试用时在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常用指标,与日常作业检查相比,在线测试成绩由于设置了多种条件,因此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考试平均成绩看,扣除考试次数低于5次的学生,最高成绩为100分,最低成绩为18分,平均成绩为62.20分。测试成绩为18分的学生其考试次数为8次,平均用时1.41分钟,可以认为该成绩基本上是“蒙”出来的,是该生实际学习状况的真实反映。如果再扣除考试平均用时低于10分钟的学生,平均成绩为65.61分,除一个学生为32分外,其它学生的成绩都在43分以上。在线测试成绩为32分的学生,虽然考试次数为6次,但有三章的在线考试没有参加,因此成绩不及格属于正常情况。在扣除考试次数低于6次、考试平均用时低于10分钟的前提下,在线测试成绩与期末客观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5,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点名次数与期末客观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048,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从两个相关系数看,平时点名在约束学生到课率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说明在线测试在提高学生成绩、鼓励学生独立训练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移动在线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基础较弱、自我约束能力低,因此需要在一定约束条件开展学习和训练。移动技术的发展为在线训练提供了保障,通过建立训练试题库和设定训练条件等方式,可以鼓励或约束学生参加训练,通过重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移动在线训练既是一种练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从数据分析结果看,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作业、课堂点名等,移动在线训练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性和教学效果。特别是移动在线训练能够提供学生真实的训练数据,如训练次数、训练时间、训练成绩等要素,从而可以获得清晰准确的评价数据,保证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要重视开展移动在线训练的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发挥移动在线训练在评价和推动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从网络运营平台的选择、课程试题库建设、学生评价制度的制订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平台选择上,要将成熟专业的公司作为选择对象,而不是选择某个公司去重新建设平台。在试题库建设方面,要尽量以章节或项目为节点建立容量足够、难易适度的试题库,以有效降低在线训练时题目的重复率,避免学生独立完成训练时的随意性和投机心理。在评价制度制订方面,要加大在线训练成绩在综评成绩中的比重,体现训练过程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