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平(特级教师)
统编教材与过去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最显著的改变之一就是在三至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各设立了一个习作单元。每一个习作单元都围绕着某一项关键写作能力展开。三上是第一次出现习作单元,围绕着“观察”编排。之所以将“观察”作为第一个习作单元的训练项目,那是因为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是求知之源,是发现之母。就作文来说,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是丰富表达的基础。谈到写作,人们常说“七分观察,三分表达”。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观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第一要素。本单元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第二部分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第三部分是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第四部分则是大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四部分都是围绕“观察”这条主线展开的。习作单元的设置凸显了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意在提醒广大语文教师强化习作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三上习作单元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业基础以及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学生习作的相关要求编排的。具体来说,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材是为儿童学习语文而编写的。在本单元中,编者秉持从儿童出发的基本理念,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整个单元充满了童真童趣。从课文所写的内容来看,有翠鸟、小狗这些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有能给学生带来美好心情的令人向往的草地,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杨梅果……这些都是儿童喜爱的事物,容易让孩子对课文产生亲近感。从文章的语言风格来看,四篇文章都浅显晓畅,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学生易于接受。从作者叙述的角度来看,都是第一人称,读起来有种天然的“带入感”,好像作者就在身边向我们娓娓道来。“初试身手”中列举的范例是雨后的蜗牛和金黄的芒果,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最后的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的三幅图分别描绘的是“乡村秋色”“上学路上”和“课间教室即景”,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就整个单元来看,无论是选文、示例,还是语言、绘图,都突出了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感知事物,凸显了儿童视角。
由于习作单元是集中整个单元之力来提升学生的某项写作能力,因而教材进行的是整体性设计。就本单元来说,首先在单元页上以法国著名思想家罗丹的名言点出本单元的主题。单元页的右下方则说明了本单元的两点具体要求,即“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和“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前一条是针对课文的教学提出的,提示的是教学的重点;后一条则是针对作文教学提出的,强调了写作之前的观察要求。从单元内容的编排来看,是按“课上学习——实践运用——习作展现”来构建的。首先通过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让学生知道平时应该留心身边的事物,并懂得把看到的事物写下来就是作文。同时,在两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观察事物时要注意关注它们与其他事物不一样的地方。“交流平台”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课文后交流与观察相关的认识、方法等的园地,并初步“析出”观察要义,以指导之后的观察活动。“初试身手”是对学习课文过程中观察实践的初步展示。接下来的两篇习作例文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将观察所得转化为文字。最后的大习作则是学习本单元的观察和表达后的全面展示。在本单元中,“学习·实践·表达”体现在不同层面上。其中有学习单篇课文时,课上学方法,课后观察练笔的“小试牛刀”,也有精读课文学完后进行方法归纳、观察体验后的“再展身手”,还有整体上的阅读学习、观察体验和最后的表达展现。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的。
我们不能把作文看作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不能将观察变成生活景象的机械摄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虽然是将观察所得表达出来,但编排时十分重视将观察能力的提升、习作水平的提高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等的培育融为一体。在一开始的单元页上就强调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课文向同学们展现的是美丽可爱的翠鸟、富有变化的草地、活泼淘气的小狗和故乡那尝上一口就再也忘不了的杨梅。在单元的习作训练中呈现的是乡村秋景、上学路上看到的清洁工清扫路面以及课间同学们读书游戏等场景,在这些课文和画面中有美的陶冶,有生活情趣,有家乡记忆……无论是课文还是习作题中的图画都既注重契合训练重点,又观照儿童心灵的成长。所以,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观察。因为是三年级学生,我们更多地应该将学生的眼睛引向身边美丽的景色,美好的行为,温暖的场景……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表达出来是本单元的基本教学任务,单元编排时紧扣这一基点展开。如《搭船的鸟》的课后题是让学生“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金色的草地》则让学生通过填空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我家的小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通过观察发现“王子”的淘气可爱之处的……每一部分都注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清楚表达。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间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这一“节点”的安排,帮助学生通过交流,将零散的对观察的感受归纳成明晰的观察要点,同时,将课后尝试观察的结果进行初步展示。这一环节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有了尝试的机会。最后的习作是本单元学习观察与表达的结果的呈现,可以检验本单元的学习成效。对“基点·节点·结点”的系统整合,强化了单元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挥出了单元的整体效应。
只用眼睛看,可以看到物体的大小、外形、色彩,但如果仅了解这些,对事物的感知就会比较单一,表达起来自然也就较为单薄,难以让读者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只有全方位地感知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本单元根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一特殊要求,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时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在所学的文章中,《我爱故乡的杨梅》通过对表格中“味道”的填写,让学生感受杨梅又酸又甜的独特滋味。在“初试身手”出示的例段中,提供了一个写芒果的片段,除写了看到的,还描写了通过“摸上去”“放到鼻子边闻”“剥开皮尝一下”等途径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在习作后列举的交流观察感受的内容中,也特地列出了“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上倾情投入,这样融入身心的学习可以帮助儿童加深印象,增强学习的成效。
本单元特别重视观察心得的分享交流。精读课文后“交流平台”的设置,使学生有了一个将课文中学习观察及课后尝试观察所获心得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因为是专门设置的交流平台,自然对交流有一定的要求,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心得进行归纳,以便交流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为提高交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大习作之后,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出观察感受。在经历了四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多次的观察实践后,这时学生对观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说出的观察心得会对大家有更大的启发。伴随着单元学习过程的“感知·晶化·交流”的分享机制,可以使同学间相互学习,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
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不能等同于一般单元,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习作单元的特殊性,重构我们的教学。
因每个习作单元都是围绕着一种习作的关键能力编排的,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单元整体出发。在目标设置上,应首先确立单元的整体目标,继而根据单元目标设定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及最后习作的目标,以确保各部分的教学都围绕单元总目标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打通,教学每一部分内容时都需“瞻前顾后”。如在教学精读课文时,要为“交流平台”上的分享作好铺垫;在学习课文时,要布置相应的观察任务,以便在“初试身手”中分享;在指导习作时,要联系例文,借鉴表达方法……
学习精读课文时,既要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作者是怎么观察相关事物的,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所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搭船的鸟》一课,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作者对翠鸟色彩和捕鱼时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上,可抓住文中描写翠鸟色彩和动作的词来体会。《金色的草地》一课,重点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因为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了蒲公英色彩的变化,又通过连续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从而懂得只有连续细致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只有看清楚了才能写清楚。“交流平台”的教学需对学课文时对观察的认识进行初步的归纳,也可将平时观察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初试身手”需要我们提前布置观察任务,提出观察要求,在课上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发现,体会观察的乐趣。习作例文的教学可以更加聚焦一些,以课后习题为主,抓住某一点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化作文字,写成文章的。最后的习作应呈现本单元学观察、学表达的成果。只有每一部分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才能确保达成单元的总目标。
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该将“观察与表达”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中心任务,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每一部分的教学都要围绕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展开。教学过程中,其他内容的教学最好能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从而使学生的关键能力不断地得到锤炼,最终在观察的意识、方法、能力等方面获得些许突破。
习作单元的教学,因为有相对单一而明确的教学重点,因而与中心任务无关的或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将会被淡化或取消。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重点适当补充一些和“观察与表达”相关的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在引入相关内容时,我们要严格把关,除了要确保材料与本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以及文质兼美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还应该注意其既要与相关课文或示例具有相似性,还要考虑内容的典型性,添加的内容要成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从而与教材的相关内容相得益彰,使学生对“观察与表达”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一种实践性智慧,需要也只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观察能力是不可能仅靠学学文本,讨论讨论作者是如何观察的就能达成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可以给学生启发,指导他们的观察实践,但想真正提升观察品质,就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初试身手”交流前和最后的习作前布置一些观察任务;也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资源安排一些集体观察活动,进行现场指导;还可以在本单元学习的时段内,每天抽一点时间,专门让学生汇报最新的观察发现。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学生才能在脑海里建立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即使在观察单元的教学结束后,仍需延续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尽管本单元专为提高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能力而设,但观察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开始的侧重点可以放在明确观察对象,留心身边的事物上,接下来可以将重点放在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和观察事物时有耐心上,再进一步可以把重点放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上,最后还需注意在观察时关注事物间的联系和观察时独特的视角。细致观察是重要的观察品质,在中高年级要持续关注培养。本次要求中的“细致观察”应该是与学生过去的观察力相比而言,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在表达观察所得时,我们也应该将重点放在“清楚明白”上,而不宜提出“形象生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