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相比,戏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不受待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受到教材选编的限制和高考命题的影响,另外教师长期起来对戏剧教学也缺乏整体的认识,此外戏剧作品与学生也存在“时代差距感”。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仅有必修四第一单元是戏剧。高考题中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有诗歌、散文等,实用类文体的考查有说明文、议论文等,却很少有考题涉及戏剧类文学作品。学生喜欢阅读散文、小说,却极少有喜欢戏剧的。纵观高中课堂,教师常常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者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对戏剧的鉴赏“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对戏剧仅有直观感受,难以有深层次的审美鉴赏,更缺乏对戏剧的兴趣。
探究戏剧教学,有助于提升戏剧教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审美和鉴赏力。因此,确定戏剧教学的内容,掌握戏剧教学的重难点,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2017年刚刚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指导。
1.1 课程标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了解文学作品写作的一般规律,尝试续写或改写;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1]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戏剧教学的要求有:掌握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手法,获得对戏剧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传承优秀的戏剧文化等等。其中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提升戏剧阅读与鉴赏能力是戏剧教学最应该关注的。因此,戏剧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鉴赏戏剧的方法并用于写作,同时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要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及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新的课程标准还对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了新时期更加注重文学作品陶冶的功能。
1.2 语文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语文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必须形成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既引领着教学,又是教学的最终指向。[2]
戏剧教学,应当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具体说来,语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品味戏剧和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尤其是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思维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独特艺术构思,透过剧本上简短的舞台提示、旁边以及人物对话,借用想象、联想、移情等方法,在头脑中构建符合剧本要求的形象思维;审美方面,要关注学生审美过程及审美能力,对戏剧的内容审美,如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及形式审美如语言文字等;文化方面,让学生对比中西方戏剧作品的差异,让戏剧跨时空、跨文化地域地传承其价值。
1.3 单元提示。由于苏教版没有单独的戏剧单元,而语文版使用不太广泛,因而本文主要探讨人教版戏剧单元中的单元提示。
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为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提示中指出,阅读中国古代戏剧作品,注意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欣赏曲词之美,欣赏话剧应该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3]
从单元提示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还是话剧人物与语言都是戏剧教学的重点,但教学应该有所侧重,尤其是古今、中外戏剧不同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是教学应该关注的,教学应该分析文本的特殊性而不是片面式的一刀切。
1.4 文本。高中语文选篇中选取的戏剧虽然篇目较少,但都是中外的戏剧名篇,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人教版必修选取了《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名著导读中推荐了“莎士比亚与戏剧”,选修有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窦娥冤》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是元杂剧中著名的悲剧,是欣赏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的佳作。该剧塑造了窦娥敢于反抗、坚贞的光辉形象,也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之作。同时,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中也处处体现关汉卿“生活化”语言的风格。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以“三一律”写成的话剧,它将丰富的内容安排在舞台中,全部的情节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以内,情节紧凑、矛盾交织、人物形象复杂多样,人物语言丰富。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为父报仇的“性格悲剧”的代表作,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内心冲突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个性化是该剧的特色。
笔者针对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的3篇选文分别选取3篇教学设计,将不同教师确立的教学内容归纳如下。
2.1 《窦娥冤》教学内容
①通过“三桩誓愿”学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4]
②掌握戏曲的“文体”特点和鉴赏方法,欣赏曲文的韵律美,探究戏曲和话剧的区别。[5]
③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欣赏悲剧艺术。[6]
2.2 《雷雨》教学内容
①品析语言,包括舞台说明性语言、人物叙述性语言、台词动作性语言、对话情态性语言等;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形象。[7]
②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周朴园形象、侍萍形象)。[8]
③领会作品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分析有关的人物形象,揣摩潜台词的含义;认识舞台说明在剧中的作用,认识社会背景。[9]
2.3 《哈姆莱特》教学内容
①概括丰富的情节,分析主人公内心激烈的冲突,品味对话中的语言艺术;[10]
②分析哈姆莱特独特的性格以及内心世界,找出哈姆莱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思考“生存与毁灭”的深层含义;通过对哈姆莱特行为心理特点的分析,引领学生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11]
③理解“生存与毁灭”这段独白,注意哈姆莱特对灵魂的关注,通过理解哈姆莱特不断反复和犹豫的原因,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进一步理解人文主义。[12]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教学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侧重其语言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作者塑造的独特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尤其是人物的形象则主要通过语言来展现。《窦娥冤》是通过曲词展现的,《雷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矛盾冲突体现出来的,而《哈姆莱特》则是通过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白体现出来的。因此品味语言方面,教学中国古代戏剧,尤其是元杂剧,则侧重于欣赏中国古代戏曲语言的特色,品味曲词之美,以及关汉卿生活化的语言。教学《雷雨》则重点品味人物的对话语言,舞台说明,潜台词等。教学《哈姆莱特》则侧重于“生存与毁灭”这段经典独白。
但对比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会发现,戏剧教学中虽然在鉴赏作品上下足了功夫却只实现了语言方面的目标,极少关注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尝试进行再创造,至于审美的要求则因为不便于评估被直接忽略。因此,戏剧教学还需要从让学生鉴赏的同时理解、运用创作意图,并且获得审美体验入手。
3.1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们对戏剧文学望而却步,一方面因为学生没有沉下心来解读剧本蕴涵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学生们更偏向于小说、影视等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与戏剧有较大的时空距离。要让学生欣赏戏剧,首先要激发读者的同理心,了解作者的创造意图,同时联系读者的情感,拉近读者与剧本、作家的距离。这有学生首先理解了作者、文本才能真正地读懂文本。
3.2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戏剧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剧本的鉴赏过程,也是剧本熏陶读者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的同时要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戏剧的语言美、情感美,需要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体会不同文本的魅力。例如独白反映人物内心的深刻和对白展现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唤起对语言美感的认识。此外,悲剧之美,人物性格之美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
3.3 借助表演,展现戏剧的艺术。与初中教学不同的是,高中阶段的戏剧教学因为课业压力,很少开展课本剧的活动方式。事实上,学生真正参与艺术形式的表演,对人物性格、语言的揣摩能对作品的认识更深入。剧本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隐含的语义通过表演能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编写、改写剧本,将戏剧艺术与舞台艺术、表演艺术等更好地结合。
3.4 总结与对比,感受戏剧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艺术特征。元曲中很多故事改编自唐传奇,中国现代的戏剧吸收了西方的三一律,这都表明,戏剧是有传承与吸收的,同时也说明不同时期、地域的戏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学习戏剧,学生们不仅应该掌握某篇作品的,而应该把不同的剧本进行对比掌握一位作家或者一个时期剧作的共同点以及每个作品和每位作家的特殊性。
总之,每部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精妙语言的完美结合,因此,除了把握戏剧教学的普遍性重点以外,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每一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