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冰 勾俊华
(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黄湾村小学 湖北 宜城 441413)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民族祖先,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所以近些年来,我们学校语文老师特别注重了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富有情趣,加强古诗文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独到的作用。
1.1 分门别类辑古诗文。一学年中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古诗文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给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首诗做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加以点评。还可以鼓励学生给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好诗集后,全班相互传阅,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成就感。
1.2 别出心裁品古诗文。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先为它写一篇一到三百字的赏析文字,简介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容。例如可以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编成一段舞蹈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和亲切。
1.3 声情并茂诵古诗文。教师推出每周(或每日)一古诗文活动,每周(或每日)利用晨(夕)会时间安排值日生当小老师,将选好的古诗用自制的学具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或抄在小黑板上),学生将此诗文抄在专用积累本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把古诗文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精读,猜古诗文的大意;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其间,各班定时开展诵读比赛,评出优秀,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诗词的积累、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培养了编辑、思维、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文的实验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2.1 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人,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4)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2 探索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美,重在诵读上。诵读的主要方法是:通读(侧重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句斟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读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其次是探究。探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蕴藏的思想美与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另外还应注意拓展。主要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整部作品或其他作品拓展延伸,使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得以运用和实践。广大语文教师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蕴藏着文化气息的语文课。
语文教材除了课文还有许多综合性学习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结合实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的实验教学。比如在学习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恰逢端午节来临,我们就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端午节灾区的同学们会怎么过?并给他们写封信等等。在通过调查采访、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然后用多种形式交流,还可以帮家人选艾叶、包(吃)粽子、吃咸鸭蛋……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们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学会关爱他人。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结语: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还有很多,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养也会在祖国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将在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索和研究,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