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
——一场遇见的美丽

2018-02-22 06:11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司马迁船长语文课

许 娜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9)

遇见是美丽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是似曾相识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是糊涂美好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是笃定一生的遇见……语文课,也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一、趣味揭题中美丽相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它能引爆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学习的热情,唤起强烈的阅读期待。语文课,精彩的导入好比惊鸿照影,让学生和文本之间有一场美丽的相遇。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如教学《画风》时,童诗导入:

谁也没有看见过它,不用说你和我了,

但是树叶颤抖的时候,我知道它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它,不用说你和我了,

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我知道它正在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它,不用说你和我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知道它来游戏了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得是——风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三位小画家却能把它画出来,他们是怎么画的呢?此时,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早就被点燃了,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从文本中探寻遇见的美丽。

同样,陈醉云写的《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庭前的红瓜绿藤、庭后的鲜花竹笋、自在的鸡群鸭群、自由的生活方式,都让人心驰神往。于是情境导入:

同学们,听!边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音乐,(边出示乡村风光图片及鸡鸣、狗叫声)。

说说你此刻的感受。

有一位叫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领略乡村那独特的美。

在音乐与情境的渲染下,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了解乡下风光、体验农村生活的兴趣,达到“课未始,情意浓”的状态。

二、浓情朗读中亲切相识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与丰富的思想、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传诵不衰。读后,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情澎湃、天地清明。因此,许多经典美文,无需繁琐的讲解,只在一遍遍朗读中体会意境,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秋天的雨》就是这样一篇想象奇特,文笔优美的散文,教学中这样设计:

这篇课文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句,能找到吗?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味道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把这五个句子连起来,就像一首小诗,你能读一读吗?

你把秋天的雨读得好轻、好凉、好柔,是因为——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它把这些颜色给了谁?

看,美丽的植物在快乐地生长,快来给它配个音吧!

别林斯基曾说:“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这么读,写人记事的文章,同样这么一层层读,就能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神情,嗅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船长,作者这样评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是多么高的评价,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他?

他是如何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常言道:军令如山,既然这是一道命令,就要读得——坚定、果敢。

再读读这道命令,包含几个内容?

自救的方法、顺序和目标!

船上只有60人吗?

“61人”,说明船长开始就做好了以身殉职的准备。

此刻,你的眼前一定呈现了一个坚定果敢、视死如归的船长,请把船长的威严读出来。

还有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有许多繁缛生僻的字,生涩拗口,难以理解,就更需要从短到长层层剥笋去读了。比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有一段对凤辣子肖像描写,堪称是皇冠上的宝石,精细而突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么长的句子,谁来挑战?

会读书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到人物的穿戴,读:

髻钗圈佩袄褂裙

细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些穿戴的材料,读:

攒珠髻 挂珠钗 璎珞圈 玫瑰佩 窄裉袄 银鼠褂 洋绉裙

再细心的同学不仅发现材料的名贵,还发现色彩的艳丽,读:

金丝八宝攒珠髻 朝阳五凤挂珠钗 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

此刻,你仿佛看到王熙凤:

头上戴着——项下戴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外罩——下着——

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无需解释,毋庸多言,这一层层朗读,把一个风姿绰约、五彩斑斓、珠光宝气、故意显摆、身份显赫、地位非凡的王熙凤呈现在同学眼前,一场遇见语文的美丽在读中相识。

三、倾心对话中幸福相知

金生博士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写道:“精神是通过理解不断‘站立’起来的,也就是人的‘站立’起来,这其实就是一个经历。”有些文章,虽然故事感人,文笔纤致,但由于生长年代和写作背景的差异,学生很难走进。教学中,可借助某个典型性语句,结合上下文及文中一些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对话文本。语文课,一场遇见的美丽在对话中相知。

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感受司马迁的心情,先进行语言渲染:

同学们,宫刑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人格,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司马迁有没有想到死呢?

司马迁究竟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

悲的是自己一生清正廉洁,一心想报效朝廷,完成史书,却遭此奇耻大辱,在狱中度过残生,这和苟且有什么两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悲的是偌大一个朝廷,却容不下一个忠臣良将的正义直言,昔日所谓的朋友,今天也纷纷落井下石。

愤的是一代君主,专横残暴,不分青红皂白,让一介书生遭此酷刑,羞辱门庭,真是生不如死。

是啊,同学们,生有何难,死又何易呀?又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活了下来,而且活得那么坚定?

是父亲的重托。每当司马迁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时候,父亲那泪流满面的话语就回响在他的耳畔,如果司马迁这么死了,怎么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还有历史的重任。司马迁从小就立志写下这部史书,后人至今查阅史料,还要到《史记》中去查找考证,多么沉重的历史使命!

是啊,与父亲的重托,历史的重任相比,个人的荣辱,身体的残疾又算得了什么?

再如现代作家林海音的散文《窃读记》,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少年时代窃读的经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同样由于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学生理解作者少年时代窃读的感受,是障碍的,作为老师,同样引导孩子对话文本。

文中有很多描写窃读时感受的句子,能找到吗?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作者心里明明喜欢下雨天,为窃读找到借口,这种窃读的滋味如作者所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可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无可奈何、不高兴的样子,让我仿佛看到一个令人心疼的想尽办法读书的孩子。

对话是生命的阅读。当我们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想作者所想,悟作者所悟,孩子的情感便有了着落,体验有了升华,课堂不就真正达到了琴瑟合璧、物我交融的境界吗?一场遇见语文的美丽在对话中溶解、升华!

猜你喜欢
司马迁船长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出发吧,船长
语文课里挣分忙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丢失
蚂蚁小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