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保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研工作处, 湖北 襄阳 441051)
从世界范围来看,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领域要求的不断提高,各个国家都逐渐意识到制造业水平也应随之提高。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提高德国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在新的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为了使中国制造业立于不败之地,次年12月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工业4.0——“中国制造 2025”,“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使中国制造业找到了智能制造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通过智能装备的发展实现工厂的“智能生产”。同时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变。
为了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企业的智能化平台改造速度加快,“智能化改造”已成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潮流,智能装备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下,国家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的推进时间,迎来大范围的设备改造技术革新,一部分制造类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流程和制造设备逐步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另一部分制造类企业通过购买国内智能设备和优化生产流程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为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智能设备投入生产,新产品推出的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生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促使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对于智能设备的设计与研发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智能设备的改造,使生产工艺上的装备缩小并集中到最终的组装车间安放,在改造的过程中实现设备自动化和生产流程标准化,同时在装备与装备之间、生产车间与生产车间实现信息互联,最后实现工厂与工厂信息互联。这种智能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操作模式,其优势在于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的高效化。而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熟练技术工人招工困难,促使企业采取高效生产方式必然会出现机器替代人的情况。因此,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领先工厂比想象的来得更快。[1]
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是智能制造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九大核心技术,其中,工业机器人更是其核心中的核心。
工业机器人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助手。随着“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将在我国空前发展。然而,就我国工业机器人与制造业工人的比并不乐观,仅仅只达到1:300左右,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制造平台自动化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够快速提升我国工业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目前,德国工业机器人与制造业工人为3:100,日、韩已超过了3:100,我国工业机器人还有很大潜力和市场,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是一个巨大的数据。
当前,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正在中国大地飞速发展,制造类企业不断地引进智能设备,一些传统岗位被智能平台取代,而智能设备所需要的维护、调试、数控、编程等岗位逐渐增加,传统的工时记录,晒图都由智能平台自动完成。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有着巨大需求,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缺口巨大,并且还在逐年增长。
襄阳市各高职院校及中职院校还是以培养 “熟练型工种”的人才为主。而“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此相关联专业主要有机械、机电、计算机科学三个大专业。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相关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装配技术等,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熟练工种,如机电装备维护维修工、数车工、数铣工、电工、维修钳工等。[2]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深入,单一技能的员工越来越难适应企业现代化的智能装备要求。智能设备的投入,对一线工人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对智能设备维修、维护、程序设计、数控设计,现场管理人员需求量会更多,对于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智能制造设备了如指掌,对于生产线上各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及流程也要熟知,因此,对管理人员来说技术技能并没有降低,反而要求更高。
中国制造迈入2025,智能制造产业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知识信息的急剧增加和科技成果应用周期日渐缩短,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在此形势下,企业要发展,技术要革新,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必须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做到不被新科技新产品淘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不断努力。以下就我校“中国制造2025”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提出应对措施。
一是根据智能制造的九大核心技术开设相关专业,如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3D打印技术、工业工程技术、工业物流等;二是开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新课程,如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VR、激光3D测量与逆向造型技术、CAD/CAM/CAE等;三是积极参与和组织智能制造职业技能大赛,以大赛为导向,创造人才培养氛围,引导人才培养方向。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意义在于“一个促进,五个对接”,即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我校以专业为切入点,一是紧密联系与其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学徒制“一个促进,五个对接”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共同签订三方协议。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三是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一是由政府主导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公办校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引入国有企业资本、民营资本,或者行业资本,联办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二是办学相对困难的学校将管理事务交给更具专业能力的机构,从而提高管理效益。三是民办职业院校探索引入国有资本参与办学,减少学校投资压力,发挥国有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诚信效应。四是公办院校、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共同投资新办学校。五是PPP共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公私联合开展职业院校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校园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坚持人才为先的原则”,[3]作为智能制造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为“中国制造2025”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而努力。
[1]蔡泽寰,肖兆武,蔡保.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探析——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6-110.
[2]苗圩.中国制造2025计划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3.
[3]国务院.中国制造 2025[N].人民日报,2015-05-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