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刚性与“以人为本”柔性
——论“刚柔兼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2018-02-22 00:53赵海瑞
学术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刚性柔性以人为本

赵海瑞

思想政治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定政党、阶级、集团对其成员和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其具有符合当代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上是指学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以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资源优势以及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而成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整个学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沿性、引导性和主体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直接关涉到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培养这一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作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元文化碰撞频繁的网络化全球化时代,如何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恪守教书育人的职责,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和严峻挑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体系上经历了1978—1986年的恢复发展、1986-1997的深化改革、1997—2013的全面加强和2013至今的创新发展,“85 方案”“98 方案”“05 方案”的历史嬗变以及党和政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文件,一方面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材体系、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创新等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招生就业导向因凸显专业化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时代转型和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意识形态教育空洞化、思想政治教学的教条化庸俗化僵硬化滞后化”等不足。面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全面转型期的矛盾凸显期现实、经济全球化带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冲击、新媒体网络时代文化价值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现代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独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位置,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成功与不足以正反两方面启发我们必须反思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实效的“以人为本”柔性教学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刚性目标,对此的深入理解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凸显意识形态刚性特征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以“合法性、强制性和控制性,成为这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和价值取向”[1],引导统领国民的思想价值,以智力支撑和精神因素巩固促进现有经济基础的发展,进而维护民族和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信仰教育、理想教育、价值教育为根本目标,以公民素质教育为重要内容,以凸显政治性、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性为首要和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教育,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因同时是公民文化素养教育而具有比意识形态教育更为广泛的内容。但是,网络时代使思想争夺战广泛化激烈化,面对和平演变的风险,以及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的现实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明晰化并凸显其意识形态功能及其意识形态刚性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凸显其意识形态性

列宁指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2]。列宁和毛泽东都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即明晰其教学目标的政治性阶级性本质;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觉悟并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致力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于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来说,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和设计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并以党性、人民性等原则的坚守凸显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这需要教师通过研究和教学设计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主导思想观念,以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思想元素、道德规范等形式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质、认识水平、价值诉求而转化为大学生所能普遍认同的思想共识,进而促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与时代要求和国家社会意识相符合并能肩负起其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的转换,与时俱进地创新学科发展理念,深入社会生活的精神深处,以建设性的实践精神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3],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创立后30多年发展历史的经验启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以信仰、价值、精神“铸魂育人”的核心和关键。在文化渗透、和平演变成为新殖民主义新方式的全球化时代,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有制分配制度的多样化,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流行的复杂现实中更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刚性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是以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和主导性”“灌输性和权威性”“批判性和发展性”,“引导和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4],因此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一元性、主导性。中国改革开放40年,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育。现代性的异质化、瞬间性、流动性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人们生活多样化、动态化,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变性,信息经济、网络时代、大数据等的发展强化了这一特质。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社会思潮传入,“文革”泛意识形态造成的政治恐惧,“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借助网络广泛传播,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些师生出现了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元指导和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的现象,以“新犬儒主义”的当代流行为特征而“耻言理想、嘲弄信仰、蔑视道德、拒斥传统、不要规则、躲避崇高”,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丧失、共产主义理想的丧失以及人民立场的价值观丧失而陷入信仰危机、思想混乱、道德沦丧、生活颓废。在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凝聚力量,社会主义和谐以及有序发展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各种文化思潮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而拥有正确的政治眼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局观念、底线意识等,高校教师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的主导性一元论教学,不仅将其作为主要内容而且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2.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权威性严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刚性,意味着与国家、人民和党在立场、思想、观点上的高度一致性。西方化、庸俗化的思想政治教学容易导致意识形态边缘化,客观上要求教师严肃对待教材、严肃对待教学、严肃对待学生,不仅对国家政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有全面深刻的解读,有政治大局意识和前沿意识,而且在语言表达以及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必须保证一贯的严谨性。一方面在教学中以思想的高度、理论的深刻性权威性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思想的纯洁性、信仰的坚定性、理想的高远性、价值观的正确性。在整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甚至具体的语言表达中,不出现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或相反的言论;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能给予基于政治高度的客观全面解读,并引导学生由情绪化感知趋向理性分析;尤其面对各种思潮冲击下的网络突发事件时,能以历史本质分析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在全面把握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危机意识但充满信心;在面对现实阴暗面时能保持积极心态,具有正面能量。

3.坚持思想政治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批判性。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识形态内容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并形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这些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面反映,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整体,都是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人民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有着极其严谨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整体化的理论全面性和深刻性。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有专业的理论素养而且善于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对教材体系有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深刻把握而能展示给学生其理论的彻底性、全面性。对思想政治教学中意识形态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需要不断地在批判和汲取非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而彰显其理论的魅力,更要对其内容在逻辑结构、语言表述、时代阐释上有自我批判精神而推进其整体性思想的深化解读。坚持思想政治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批判性,还意味着教学要与高校管理,党团、社团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外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外的复杂环境,有整体性、系统性视野下的良性互动发展;并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及其环境有审视的态度,以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高度对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分析,能进行理论总结并推进有效改善社会的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凸显其意识形态性更要坚持其意识形态刚性。任何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忽视、无视以及断章取义或简单庸俗化的解读,都会妨碍学生对其的科学全面理解,会造成学生思维逻辑的片面发展甚至造成心灵的扭曲而变得悲观失望或愤世嫉俗。思想政治教育执行意识形态教化功能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心里的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抵御和平演变能力的培养、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风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其基本职责、职业道德和角色意识凸显意识形态刚性,教会学生创造性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认识解决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以人为本”的柔性特质

李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如何避免以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性、公共性为名疏离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本属性,这既是现实问题又是理论问题,是学科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尤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5],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严肃对待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对此问题的回答,不仅关涉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其意识形态性以及意识形态刚性的明晰化高度重视,更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基于学生主体性的“以人为本”柔性,即思想的时代化、理论的生活化、语言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灵活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刚性特征。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和有效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真正的教育以自我教育为前提,自我教育是见于行动的人的尊严。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国高校教学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面意义上具有尊重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的双层内涵。对教师而言要变被动教学为创造性教学,在根本意义上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仅相信学生能学习,更相信学生是能够“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的,充分领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的真谛;教师要变教学的主宰为教学的主导,侧重于通过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陈晓山、向勇强调主体性教育的本质是“把教育看成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过程”[6]。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识形态边缘化、空洞化,有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尊重学生主体性采取填鸭式机械教学的结果。因此要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在教学层面,以信仰、价值、精神为内核“塑魂”的意识形态刚性,只能“以人为本”地服务于大学生,契合大学生的多元价值需求、心理特质以及个性化主体特征等“化心”的柔性特质,“才能被大学生所认同,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7]。丰富的现代生活、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偏好具有多样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的鲜活性、趣味性、个性化和灵动性,“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编排,不仅具有内容上的吸引性,还需要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使大学生能最大程度接受,并产生认同感甚至归属感……最终让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发生较大变化”[8]。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刚性教育只有与文化素养等非意识形态教育互相配合,尤其借助文学艺术的语言灵动性、形象美的感染性、节奏美旋律美的震撼力吸引力等,才能更好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柔性“化心塑魂”来完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教育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以人为本”柔性特质蕴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以全心全意为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与服务意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调动、启发、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根源、思考人生、叩问灵魂、理论总结、价值抉择、积极行动,以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所应有的睿智的判断力与健全的人格。“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体价值立场的具体化时代化,也是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邓小平的人民之子、赤子之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民性立场的具体化、现实化。就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来说,有效贯彻意识形态刚性的“以人为本”的柔性特质有以下几方面的蕴涵:

1.讲授内容上凸显时代性和鲜活性。理论只有满足实践的需要才有其理论权威,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才能变成人民认识世界的思想指南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强调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持续发展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课堂中的时代化鲜活化,则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意识形态教学,只有契合大学生现实处境的现实需求才具有说服力,真正体现其思想内容的时代性。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及其内容的丰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要结合时代的典型案例、流行语言和最新人类文明成果,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抽象话语体系,以对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进行时代性的解读以及语言等表达的鲜活化。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党的纯洁性、“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意识形态话语,必须通过教师进行理论的体系化研发后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另一方面,必须对其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来源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意义都要有时代性的澄明以及相关图片、案例、影视等方面的形象化、生活化的转化,以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水准、认识能力、心理状态、价值需求和审美趣味,以鲜活性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可信度等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2.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彰显个性化和灵动性。因材施教一直是古今中外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现实路径,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根本原则。当代大学生主要有求知需要、友情需求、建树需求、自尊自立需要等,在具体的需求认知和需求的层次上都明显区别于中学生、小学生和社会青年。同样是大学,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历史悠久的大学与新兴大学等在学生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等都具有个性化特点,思想政治教学因与学生所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联性,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这些差异性,在借助社会特色资源、学校文化管理优势、院系班级专业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深度、讲授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生活和学习环境更优越,所受教育更丰富多样,全球化时代及网络广泛应用使其获取信息渠道具有便捷性多样性,使得大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习惯于通过鲜活的画面、声音、影视等获取知识。教育对象主体特征的显著变化内在要求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尤其是其意识形态功能的完成绝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机械灌输,而是教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更是以巧妙的教学设计以及流畅而灵动的教学活动,贯彻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的现实过程。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整个过程“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教授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价值多元化、基础差异、个性化强的主体特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教学气氛时而深沉,时而轻松,时而以思想深刻性为主,时而以语言的诗意化为特质,时而以图画的审美性为主角,让课堂如电影演绎一样以多样性、丰富性“因材施教”而具有灵动性。

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丰富资源等便利条件。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一直以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为重要内容,然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高度重视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尴尬处境及严峻挑战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量庞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固守传统教材书僵化的思想体系、拒斥或忽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习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幻灯片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以及现场的感受力,从而以触情动心的现场感调动学生开展思想探究,提高审美趣味和文艺素养,使其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刻的理论只有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表达才能被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尤其对于以抽象性为重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教学更是如此,借助历史回溯、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协作、红色参观、影片放映、社会调查、课堂论文、情境模拟、课堂活动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创造性的编排,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完成情境转化、时空转化的丰富场景中,在彰显教师主体创造性和人格魅力的过程中维持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持久性,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思想、理念与学生的情感、思想、理念在共情同理的交融中形成共鸣,实现以“爱引领爱”全面塑造学生人格的教学目的。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刚性,必须借助“以人为本”的柔性,即思想内容的时代化鲜活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灵动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化心入魂,才能完成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马克思主义红色特质的时代转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现实困境及其突围路径

在改革开放40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发展的现实历史过程中,我们在教材体系的科学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以及继续教育的常态化、教学理念设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以主渠道和主阵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输送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虽然药家鑫杀人案、大学生裸贷困境、大学生自杀案以及啃老族等现象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能也无力负起全面的责任,都说明高校思政政治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并需要作全面深刻的反思,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意识形态刚性原则的缺失或意识形态刚性与“以人为本”柔性的割裂。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现代人生活的多样性与流动性,使得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犬儒主义”与“新犬儒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高校师生无视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性而 “耻言理想、嘲弄信仰、蔑视道德、拒斥传统、不要规则、躲避崇高”,并陷入一定的信仰危机、思想混乱、生活颓废,有些人甚至以丧失底线原则的言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对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质疑,这都以反例证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坚守意识形态刚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养严重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人才的需求,归根结底是中国思想政治教学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在意识形态功能的承担上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刚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其一元性、主导性、权威性、严肃性、系统性、整体性、批判性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却因时间地点的限制往往与体现当代教学规律、保证教学效果的“以人为本”的时代化、鲜活化、个性化、灵动化、现代化、多样化等柔性特质产生矛盾而无法兼顾,如为了保证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深刻性,借用太多的现代教学手段则不能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不借助灵活的教学手段又容易出现讲授的抽象化、单一化、枯燥化。如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用最新的网络事件和最流行的网络语言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笑声不断,但是却变成了娱乐课,学生只记得了搞笑的片段而对教学的思想内容没有记忆,无法体现意识形态刚性特征。二者的割裂会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效大打折扣,只有实现教师教学的意识形态刚性和有利于学生接受的“以人为本”柔性教学有机结合的“刚柔兼济”,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然而这既是理论难题更是一个实践难题。任何矛盾的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对立中的统一和统一中的对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这种“柔性”和“刚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不仅在定义、内容上存在本质区别,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是冲突的。如在特定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或探究,凸显“柔性”,课堂活跃主题轻快却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教师对课堂的严谨控制,往往以牺牲内容的“刚性”为代价。对严谨性权威性等“刚性”的突出,又会对学生的思维划线,不利于“柔性”的实施,在谈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等与现实状况差距或与学生平时所接触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时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高校政治教学虽不同于语文或音乐等教学,却包括文化教育等更广泛的内容,其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实现“以人为本”柔性和“意识形态”刚性的有机统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如复旦大学的陈果等,已经用实践证明实现两者的统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重要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是“刚性”基础上的“柔性”,“柔性”中的“刚性”,做到“刚柔兼济”,这不仅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结合笔者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的持续研究,当前全方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刚性与“以人为本”柔性的统一,实现二者的“刚柔兼济”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相关部门以“刚柔兼济”为重要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内容永远通过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内容及其刚性特征只有通过多样化、灵活性的形式和手段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独立而个性的自我意识,才能为其接受,完成以信仰、价值、理想、思想、道德教育的“入心化魂”,成为他们洞察社会、明辨是非、正确抉择、有效行动的认识武器和实践准则,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应对各种社会诱惑、思潮、挑战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持续推进自我发展的魄力。只有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意识形态刚性与“以人为本”柔性的统一为理念和原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指导和考核,才能引导政策、制度、管理、考核、服务等全方位的变化,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证以及智力支撑,进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性缺失化、空洞化、形式化等现状。大学以其在整个教育系统的位置优势、资源优势对于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以及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发、模式探索具有引领意义,因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多管齐下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素质、科研和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素养则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成败的关键之关键。意识形态刚性与“以人为本”柔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割裂,根本上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参次不齐的现实状况造成的。基于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人才需求的目标,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普遍实现“刚柔兼济”,需要全面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第一,国家为高校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提供制度、机制和渠道。教师的教学水平受到教师本人的眼界、思想和专业素养、教学习惯等的制约,只有经常去学习,才能及时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表达、最权威解读;只有经常与同行交流,才有准确的自我专业定位,激励自己及时查漏补缺,在资源共享中更好地实现瓶颈突围、教学升级、融合创新,以对意识形态内容的全面深刻理解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柔性转换。第二,高校教师必须普遍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意识形态的整体性与现实生活的具体性、意识形态的理性化与实践方式的感性化、意识形态的社会性与人的活动的个体性进行协调”[9],才能实现意识形态刚性的柔性化落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感染力,一方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研究教学规律并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其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在于对主流意识形态性基于学生现状进行生活化、个体化的转化,柔性特质的实现以及恰当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这需要教师以服务意识走进学生、联系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全心全意地甘为人梯促进其成长。只有设身处地创造性地研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实践,适应主体多样化和多变的课堂需求,以新颖的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进而与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整体的而又有强烈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学氛围,使得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学好。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加强意识形态的学术性研究。灵活的柔性不能以牺牲意识形态的刚性为代价,而是要更好地实现其刚性,这需要高校教师以其学术研究的理论深刻性前沿性为其柔性转化作前提性和奠基性准备。学术深刻性是马克思主义广泛政治影响的思想基础,也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更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只有通过学术性才能以理论的彻底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权服人、以钱服人等等”[10]。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不是因为其是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实践和斗争中被证明是对的。学术性研究不仅是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只有进行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才能实现“意识形态的整体性与现实生活的具体性、意识形态的理性化与实践方式的感性化、意识形态的社会性与人的活动的个体性进行协调”[11],实现刚性意识形态的柔性化落地。

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刚柔兼济”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是学生由生理心理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转型期,也是人格和经济慢慢趋向独立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而且与社会环境始终处于互动融合的状态,与课堂外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校文化氛围、社团活动等学校组织管理息息相关,也与学生本身的家庭环境、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家族传统等息息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刚柔兼济”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创造性的活动,充分了解教学所依赖的环境,并通过有效的社会资源整合、有效利用提升意识形态教学的效果以及对社会现实、学生动态的掌握,从引导学生避免极端、诱惑、盲动等来巩固教学成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管理增强其实践能力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参观革命老区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学生的共产主义观念,通过鼓励或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义工和志愿者组织而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心和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某企业的发展或某文化部门的产品感受改革开放等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意识形态教育责任的自觉担当,受到社会认同、现有制度、教学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制约。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的杰出代表,其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合格度、纯洁度,关涉小家庭的兴衰,关系整个社会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更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全局的大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刚柔兼济”,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付出持续的努力。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及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在高校的广泛传播、西方和平演变阴谋的持续存在,使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主途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必须敢于担当砥砺前行,在教学中“刚柔兼济”,以有效思想政治教学的“以人为本”柔性原则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刚性目标。

猜你喜欢
刚性柔性以人为本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一线定位 彰显监督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