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与工程方向本科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2018-02-21 02:30夏明李柔瑾
科技视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科研型特色课程技术型

夏明 李柔瑾

【摘 要】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是2014年才新成立的方向,且都是在原有方向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缺乏稳固的根基、专业面相对较窄、不具有系统性、比较死板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从课程建设上来看,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都是依托在力学和土木其他两个方向的课程基础上,很少有自己的特色课程。通过课程的充实,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充实,来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效果。

【关键词】特色课程;专业素养及技能;教学模式;技术型;科研型

中图分类号: G712;TN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2-014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2.066

【Abstract】The department of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4, and it was transformed on the basis of other direction. It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lower solid foundation, narrow professional scope, unsystematic and inflexibl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basic course and main course are based on the courses in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ey rarely have their own special course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urses must be enriched, especially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Specialty course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kills; Teaching mode; Technical types; Scientific research type

1 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1 时代发展趋势来的需求

随着国家土木战略的调整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建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与工程方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革新岩土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是适应我国土建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学科发展的需求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中土木工程现分为三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建筑与工程。其中,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是2014年才新成立的方向,且都是在原有方向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缺乏稳固的根基、专业面相对较窄、不具有系统性、比较死板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就目前这一方向的发展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学科要求,与省内同水平院校的发展也不一致,必然造成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的支撑作用减弱,对我院申请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科发展受限,且影响学生择业。

2 专业教学现状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土木工程(地下建筑与工程方向)目前专任教师8人,学生主要课程有《土木工程概论》、《土力学》等十门学科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材料力学》等六门等学科基础课,《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地震工程学导论》等九门专业主干课,《岩石力学》《隧道工程》等七门专业选修课。

3 改革的初步想法

3.1 充实课程

从课程建设上来看,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都是依托在力学和土木其他两个方向的课程基础上,少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即使是专业选修课,也仅仅只有岩石力学等少数几门课程。课程的不充实性造成学生对这个方向的兴趣寥寥,进而造成选择此方向的学生远比选择建筑、路桥这两个方向的学生要少得多。以同济大学的地下建筑与工程专业为例,有土力学、地下混凝土结构设计、地下建筑结构、岩体力学、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施工、地下结构工程测试与监测、隧道工程、地铁与轻轨、地下结构灾害与防护、地下结构CAD、挡土结构与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等二十几门专业课程。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甚至湖南科技大学的专业课程也不在少数。这些学校的地下建筑与工程这个方向在土木工程专业里面的发展优势是很明显的。相比之下,湘潭大学的地下建筑与工程的专业课程远远不足,不足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及技能,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3.2 加强实践课程

(1)加强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在土木院并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而建工系以及路桥系都有自己专门的实验室。加强对实验经费的投入、加速专门实验室的建成、完善学生的实验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对课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领悟,也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举措。

(2)实习基地的建设。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目前有湘潭市勘测设计院、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等两个实习基地,就目前此方向的生源来说,实习基地尚能满足需求。随着日后学科的发展,学生的数量势必会增加,届时就需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更多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来满足需求。

(3)户外实习。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目前有专业特色的实习为《工程地质》的地质实习,为时两周。地质实习对学生有一定的裨益,为加强专业的实用性,应该增加像地质实习这样具有专业特色的实习,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

3.3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尝试自学—精讲—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

自学即授课老师在上课前告知学生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前进行预习、划出重点难点;精讲即将基础知识用较短时间讲完,而后抽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提出通过预习难以自己弄清楚的内容,进而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达到讲难点、讲重点、使学生被动变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课后练习即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可以考虑建群让学生互相讨论难点加深印象,老师也可在群内有时可以答疑解惑。

(2)建立属于自己学科的精品课程。

像湘潭大学数学院的生物统计、高等数学那样,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也应该努力建设自己的精品课程。中南大学的《隧道工程》就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可以让教学课件模式完全对学生公开开,学生再课堂上没有听清楚的,可以自行再网站上进行自学,实现教学手段和模式多样化、網络化,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让课程与学生日后的发展紧密结合。

培养技术型学生。通过课程的充实,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充实,来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效果。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城市人防、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研究、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在完成必备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择业时能突显自己的专业优势。

培养科研型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专业的毕业生适宜报考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老师可带领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学生一起研究相关的课题,通过做实验,指导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4 结束语

加强专业的教学改革对于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挖掘学生科研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高效实用的学习模式,满足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发展需求。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至今已有十几年,学科建设已渐具规模、成效显著,为土建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基本条件。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现已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管理制度条例,有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还承担了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大量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横向项目,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崔玉龙.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1):211-212.

[2]丁明涛.“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8,1:25-29.

[3]陈飞.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勘察”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48-51。

[4]谢承煜.采矿工程本科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山西建筑,2017,43(16):236-237

[5]程文瑜.基于从业能力培养的“岩土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6,98(2):40-43

[6]陈勇.研究生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7):106-108.

[7]许福美.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2014,32(2):80-83.

[8]曾勇.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9:41-43.

猜你喜欢
科研型特色课程技术型
高职院校科研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科研型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