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利娜,李文娟
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思考
尚利娜1,李文娟2
(1.太原理工大学《煤炭转化》编辑部,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太原 030024)
从办刊模式与机构的深入改革、单刊到刊群的发展和媒体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目前编辑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需通过明确人员分工、调整机构设置、优化编辑队伍结构、实施编营分离、培养和吸纳专业编辑和数字编辑等举措,打造国际化编辑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新闻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
“十三五”时期;科技期刊;编辑队伍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期刊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深化改革仍是实现期刊发展的活性剂,互联网技术也将继续作为期刊发展的助推器。为此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1年,《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拉开了我国学术期刊改革的帷幕。随后,《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二五”,按照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总体部署要求,我国期刊出版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成为了改革的重点之一。“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传统新闻出版转型升级并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1],办刊模式与机构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我国目前共有科技期刊5 000多种,其中高校所办科技期刊2 500余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中的185个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期刊有1 081种[2],高校科技期刊和协会科技期刊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组成力量。科技期刊的分属决定了其办刊模式和机构设置,但无论是高校科技期刊还是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或者说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仍主要为单刊编辑出版模式。在对2015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调查显示,单刊经营的期刊占有效调查期刊总数的75.7%[2]。但在改革的道路上,不乏有期刊突破“小、散、弱”的困境,打破单刊编辑出版模式。例如:上海大学丰富了期刊社的组织结构,除了设置有14个期刊编辑部外,还设置有行政办公室、技术编辑室、期刊发行室、期刊审读室、上大期刊屋和信息化工作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实践了地方高校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采取了学术与出版分离的办刊模式[4]等。同时,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改革的调查显示,暂时保留编辑部,建立由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行模式的期刊占27.8%,转为期刊出版企业的期刊占12.8%[2]。可见,科技期刊已经开始转变观念,尝试改革。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革政策的发布等等因素,打破了科技期刊的传统办刊模式和机构设置,而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建设需要构架在办刊模式之上,也深受办刊机构设置的影响。在“十三五”时期,在出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办刊模式和机构的改革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是加强、重组、重建编辑队伍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部也应思考如何建设编辑队伍才能匹配办刊模式和机构的改革,实现人尽其才。
科技期刊虽然以单刊编辑出版模式占主导,以编辑部作为机构主体而存在,但不可否认集群化办刊之路仍然是科技期刊积极追求和不断探索的实践之路。早期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表现为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形成综合性全领域的数字化刊群。之后随着期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平台的涌现,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从综合性全领域海量平台向同一垂直领域专业平台转变[5],科技期刊群可以划分为依托出版单位(出版社)的期刊群,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期刊群;依托主管主办单位(高校、协会学会、科研院所)的期刊群,如高校组建的期刊中心、中国科协期刊群、中国科学院期刊群;以及依托网络平台的期刊群,如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学期刊网、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其中,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将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模式选择之一[6]。
目前,我国对于刊群和期刊集群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刊群模式的探索与建设、期刊集群平台的建设与构想及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等方面,而对于科技期刊集群化过程中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建设与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息息相关,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在成立之初对岗位进行了梳理,将人员设为管理人员、编辑人员、营销人员和行政人员等序列[7]。从单刊到刊群这种出版规模的扩大,势必需要合理的人员配置。如何优化编辑队伍建设,实现期刊在人才上的整合,是否需要专门的数字编辑,实现科技期刊在专业化平台上的整合……都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8]。媒体融合发展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十三五”时期,出版业融合发展将向更深层次迈进,步入常态化、纵深化轨道[5]。在“十三五”之初,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发布了《关于申报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首批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的通知》《关于征集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软件技术服务商的通知》,均旨在推进新闻出版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6)》指出,在新技术快速发展和传统媒体经营下滑的双重压力之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转,我国媒体融合进入从形式上的“合”转入全方面“融”的时代,媒体融合逐渐迈向了“深度融合”阶段,从浅滩走向深水[9]。
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期刊在信息技术实力上的体现。虽然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数据库、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程序(APP)、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科技期刊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其编辑出版发行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但是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深度融合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其原因之一在于,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缺少懂得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体加工技术等新兴媒体传播技术的技术编辑,支撑新媒体的人才队伍尚未形成。传统期刊编辑对于数字化出版的编辑业务流程和传播方式认知较少,并且缺乏实践经验。在第十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上,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指出,媒体技术的变革提出了传统期刊出版队伍的更新改造问题,而这支队伍改造的成败,决定着期刊业的未来[10]。“十三五”期间,为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科技期刊队伍必须是一支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兴媒体的队伍。
由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多以单刊编辑出版为主,人员较少,因此,编辑多是集策划、编辑加工、校对、编务等工作于一身,没有明确的分工。这就带来了为按时完成刊物的出版和发行,只能重编校编务轻策划发行的问题。稿件的来源多是被动式的,什么样的稿件通过同行评议了,什么样的稿件就编校加工出版,根本没有较多的精力走到科研前线与科研人员组稿、约稿,对于科研信息的获取也是十分有限;更无暇顾及期刊内容在新媒体上的发布和内容组织,仅将期刊电子版内容发送给收录数据库,或是发送给相关网站和微信的制作和运维人员,由其进行加工。
无论是科技期刊的集群化还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对技术的需求都是强大的,科技期刊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编辑人员,也需要数字编辑。数字编辑是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生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进行海量信息的选择聚合、产品投送、传播服务的新型编辑人才,不仅包括网络新媒体企业的编辑人员,也包括传统编辑人员的数字化转型[11]。然而,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缺少数字编辑,且其现有的传统编辑人员尚不能熟练运用新媒体组织期刊内容并进行网络发布与管理,期刊的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和维护等还需依靠外部人员,这样的人才队伍远远不能胜任期刊集群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断层及高学历专业人才的短缺上。一方面,受职业规划、薪酬待遇和职称评聘等因素的影响,更多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愿意选择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而不是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的发展又要求选聘一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了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招聘难的问题,从而造成了编辑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对于现有编辑人才,由于编辑部在高校内部仍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此外,薪酬待遇和职称评聘等因素也影响着编辑队伍结构的稳定性。
“十三五”时期,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升科技期刊的科技支撑能力,需要解决策划、审读、编务、发行人员分工不清与期刊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对于尚未进行体制改革的单刊编辑部来讲,在人员受限的情况下,编辑部主编和主任可以从繁忙的编校工作中抽身出来,从事与专家的联络、专刊专栏的策划工作,协调与新媒体机构的合作,探究多媒体的呈现形式、元数据的管理和产品的开发,以保证期刊学术创新及期刊的跨媒体传播,编辑可以在完成编校工作的基础上协同工作。另一方面,编营分离也是解决编辑部人员短缺、分工不清的一条有效途径。将编辑与经营分开,不仅能够确保编辑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稿件的编辑加工上,而且可以促进科技期刊的出版管理,优化科技期刊的传播平台,完善科技期刊的服务功能。当然,这种办刊模式虽有成功案例,还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另外,对于已经整合的高校期刊中心和协会期刊群,在编辑部作为机构的基本单元存在外,为促进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需优化机构设置,如组建编务室、发行室、技术编辑部等机构,并依据岗位合理配置人员,做到人尽其才。
摆脱技术束缚的关键之一在于拥有技术人才,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对传统编辑人员进行数字出版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存储技术等,初步完成传统编辑人员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部,尤其是科技期刊群和期刊中心,可结合自身期刊的发展状况,招聘专业方向的数字编辑。2016年,我国首个数字编辑职称正式推出,并开创了“三横三纵”的职称体系,其中“三横”是指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三纵”是指内容、技术、运维[12]。对于科技期刊,可以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选聘数字出版内容编辑、数字出版技术编辑及数字出版运维编辑。
一方面,从年龄结构上看,中老年编辑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对期刊编校质量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同时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较为丰富;青年编辑通常能够较快接纳新鲜事物,对新媒体较为熟悉,学习能力较强。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兼顾青、中、老编辑的优势,优化年龄结构。在学历层次上,随着科技期刊的稿件质量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提供,科技期刊对于高水平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大。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引进专业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提高编辑队伍的学历层次。在职称结构上,科技期刊编辑部要为编辑提供职称晋升的通道,提升编辑的工作积极性,编辑队伍要具有合理比例的高级职称。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部需为编辑提供与国际同行和编委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选派优秀编辑参加国际培训或出国深造,以培养编辑的国际化视野。
[1] 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16-06-29)[2017-09-15].http://www.gapp.gov.cn/ ztzzd/zdgzl/cbyszhzxsjxmzl/contents/4380/315105.shtml.
[2] 朱琳,刘静,刘培一.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30-234.
[3] 王佳,杨建肖,刘伟霄,等.地方高校学报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20-325.
[4] 李晶,张嵘.高校学报体制改革实践: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6):565-568.
[5]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摘要)[J].出版发行研究,2017(7):5-10.
[6] 杨春兰.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5(3):38-41.
[7] 刘俊,张昕,颜帅.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集群化运营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6):561-565.
[8]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引业界关注:媒体深度融合热潮将至[EB/OL].(2014-08-20)[2017-09-25].http://www.gapp.gov.cn/news/1656/223719.shtml.
[9]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6发布 媒体深度融合格局形成[EB/OL].(2017-02-08)[2017-09-25].http://ex. cssn.cn/zx/shwx/shhnew/201702/t20170208_3407393.shtml.
[10] 石峰.要“融合”先要改造传统期刊出版队伍[J].出版发行研究,2016(3):22-23.
[11] 刘华坤.数字编辑人才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5.
[12] 张新新.我国数字编辑职业化历程回顾与价值分析[J].出版广角,2016(5):17-19.